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琦/中國美術學院
近年來各地在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時出現了同化現象嚴重、村民參與度低、地方特色缺失等普遍問題。去年八月份習近平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搞鄉村振興,不是說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這些別具風格的傳統村落改造好”,而想改造出別具風格的傳統村落,需要尊重村莊的歷史、尊重當地的資源環境、尊重村民的發展愿望和需求,還要關注鄉村的未來和設計的可持續性。此時文化藝術界專業人士能更有針對性的進行設計與指導,彌補傳統鄉村建設中的不足,打造出地方風情與產業特色別具風格的村落,從而推動美麗鄉村的建設,滿足國家層面對于美麗鄉村建設的需求。
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設計類研究生提供了巨大的實踐平臺。學生能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創新、豐富學習過的理論知識,同時,鄉村振興的實踐又為高校提供了新鮮的教學案例和素材,將獲得的經驗與知識融入到教學,從而豐富研究生教育的培養途徑。另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利于擴大設計類研究生創新創業范圍,在當前鄉村振興的大環境下,鄉村市場十分廣闊,為高校培養的設計人才提供了創就業空間,他們可在鄉村住宅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民宿和餐飲空間設計、觀光旅游景觀設計、文創紀念品設計等方面實現創新創業。
設計類專業研究生是培養具有設計思維與實踐能力、能夠服務社會的高水平設計人才,其中,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而中國設計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目前仍處于摸索與實踐階段,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針對“鄉村振興”的設計類研究生的培養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人才是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當前農村呈現人才缺乏的局面,針對鄉村的設計人才更加缺失,一方面傳統的設計人才培養指向都是以城市化為基礎,整體的教育模式呈現“重城輕鄉”的態勢,導致具體的針對鄉村的人才培養機制較少,另一方面,我國城鄉經濟待遇、公共福利和環境條件的差異仍較大,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經濟日益繁榮,這對設計人才仍然具有不可抵擋的吸引力,而遠離城市的偏遠鄉村缺少產業文化又使得這些設計人才沒有用武之地,所以產生了人才培養的矛盾。
教學是人才資源開發最重要的途徑。教學能夠很大程度地提高專業人才的質量,促使高端設計人才轉換效率的提升,但目前,針對“鄉村振興”的設計教學事業的發展相對滯后。一方面設計類院校、公司等基本不會設在農村,導致設計資源與鄉村距離遠,在“供”與“求”方面具有空間上的矛盾。另一方面是設計院校的教學時間與鄉村的需求之間存在著時間上不同步的矛盾。兩種矛盾導致院校針對“鄉村振興”的理論與實踐陷入了瓶頸,因此迫切的需要尋求突破與創新。
在目前的設計類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缺乏具有針對性的鄉村振興方面的設計教材,不利于高校培育此類方向研究生人才。因此,高校可組織設計類教師編寫培訓教材、制定教學方案、創新教學模式,同時開設一批線上線下精品課程,積極優化現有的課程體系。通過在線教學互動工具,由教師、學生和學生助教共同收集與鄉村相關的設計案例,建立教學“鄉村振興”資源庫。
除此可將鄉村振興課題引入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中,使研究生對鄉村振興設計有著直觀清晰的認知以及全面深入的了解,從而提升自身的設計水平。中國美術學院文創協同中心的導師組帶領20屆設計研究生歷時半年時間在四川西南涼山彝族自治州,從鄉村振興的角度,分別在建筑、品牌、產品等多方面進行設計服務。這既為設計助力大涼山脫貧貢獻出許多創意,又為美院學子提供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場地。
高校應主動對接下鄉服務活動基地,將下鄉服務活動納入日常設計教學,發動教師和學生積極利用暑假期間進行下鄉服務。動員院長、教授等杰出設計人員,帶領學生團隊參加鄉村設計服務的研究。在城鄉規劃,建筑,風景園林等方面的相關教學工作中,將設計服務鄉村教學作為實踐教學內容。同時高校可發揮學術引領作用,舉行對口幫扶、設計競賽、學術交流等方式激勵高校人才更加積極的投身于鄉村振興事業。
中國美術學院連續多年利用暑期實踐號召優秀教師帶領學生進行下鄉服務,以江浙滬周邊鄉村為核心實踐區,開展名為“美遇藝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并在其結束后在校舉辦“暑期社會實踐展”,學生的鄉村實踐設計作品可以在這里公開展陳,并由教師現場評選出金、銀、銅獎項,對優秀的鄉村實踐團隊給予獎狀鼓勵和獎金支持。除此,學院積極搭建對外交流平臺,利用公眾號推送優秀鄉村實踐案例,有效的促進了設計服務鄉村振興案例的對外交流與宣傳推廣,也一定程度上幫助部分完整的鄉村建設產品設計進行后續的成果轉化,這些措施既落實了暑期實踐教育,同時也激勵了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服務鄉村的活動。
專業實踐基地是高校和企業之間的產學研聯絡紐帶,其存在可以帶來實際利益,可以實現“雙贏”,甚至是“多贏”。因此高校應圍繞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結合學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建設高校鄉村振興示范基地,采取高校、地方、企業共建的形式,修建一批鄉村振興服務基地,可集設計實踐、示范推廣、人才培養為一體,開展長期的鄉村志愿服務活動,建立校、村、企合作研發,合作轉化、合作推廣、合作育人的長效機制,既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臺,同時為高校與鄉村建立了有效的長期聯動,這將緩解鄉村振興人才短缺的實際問題,也能進一步推動青年人才前往鄉村創業發展。
中國美術學院響應黨中央“鄉村振興戰略”,與多地鄉村合作共建鄉村振興教學實踐基地,為美院社會實踐團隊的師生及地方參與鄉村振興的工作人員提供生活工作的場所和零距離接觸鄉村的機會,在滿足工作站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積極探索了建立校、地、企合作育人長效機制的可能性。2018年4月,中國美術學院與江西仙居縣相關部門聯手共同打造的“仙居鄉村振興學院”便是一個積極探索的案例,該站點將探索從藝術與設計的視角出發,為仙居建設美麗鄉村、保護開發傳統古村落提供新方法,同時也為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貢獻新經驗。
由于傳統教學重城輕鄉的模式,設計類研究生更傾向于審美時尚且國際化的設計,他們的學習和設計經歷很少植根于鄉村本土文化,同時也因認識不足而對鄉村有所輕視。因此教育廳、學校和研究生導師應大力宣傳鄉村振興戰略,將當下的新思想、新形勢、新政策傳達到每一個研究生,鼓勵他們到鄉村做課題與實踐,讓研究生認識到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的機遇,在專業發揮和個人發展上都可以大有所為,從而增強他們對從事鄉村振興事業的自我認同意識。
浙江相關部門聯合浙江高校于2018年舉辦了“浙江省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引導多名浙江高校師生深入鄉村調研,打造了多個優秀落地項目,探索出政、校、企、村四位一體合作建設美麗鄉村的浙江模式,目前為浙江省規模最大的高校服務鄉村振興賽事活動,這類賽事能幫助高校學子更好地走進鄉村、了解鄉村、研究鄉村、熱愛鄉村、助力鄉村,是推進高校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創新嘗試。同時中國美術學院在課題和賽事的申報上也對學生進行了引導,在新苗課題和“挑戰杯”賽事中均有針對鄉村振興的專項名額,以此鼓勵和引導學生自主、自發、自愿的參與到鄉村設計中來。
設計類研究生創新實踐教育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密不可分,兩者均屬于中國助推新農村發展的關鍵需求。一方面,設計類研究生創新實踐教育能改變鄉村的物質與精神面貌,用設計推動鄉村振興;另一方面,鄉村振興也為設計類研究生創新實踐教育提供了發展機會并檢驗教育的成效。因此高校應當把握時機,主動順應國家的倡導,加強設計類研究生與鄉村振興的聯系,創新科學的教育培養理論和模式,可以通過融入教學中融入鄉村振興相關課程、積極開展鄉村振興實踐活動、加強鄉村振興服務基地建設、加大政策宣傳與資金扶持力度等舉措,為鄉村振興培養更多實用性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