張海霞 孫雅釵
(燕京理工學院,河北廊坊 065201)
2020 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疫情防控成為常態化工作,廣大醫護工作者積極應對,全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高校護理專業學生作為護理隊伍的后備軍、未來護理事業的主力軍,對于民辦高校學生,經歷疫情影響一年多來,學生對護理職業有新的感知和體驗,對職業的認同感也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變化。
為了更加方便和快捷地掌握學生疫情防控管理的各項動態數據信息和科學分析,許多高校依托互聯網大數據資源建立起符合本校校情的疫情防控管理平臺或者應用軟件,疫情防控進入到多維信息化時代。種類繁多的學生數據信息資源的準確錄入、實時更新管理與運營監控、疫情防控日常工作的信息化和網絡化工作模式對管理人員計算機操作水平、數據化思維與分析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疫情本身的影響加上學校實行的疫情常態化管控措施,會使學生心理的壓力增大,容易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如:心情焦慮、易怒煩躁甚至抑郁等,這些都會對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產生嚴重影響。護理專業學生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同醫學生一樣,在當今社會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疫情發生以來,醫護人員成為“戰疫”中的“最美逆行人”,其社會價值和功能尤為突出。作為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在同新冠肺炎的斗爭中,他們不怕犧牲,不畏艱辛,成為公眾贊譽的“最美麗的人”。
護理專業學生作為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的接班人,面對疫情也是一次考驗,他們的心理是否能承受疫情的影響,面對疫情時他們的反應如何,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會與他們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有著密切關系。面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學生能否經受住社會一些不良輿論和疫情所帶來的各種影響,成為高校人才培養中必須高度重視和關注的問題。新冠病毒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未知病毒,目前人類對其研究和治療尚處于起始階段,護理人員雖然具有一定的醫學知識,但對于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缺乏正面輿論引導和心理援助的時候,部分學生也易產生恐慌心理;經歷了較長時間居家學習和返校復課的封閉式管理,由于缺乏與外界的交流溝通,部分學生負面情緒也將持續堆積;同時,護理專業課業學習任務相對較重,面對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雙重壓力,容易出現學業上的擔憂,對畢業年級學生而言,還伴隨著升學和就業等壓力。這些都是使學生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下,出現心情焦慮、抑郁、易怒煩躁等心理問題的根源。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21 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909 萬人,較上年增加35 萬人,受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疊加的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嚴峻。民辦院校護理專業畢業生與醫學類院校相比起點較低,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全面影響社會經濟背景下,畢業生就業工作難度顯著提升。民辦院校一直以來都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畢業生就業率高低直接是衡量其院校綜合排名和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
在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輔導員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規劃及就業指導等各方面的具體組織和實施者。輔導員從學生剛入校一直陪伴并引導他們直到畢業,在此過程中,學生對輔導員的信任度極高,與輔導員之間的關系也最為密切。由輔導員對學生進行疫情防控教育的效果更好,對于高校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疫情防控中,要充分重視和發揮輔導員角色的優勢。
面對突入襲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快速反應,采取了果斷有力的防控政策,在短時間建立醫院并調集全國各地的醫療資源支援重點區域,使得疫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種種方案措施都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使得全國人民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也正是通過本次的疫情充分證明了我國人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秀品質,為青年大學生做了一個良好的例證。
高校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獨特優勢講進學生心里,通過橫向對比,將中外處理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制度對齊心戰“疫”的重要性。在全球防疫工作緊鑼密鼓開展的情境下,中國始終秉承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向世界各國伸出援助之手,共同抵抗疫情,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做出了卓越貢獻,也足以彰顯中國的大國擔當。高校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充分利用抗疫契機引導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鼓勵他們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時刻準備為黨和人民奉獻自己的力量。
促進和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學正確的輿論引導下,學生一旦對輿論宣傳和輿論行動形成理性認識和正確判斷,就能夠充分理解并積極跟進防疫規范化校園管理過程中各項政策制度的落實情況。同時,隨著新冠肺炎治療能力和國家防控體系的不斷提升,我們將對共同努力克服這一流行病更有信心。在護理人員培訓方面,學校官網要牢牢把握領導權和輿論話語權,積極發布和宣傳黨中央、國務院、教育衛生部門關于疫情防控的各類信息和決策部署,高校和學生管理負責人應通過各種信息發布平臺及時轉發國家和地方相關防控信息和措施。對于在校學生,建立一對一的聯系機制,加強師生的網絡政治素養,提高教育質量。
在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得到有效控制后,大部分學生重新恢復校園學習。按照教育部門疫情常態化防控要求,返校后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均實施了一定時期的封閉式管理教學。在疫情居家隔離期間,線上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部分學生受主客觀因素影響,出現了迷惘、學習效率低下等情況,甚至養成了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面對這一系列問題,返校后,學校可成立學習指導小組,加強對返校學生的學業指導。對于學習有特殊困難的學生,可以建立一對一的幫助機制。不同年級的學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指導方法。對于非畢業年級學生,可以建立相關醫學課程的在線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對于畢業年級學生,主要做好畢業論文寫作的指導和就業幫扶工作。加強學生與論文指導教師的聯系,積極拓寬就業渠道,發布就業信息,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網上招聘。針對在疫情常態化防控期間學生可能出現的負面情緒和心理問題,學校要建立健全心理援助機制,充分發揮輔導員和導師的作用,積極主動關注學生心理動向,開通線下心理咨詢和線上心理援助熱線,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實施心理輔導,宣傳和講解疫情常態化防控下的科學應對措施,告誡學生不需要過度恐慌和擔憂,增強學生戰“疫”信心,筑牢學生心理防線。
崇高的職業精神是醫學生必備的思政素養的重要一環,對于護理專業學生而言,南丁格爾精神已經成為護士精神的代名詞,南丁格爾精神就是由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所組成的偉大的人道主義奉獻精神。抗疫期間涌現出了許多抗疫英雄,護理人員更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舍己為人、迎難而上,用高超的醫術和對生命的關愛、敬畏彰顯出崇高的職業精神。他們的一言一行、精神面貌會深刻地影響學生的學習和職業發展,會增加護理專業學生對未來職業的情感和思想共鳴。高校要順水推舟,運用好這些素材的正向育人作用,增強學生的榮譽感與使命感,自覺繼承并弘揚職業精神。
激發學生就業創業主動性,積極利用為教育部推出“24365 校園網絡招聘服務”平臺和高校自己的就業平臺,盡最大努力支持年輕人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幫助他們在各領域施展才干、逐夢前行。
在疫情防控常態背景下,民辦高校在護理專業學生培養中,要充分發揮輔導員的角色優勢,將疫情與國情聯系起來,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加強網絡素養教育;對學生的學業困難和心理問題給予及時的幫助指導;弘揚護理工作者的南丁格爾精神,利用好教育部和學校提供的線上招聘平臺,積極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