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廣楠 王銘澤/南京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信息學院
有人說,語言的盡頭就是音樂,也有人說,音樂是一場不用出門的遠行。音樂的存在,使得人們的情緒得以調節,情感得以潤色。運用中國傳統民族樂器演奏出來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更是以其獨特的藝術內涵和文化底蘊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它在一定程度上與儒家思想聯系在一起,講究一個“悟道”,可以較好的提升個人的內在修養,這將成為促進大學生素質養成的一個突破口。尤其是在現代大學生的審美、愛國主義情操、身心健康和文化修養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從公元前21世紀開始就開始興起,經歷了從原始樂舞到宮廷樂舞、從自發形成到融入外族元素、從自然發展到形成固定風格、從零碎組合到空前發展等階段,可謂是歷史悠久。但是,隨著媒體宣傳民族音樂的比例逐漸減少,當今社會流行音樂所占比例越來越大,使得很大一部分學生對流行音樂趨之若鶩,不懂得欣賞民族音樂的美,甚至對教材中的民族音樂持排斥態度,中國傳統名族音樂以及其中的底蘊正在被新一代中國大學生遺忘。
但事實上,近期各種跡象表明,目前的“填鴨式”教育存在種種弊端,當代大學生過于浮躁,盲目追求潮流,缺乏冷靜理智的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這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其中底蘊可以很好的撫平大學生的浮躁,提升內在修養,其作用可以多方面積極影響到當代大學生,帶來正能量。
在當今社會,傳統民族音樂對于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操方面的培養,主要是通過表達民族情感的傳統音樂激發其愛黨愛國的政治理想,為社會主義奮斗的政治思想,從而影響大學生的政治品格。有人認為:音樂是政治的附屬品,為政治服務;也有人認為:音樂是完全獨立的,不受任何意識形態的影響。這兩種價值取向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都有所表現,有時則是以相互交織地狀態呈現。
列寧認為:音樂是對人們進行教育的有力工具。通過音樂,可以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革命理想和精神力量。傳統音樂可以從意識形態層面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政治教育的影響,即是對黨、國家、民族的精神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愛國主義教育是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音樂教學中,可以用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作品很多,用音樂進行教育是一種間接教育的形式,因此要求音樂教師必須針對學生的實際理解情況和所選音樂作品的旋律特點,認真鉆研、精心挖掘作品的內涵,運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把愛國主義教育寓于音樂之中,從而達到政和。
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因其有著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它所演繹出的動人樂曲更加能深入人心的挖掘出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迷醉于獨特的傳統音樂之中。
在現實音樂生活中往往會有這樣一種現象:一首音樂作品,有些觀眾可以感同身受,被樂曲的旋律所感染,如癡如醉,但有一些觀眾,他們似乎對音樂的魅力無動于衷,受不到任何的渲染。同樣是琵琶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不會欣賞的人,聽到的只是一些高低、快慢、輕重不同的音,而懂得欣賞的白居易卻能感受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并且想象出“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拔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的畫面。除了興趣上的偏好及環境、心情等偶然因素的影響之外,不同的人在對音樂美的感受能力上也的確存在著差距。
中國傳統音樂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因此學生在鑒賞感悟音樂的過程中,需要對音樂作品相關的背景知識進行了解。包括音樂作品所誕生的歷史環境,音樂作品所隸屬的流派或風格特征,作曲家自身的生活經歷和創作意圖等等。當然,欣賞者的音樂理論知識越多,音樂作品積累越全,越能全面理解和認識意蘊深長的傳統音樂。如此一來,長此以往日積月累,大學生不僅提高了自身的音樂鑒賞能力,也豐富了閱歷,增長了見識,在音樂的熏陶中,感知歷史的文化底蘊,通過對歷史文化感知,進一步去感受音樂的精神內涵。不斷的從傳統音樂中感悟歷史,又透過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去理解音樂,品味音樂,不斷的在音樂和歷史文化中循環往復,在歷史文化修養方面自然會有長久的提升與發展。
著名作家郁風先生說:“進入音樂就如同走進另一個世界。它又不像夢境那么虛幻,那么不可控制;它是實實在在的,有人在嚴格控制著的,有規律地在顯示一種意念、一種情境。有時你似乎能隨著它流淌到感覺所預期的境界,有時又會遇到意外的震撼,只能跟隨它激蕩,使你全身的血液神經都和它溶化在一起。”這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民族音樂藝術應該帶給人們的審美愉悅。相對于西方音樂,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能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通過欣賞藝術可以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的確,每當我們的耳畔響起一曲優美的旋律,就如同在欣賞一場絢麗的芭蕾舞劇,或是在細細品讀一篇獨具風味的唐詩宋詞,或是在品泯一杯香濃可口的午后拿鐵,這些都會讓我們身心愉悅,享受美的爛漫。
我們說的提倡大學生學習與鑒賞中國傳統音樂,實質就是對他們在審美方面的熏陶,在歌曲、器樂、表演等教學中,逐步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水平。不管是雄壯激昂的協奏曲,還是婉轉悠揚的抒情曲,都可以從音樂的旋律、節奏、速度、音色等音樂要素中,得到美的感受、美的熏陶。現代大學生主要接觸的學習領域較為單一,學習節奏也快,通過傳統音樂的學習,可以使其獲得放松。音樂可以教育學生如何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通過音樂陶冶,可以有助于將大學生培養成有感受美、理解美并創造美的富有高尚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人。
古人曾說過“調和,樂也”。部分傳統民族音樂作品對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改善有著積極的作用。音樂是情感直接表達的藝術形式,它以不同的旋律線條喚醒人們對于美好過往的回憶,調節情緒,舒緩壓力,分散對于消極事物的注意力。部分音樂作品可以讓聽者有心曠神怡的感覺,產生抗疲勞、助消化、降壓、調理神經系統等作用。當不愉快情緒在體內產生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時,適當的音樂能起調節作用,這種互動作用可以調節身心愉悅。
早在古代,人們已經知道音樂能夠對人的精神狀態產生影響,有助于一些疾病的治愈。《春秋》就曾記載用音樂治病的情況,《樂記》也談到“樂行而倫清,耳聰目明,血氣平和……”。《皇帝內經》指出:“內有五臟,以應五音”,“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在我國古代,就把音樂的“五音”與人的身心健康密切聯系起來并記載了如何利用音樂來治療疾病。
放眼當今社會,大學生有著來自學業、求職、感情、家庭等諸多方面的壓力,聆聽音樂對于他們而言,成為一種釋放壓力的重要途徑。而在當前就業環境日趨緊張的情況下,大學生更要從容地應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利用舒緩的音樂來減輕精神上的疲倦,放松緊繃的神經,起到積蓄精神、緩解疲勞和增強精力的作用。因此,適當的選擇中國傳統音樂作品來學習,可以調節大學生的生活節奏,從而達到多種心理與身體之間的平衡,維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在當代大學生教育中,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熏陶對大學生的思想涵養的提升是極為重要且不可忽視的。無論是政治思想、歷史文化修養、審美還是身心健康都有著獨一無二的作用。同時,大量的西方流行音樂文化逐步的在改變大學生的意識形態領域,所以我們更應該弘揚自己本國的文化,充分發揮它的作用,綻放它的光芒,在藝術的國際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為此,高校教育者在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教學方面迫切的需要進一步加大關注力度,并且開展可行的教學方案,將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作用傳承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