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霞/遼寧現代服務職業技術學院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這就需要高校順應時代的變化,將互聯網技術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相融合,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如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三觀和思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將互聯網教學技術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學模結合,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思維,創造出更加豐富,更加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學模式。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是高校對黨中央提出的教育信息化要求的響應。為了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互聯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設法通過電腦和手機,運用互聯網平臺:QQ、微信、釘釘等軟件作為信息的傳播手段,整合資源,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工作。
2017年,互聯網網絡信息安全中心就發布了關于《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的報告。報告中就指出,到2017年上半年為止,我國網民中20至30歲的網名數量占到了29%,位居我國網民數量年齡階段榜首。從這一數據中就能夠看出,大學生已經成為中國網絡用戶的主體,互聯網因為便捷性,信息廣闊性的特點成為了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并且公共服臺各領域用戶正在飛速增長,其中,在線教育領域用戶發展最為迅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適應時代的發展。
根據教育部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關要求,高校必須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塑造積極正確的思想,既要勇于嘗試將現代化信息技術利用的課堂的教育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改革。在傳統的心理健康教學模式中,心理健康教育僅僅只做到了傳輸理論知識的作用。盡管學生接收到了大量的理論知識,但并不能將這些知識進行轉化,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沒有底有得到解決。心理健康的作用沒有得到發揮。互聯網靈活性和互動性強的特點,使得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以改變,讓學生不再被動的接受理論知識,并且更加有利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
當代大學生,由于社會競爭的激烈,在畢業時面臨著較大的就業壓力,非常容易產生負面情緒。這就需要學校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正確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心態。互聯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應用對學生而言,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積極的一方面是高校能夠借助互聯網開放的特性,讓學生拓展自身的知識體系,以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和成熟。通過網絡,大學生能夠得到個性化的發展,激發學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同時,網絡也能適當舒緩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壓力。但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不穩定性,不同的學生接觸到的網絡信息也有所不同,如果學生在網上瀏覽到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很有可能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高校如何篩選和過濾不健康的信息,避免學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就是學校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由于互聯網的虛擬性,學生在網絡中可以隱藏自己的姓名和真實身份。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也可以很好的利用這一特點,對學生而言,匿名是一種很好的保護形式,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敞開心扉,接受健康指導。許多學生在線下接受心理咨詢和輔導時,由于各種原因,并不愿意訴說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也正是由于虛擬性的特點,學生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也不會太過拘束,網絡平臺中可以暢所欲言,這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作用的發揮。借助網絡平臺,能夠了解學生最真實的情緒和想法,更加有利于對學生心理的輔導。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授課模式,使得學生的上課時間和地點不再受到限制,這也滿足了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與互聯網的有效結合,方便了教師的授課,也有利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借助互聯網,學生也能夠隨時隨地的與教師進行溝通,師生之間緊張的氣氛也得到了舒緩。借助互聯網,教師可以更加合理的安排時間,學生也能夠通過平臺記錄下知識點,保留有用的內容,這也促進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師也能夠更加清楚的了解到學生的心理狀況,第一時間進行疏導。
在互聯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變得更加豐富和多樣化。互聯網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能夠為學生創造更加優質的教學環境外,教師還能夠通過聊天平臺為學生進行各種心理問題的案例分析。學生也能從這些案例中對比自己身上出現的問題,有利于學生更好的解決自身出現的心理狀況。并且互聯網可以滿足教師同時對多個學生進行授課的需求,既能夠方便雙方的互動,又極大地節省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教師可以將相關的案例和心理問題解決資料上傳到有關平臺,當學生發現自己心理出現問題時,可以及時查閱有關內容。高校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建立心理咨詢站,方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進行心理咨詢,更有利于學生正面面對心理問題,而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得到了突出。將互聯網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結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也能夠在網絡中得到更多的學習資料,不斷糾正自己的錯誤想法,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得到了發揮。
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在互聯網的發展背景下,高校也應該積極利用各項計算機技術,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搭建好線上心理咨詢平臺,對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除了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進行學習外,通過線上教育平臺,教師還能夠彌補在線下教育中的不足,讓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和認識,對線下沒有聽懂的知識進行鞏固。網絡中豐富的資源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到更多的相關知識。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可以及時通過線上咨詢平臺咨詢教師,以解決自己面對的心理問題。構建線上教育咨詢平臺,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同時也要注重線上教育,線下教育的結合,這樣才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和三觀。
互聯網背景下,社交軟件已經逐漸成為了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相互交流的主要軟件。就現狀而言,高校學生基本人手就有一臺手機,大學生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是花在電腦上時間的兩倍以上,這就需要高校重視手機傳播性強的特點。手機十分便捷,方便攜帶的特性,受到了大學生的喜愛。因此,高校在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設置的過程中,考慮到手機社交軟件的強大功能,與課程進行有效結合,加強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例如:通過對學生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使用的分析,就能夠指導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否積極,若發現學生存在消極情緒,就可以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等方式,為學生推送有關樹立心理健康的相關內容,充分發揮好微信公眾號的積極作用,讓學生能夠通過微信公眾號了解到更多的內容和知識。
為了進一步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提升,高校可以將互聯網技術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有機結合,開發出一款適合學生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app。考慮到對手機的依賴性,開發出一款有關心理教育的手機app能夠對心理健康指導工作的實施起到促進作用。在開發出手機app以后,教師可以在學生校園內對該app進行有效的宣傳,讓學生明白該app的重要作用,并讓學生下載該app,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就可以傳送到app上。這樣更有利于持續增強學生的心理建設。介于手機的實用性和高效性,高校可以不斷強化app的功能使app的內容更科學,更豐富,激發學生的使用興趣,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有app研發能力的高校,可以考慮開發出一款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app,這種方式能夠讓學校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更加方便的服務。如果沒有app研發能力,高校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推送有關內容,也能夠促進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更多了解。
綜上,大學生心理健康一直深受社會各界的關注,社會的發展為大學生帶來極大的學習壓力,畢業生也面臨著找工作的壓力,因此,大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極易產生焦慮和各種消極情緒,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應該重視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通過搭建線上心理咨詢平臺;開發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app;借助網絡社交軟件等多種形式進行改革,努力提升教學質量,讓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為日后的發展創造一個更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