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李新元/.燕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燕山大學文法學院
這是一個新媒體迅速發展并且在生活中擁有愈發重要地位的時代。新媒體時代為我們呈現了一種多向交互式傳播的信息傳播方式,這種新型信息傳播方式的表現具有即時性和開放性。新媒體成為大眾在日常生活中獲取信息、發表言論的重要工具,我們這個時代在享受著新媒體帶給我們的諸多便利。但正是由于大眾參與性廣,人人都可隨意發表言論,使得網絡暴力時有發生,造成倫理失范的現象。我們研究網絡暴力現象及其造成的消極影響,分析出現網絡暴力現象的原因,有利于針對網絡暴力現象引發的倫理問題有提出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從而改善這種不良現象。
網絡暴力是指部分網民對于接受到的網絡信息在未經證實之前即對其進行肆意的道德評判,并且使用人肉搜索等方式對事件參與者、受害者的隱私進行揭露,亦或者在網絡社交平臺用帶有辱罵、侮辱性的語言對他人進行攻擊。網絡暴力會沖擊正常的社會心理,引發嚴重的倫理問題。
網絡暴力中,參與者非理性的群體攻擊侵犯了網絡暴力事件當事人,對當事人的身心造成了傷害,并直接侵擾了當事人的現實生活。網絡暴力能對當事人造成名譽損害,而且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亟待運用教育、道德約束、法律等手段進行規范。網絡暴力是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網民們若想獲得自由表達的權利,要擔當起維護網絡文明與道德的使命,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觀,絕對不允許披著道德外衣打著正義旗幟的暴力去解決。
正確的價值觀念是人類社會秩序正常運行、美好和諧社會得以構建的保障。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他們的行為和處事方式。社會的普遍價值觀影響了個體的價值觀,進而影響個體的行為。網絡暴力不利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正確社會潮流的引導。網友大多是以學生為主的青年軍,其心智尚未成熟,還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容易對網絡行為盲從和跟風。
現如今,由網絡暴力造成的倫理問題頻發,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探究造成網絡暴力的成因,有利于我們“對癥下藥”,提出應對措施。
在道德選擇之中,網民是主體,網絡世界為網民提供了外在道德選擇的可能性,而與之對應的,網民這一主體也必定需要具備自身的內在道德選擇能力,但現階段網民恰恰缺少這種能分清善惡、實施道德實踐的能力。在對于網絡之中的某一熱點事件時,少量網民會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對道德標準的判斷,盲目跟風、隨波逐流,無視當事人的感受,只圖自己一時的口舌之快而實行網絡暴力。
在我國的網絡社會之中,沒有規范的網絡倫理體系,就為網絡暴力的出現提供了客觀條件。少量網民在沒有倫理道德規范引導下,不了解網絡言論的底線,不明白網絡言論不能超越的鴻溝,其發言也就容易“越位”,導致了網絡暴力的發生。
網絡暴力是當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解決網路暴力問題,可以凈化網絡環境、維護網絡秩序,有利于加強文化建設。對于如何應對網絡暴力,筆者在此提出以下幾個措施。
要不斷強化網民的道德素質建設,通過對網絡文化的建設加強,通過自上而下的宣傳教育來提高作為道德主體的網民的道德甄別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币欢ㄒ獜娀瘜τ谌说木W絡教育,加強網民本身的道德素質教育是改善網絡環境的根本途徑。對于相關部門來說,一要加強對健康網絡環境的宣傳,二要豐富大眾的文化生活,培養網民正確認識網絡、使用網絡,以正能量使用網絡而不是將網絡作為發泄的工具。對于網絡用戶的“主力軍”青少年來說,需要教育部門、學校加強對正確網絡文化的教育,培養青少年的正確道德取向。
相對于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我國網絡倫理規范的建設嚴重滯后,由此導致了網絡暴力現象滋生。因此,我國急需制定一套完善的體系化的網絡倫理規范。
應定義網民行為的道德底線以及合理的道德目標,同時要嚴格規范違反網絡道德底線的行為,讓網民明晰自己行為是否逾越道德鴻溝、是否觸碰道德底線。要充分發揮道德評價的重要作用,通過道德約束行為,這樣有利于網民對網絡內容的道德判斷的提高、自我行為的道德選擇正確性的加強以及網民自我約束力的提高。
網民對網絡內容有了判斷,就會減少網絡謠言的擴撒與傳播,對自身網絡行為有了正確道德選擇以及足夠的自我約束,就會減少網絡語言攻擊的產生,從而遏制網絡暴力行為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