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長春光華學院,吉林長春 130000)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傳統文化顯得更為博大精深,涵蓋著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以及禮儀制度等一系列相關內容,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和無窮的魅力。在當前的大學生培養過程中,更加關注養成教育,而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需要更充分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使其實現融合發展,取得更加良好的融合成效。需要注意的是,在兩者融合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或者不足,高校相關方面要正確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手段,使兩者的融合作用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進而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開拓其眼界,提升其涵養,進而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養生教育進行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高校方面往往沒有加大重視的程度,也沒有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的力度,由此導致在具體的養成教育過程中沒有充分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地位,缺乏足夠的支持力度,因此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遠價值會造成嚴重影響,不能在大學生養成教育的全過程、全生命周期進行充分的融合,從而導致實際的融合效果十分有限,不能呈現出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從整體情況來看,當前高校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其人格和素養方面有一定的問題,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欠缺,對于優秀傳統文化往往缺乏應有的理解和認知,在思想層面沒有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對相關內容不能充分了解,由此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基礎保障,學生缺乏應有的學習興趣和認知的動力,進而導致大學生的養成教育也受到嚴重影響,無法切實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
在大學生的養成教育過程中,要想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其中得到融合發展,就需要學校方面為其提供必要的環境氛圍和校園文化支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的過程中進一步體現出應有的效能。然而在具體實踐中,學校方面并沒有創設出良好的環境氛圍和基礎條件,對于兩者融合發展缺乏應有的作用力和指引力,宣傳推廣的力度嚴重不足,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價值和教育意義等相關內容并沒有進行根本的挖掘和利用,由此導致學生的養成教育受到嚴重阻礙,無法呈現出應有的融合發展效果,對學生的良性發展也會造成重大影響。
在針對大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過程中,針對養成課程進行不斷的優化和完善,是關鍵所在。同時養成教育課堂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的主陣地,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更深入的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使兩者實現更加深層次的融合,這樣才能體現出兩者的融合發展效果。在課程的挖掘和利用的過程中,要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這樣才能體現出養成教育的豐富內容和全新的內涵,使學生對于養生教育的相關課程內容有更大的學習興趣和認知理解的欲望,進而在思想層面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和文化作用價值,在潛移默化之中對其進行傳承和發揚,同時也能進一步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綜合素養的提升,為其養成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條件。例如,在選修課程中可以設置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對應的課程內容或者專題項目,獨立出來設計成專項課程,然后對于高校學生進行相應的宣傳和推廣,使其更充分的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對于相應的知識理論等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知,更大程度上感受和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而此類情況對其人格的健全完善和身心素質的顯著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也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大學生養成教育的質量和水準。
在針對大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創設更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和支撐,在針對校園文化進行創建的過程中,需要更深層次的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和關鍵內容,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中,更有效的融入大學生,使更多學生能夠參與進來,并且在其中潛移默化的宣傳和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以此起到應有的養成教育內涵和教育價值,讓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能夠得到充分的增強。在校園文化創建過程中,可以更全面深入的推廣傳統節日探討、中華古詩詞朗誦等相關活動,組建相對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討社團等,同時也可以通過比賽和教育實踐的形式,呈現出寓教于樂的效果,引導學生積極融入進來,讓學生更有效地組織參與,這樣能夠讓學生有更深切的感受和深刻的認知,繼而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感受到不同地方的文化精神和特色,進而在無形之中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針對兩者進行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等等,通過新媒體和互聯網平臺,移動客戶端等相關形式,結合學生的興趣推送相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同時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也要有效利用互聯網平臺和多媒體手段等,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得到全面生動的呈現。通過信息化互聯網平臺以及多種新媒體形式,對于優秀傳統文化有更深的認知,激發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有針對性地結合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相關目標,具體策略和行動要求等等,在實踐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和互聯網思維,使兩者融合發展的路徑更加寬廣,更具備應有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學生可以更自覺自愿的融入其中,通過互聯網交流平臺的形式,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從而在學生的學習生活社會實踐等一系列相關方面,更充分地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從而使優秀傳統文化內化成學生的綜合素養,并且外化在實際行動中。同時要充分引導學生在相對應的社會實踐等行為方面,更深入的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對于傳統文化精髓有更大的了解和探究基層的興趣,通過對大學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豐富,可以進一步促進兩者的融合發展。例如,在利用信息化和新媒體手段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有效通過互聯網平臺達成互動評價機制,對于文化遺產等內容進行相對應的宣傳宣講,然后在網絡平臺和學生進行密切的溝通和交流,形成良性的互動,這樣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可以更深入地滲透養成教育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在兩者融合的過程中體現出養成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在不斷的探討和交流的過程中,對于文化遺產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各類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知,使傳統文化在養成教育中的應用渠道進一步拓寬。在大學生養成教育中積極利用新媒體等信息化手段,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在網絡交流中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強化傳統文化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聯系,以增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精髓的實踐體驗,豐富大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從上文的分析中能夠充分看出,針對當前的大學生養成教育工作而言,需要進一步充分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確保兩者能夠在實踐過程中實現融合發展,不斷的創新和完善,以此確保學生具備應有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對其愛國情懷進行有效培養,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樣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為其綜合素養和人格健全完善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