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研究
略論“諷寓”和“比興”
張隆溪(1.1)
大眾文藝、民族形式與抒情的重現(xiàn)
南 帆(2.1)
《現(xiàn)代》主編的衷曲與堅守——箋釋施蟄存《吊魯迅先生詩》等七首
周圣偉(3.1)
紀念魯迅誕辰140周年專題
《小約翰》與“準中期”魯迅的形成
朱崇科 梁立平(4.1)
博物學與周氏三兄弟的“科學話語共同體”
廖建榮(4.9)
論魯迅小說《在酒樓上》中的死亡與希望
張 閎(4.17)
“不著一字”的背后——魯迅與祖父的關系考辨
高俊林(6.23)
詩歌、政治與倫理——晚清群學思潮與早期魯迅詩學觀之關聯(lián)探析
孫堯天(6.31)
魯迅影像及其視覺表征
張乃午(6.43)
“建黨百年與文論研究”專欄
百年來傳統(tǒng)文論資源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體系的互動
韓 偉(6.1)
從瞿秋白的說唱文學創(chuàng)作看中國共產黨文藝大眾化的早期理論與實踐
曹曉華(6.13)
專題: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
馬爾庫塞“奧斯維辛之后”詩學思想的闡發(fā)
申扶民(6.102)
“后結構主義之后”的圖像理論——論朗西埃對巴特攝影理論的重構
吳天天(6.112)
信仰能修復“文化政治”的裂痕么?——論伊格爾頓新世紀的神學轉向問題
王 健(6.121)
歷史、創(chuàng)作與文學——拉卡普拉的“書寫創(chuàng)作”理論及其倫理意義
章 朋(6.129)
“萊維悖論”及其解決:阿甘本的見證詩學
周逸群(6.139)
專題:域外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域外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專題主持人語
趙維國(1.15)
域外漢學中的《西游記》敘述
竺洪波 王新鑫(1.15)
戲擬之間:日本漢文假傳集《器械擬仙傳》的敘事張力
卞東波(1.26)
論中國小說東漸與朝鮮小說觀念之揭橥
趙維國(1.36)
西人所編中國古代小說選本與小說文體的建構
宋麗娟(1.48)
專題:京劇研究
京劇現(xiàn)代戲的百年實踐與成功經驗
朱恒夫(2.16)
看似平易實艱辛——五四反思與王元化京劇觀的形成
李 偉(2.26)
中國京劇選本:以文本為中心的京劇研究
李東東(2.33)
專題:藝術理論研究
尼采《悲劇的誕生》中“歌隊”問題探繹
胡友峰 吳 冕(3.123)
物性工具與圖像藝術
李 天(3.135)
T.J.克拉克的“否定”邏輯與社會藝術史的逆向實踐
李昊陽(3.146)
從“真理”到“地方”——論海德格爾藝術思想的“轉向”
豐雅鑫(3.157)
“為所欲為”現(xiàn)代性藝術法則的確立與泛美術范疇的重建——以杜尚現(xiàn)成品為中心
肖偉勝(4.178)
法國當代攝影觀念研究的三大范式
陸一琛(4.188)
印象派的知覺基礎
李海燕(4.197)
“時間轉向”的三重維度:西方當代藝術的“當代性”理論及其問題
董麗慧(4.206)
專題:戲曲研究
元雜劇何以成為“一代之文學”——兼及“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論反思
徐大軍(5.1)
明代戲曲插圖與舞臺演出關系獻疑
朱 浩(5.12)
1920年代初期洪深的藝術經歷和心路歷程——新發(fā)現(xiàn)的洪深、貝克往來書信考釋
趙婷婷(5.25)
專題:數(shù)字與文化研究
重審典型論:羅施的新范疇論及其對本質主義典型論的超越
何輝斌(5.120)
“賽博格”概念考辨
李國棟(5.131)
從文本實驗到實驗文本:“人工智能文學”的表達性重復
朱恬驊(5.140)
論VR繪畫空間中的身心合一機制——基于梅洛-龐蒂的空間現(xiàn)象學研究
蘇 昕(5.148)
專題:現(xiàn)象學和解釋學研究
“厭惡”的情感符號分析及其社會、審美功能
譚光輝(5.157)
《尋找丟失的時間》:關于“恨”與“愛”的啟示
郭曉蕾(5.167)
在文本前理解自己——保羅·利科的文本意義觀念
吳 飛(5.176)
專題:文化研究
空間修辭與文化記憶的視覺生成——基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修辭考察
張 偉(5.184)
論當代文化批評的四種形態(tài)
肖明華(5.195)
文化研究與美國華人學者的知識譜系——從劉禾的“國民性”爭議談起
李 石(5.207)
專題:文藝美學問題研究
“新世界文學”的范式特征及局限
郝 嵐(6.148)
媒介文藝的核心范疇及藝術自洽探討
晏 青(6.158)
表演城市的憂郁:身體、死亡與攝影
蔡 瀟(6.171)
巴赫金與列維納斯他者倫理學比較及其美學意義
畢 曉(6.185)
翻轉與顛覆:奢侈消費歷史變遷的內在邏輯與文化動力
蔣詩萍(6.194)
論史威登堡神秘主義對布萊克詩學觀的影響
張鵬峰 詹樹魁(6.202)
古代文論與古代文學的理論研究
楊維楨與元代后期詩學的新變
丁 放(1.62)
“枯”趣味的宋型審美與詩畫藝術論略
董 赟(1.73)
集句:宋元話本小說中韻文的知識特性及其小說功能
葉楚炎(1.81)
論清代勸善運動與通俗小說之關系
陳才訓(1.93)
偏執(zhí)的生命焦慮及其藝術表達——莊周鼓盆故事主題意蘊發(fā)微
井玉貴(2.122)
《聲無哀樂論》的審美構想——兼談對中國美學建構之反思
林 凱(2.137)
八股文為“明代之勝”說的多維建構與瓦解
鄭 雄(2.146)
論祁彪佳戲曲批評的突破與局限
張詩洋(2.158)
毛奇齡《西廂記》評點的“詞例”論——對元雜劇批評范式的奠定
楊緒容(2.167)
王國維“直觀”說與“托興”象征的填詞新實踐
楊柏嶺(2.179)
毛晉的名劇意識與《六十種曲》之編纂
劉建欣(3.166)
論乾隆時期臺閣文人的疏離心態(tài):以沈德潛為中心的考察
張昊蘇(3.176)
何紹基對性靈詩學的承與變
向雙霞(3.188)
桐城派“逆筆”批評論——以文章選本評點為中心
楊新平(3.198)
民國中后期女性詞的蘇辛詞風轉向及其詞史意義
徐燕婷(3.210)
概念辨析的意義
陳大康(4.28)
“凡為文辭宜略識字”——一個文學常識的生成
林 鋒(4.40)
宋人別集“樂府”卷與宋人樂府觀——從文同“樂府雜詠”說起
梁海燕(4.51)
劉因的“游藝”之學與文藝思想——兼論理學“流而為文”現(xiàn)象的書畫視域
楊萬里(4.59)
王世貞的“文人”身份認同及其意義
熊 湘(4.70)
中國古典詩學中的“風人”身份批評
呂仕偉(5.79)
先秦“象”觀念與中國詩歌審美意象論
黃意明(5.85)
晉宋詩學的“物理”探求
蔡丹君(5.96)
桐城派“詩文一理”論
潘務正(5.107)
以掌故為小說——曾樸的《孽海花》與晚清民國的掌故之學
魏 泉(6.55)
歐陽修古文“以賓形主”特質及文章學意義
許 光(6.66)
蘇軾詩歌的“快”境美學
朱春潔(6.74)
“史”與“史料”:明清小說理論何以編年?
楊志平(6.83)
永宣藝術場域與臺閣文學書寫
袁憲潑(6.93)
現(xiàn)當代文論與文化研究
史述齊白石“衰年變法”的兩條路徑
夏中義(1.105)
從“竹內周作人”到“竹內魯迅”——周作人與北京留學時代的竹內好
劉婉明(1.116)
“舊的東西中的新的東西的誕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翼文學運動中丁玲“轉變”的辯證法
吳舒潔(1.132)
凝視理論視域下的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藝術——從電影學到圖像學的考察
陸 穎(1.143)
見證,敘事,歷史——《鼠疫》與見證文學的幾個問題
陶東風(2.43)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城市想象與民族國家觀念
李永東(2.54)
歷史斷裂處的魏晉想象——在抗戰(zhàn)語境下重讀宗白華《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
金 浪(2.68)
“詩性智慧”或“詩性知識”?——論“Della Sapienza Poetica”的跨語際轉換
林蔚軒(2.78)
新時期長篇小說版本批評及學術價值論
羅先海(3.11)
選本編纂與當代“選學”構筑的理論問題
徐 勇(3.23)
數(shù)字時代中的國家記憶危機及其未來
趙靜蓉(3.34)
從李小龍到彭于晏:華人男星的身體變遷及其文化意指
吳紅濤(3.44)
接合理論與文化研究的演進
楊東籬(3.54)
20世紀中國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許子東(4.150)
動畫的現(xiàn)代起點與動畫藝術的媒介間性
馮學勤(4.160)
“震驚”與“沉浸”:中國新主流電影的復合審美經驗
陸曉芳(4.168)
西方文論與美學研究
Fables Agreed Up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New Historicism and Alternate
History
Li Feng and Yitzhak Lewis(1.150)
習性分類敘事:從身份幻想到風雅比拼——以現(xiàn)代小說中的身份轉型人形象為中心
余岱宗(1.167)
后結構理論與中國女性主義批評——以社會主義文化研究中的婦女“主體性”為中心
劉 希(1.139)
將-來的書寫:德里達的幽靈政治學探微
李 昀(1.148)
重構后現(xiàn)代主義藝術批評:反多元主義與多元主義之爭
楊娟娟(1.198)
從伏爾泰酒館的譯名談“總體藝術作品”概念的三次突破
陳多智(1.208)
三讀早期電影理論:器件轉向、情動機制、動作喜劇
張英進(2.90)
The New Development of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Today: An Interview with Barbara
Foley
Zhang Shengzhen and Barbara Foley(2.97)
并置、敘述調控與多媒介合作——漫畫中的時間表現(xiàn)
連 旭(2.106)
虛構文本與可能現(xiàn)實
張書圣(2.115)
納爾遜·古德曼論示例
章 輝(2.193)
“非美學”與“對實在界的激情”:巴迪歐論先鋒派藝術
夏開豐(2.203)
諸眾身體美學——奈格里和哈特構建主體的政治-美學邏輯
李縉英(2.211)
Kitsch
Andrea Mecacci(3.65)
走向“后批判”:西方文學研究的未來之辯
但漢松(3.76)
“再劇場化”與“再總體化”——20世紀早期日本巡演劇團對西方戲劇“再活性化”進程的歷史影響
高 洋(3.86)
可能世界理論視域下的虛構人物類型
邱 蓓(3.97)
神經美學視角下的快樂與審美體驗
胡 俊(3.104)
喬伊斯圣癥——拉康精神分析視域下的文學與書寫
葉娟娟(3.113)
Literature’s Loss of Status? Which Status? Whose Status?
Helena Carvalh?o Buescu(4.81)
理論與哲學:我們語義場中的反義詞?
馬丁·杰伊/文 鄭寧寧/譯(4.89)
崇高的性別維度——女性主義視野中的崇高論
陳 榕(4.98)
德勒茲的情動理論與生成文學
葛 躍(4.109)
“如同義務一樣被強求于每個人”——論康德關于共同感理念的提問
陳 辰(4.117)
從文學的介入之用到文學的無用之用:試論巴塔耶的文學觀
趙天舒(4.129)
早期阿爾都塞的閱讀理論——兼談“表層閱讀”的誤判
周建增(4.138)
Cruelfictions of Psychoanalysis: from Freud to Kafka; from Derrida to Mignotte
Jean-Michel Rabaté(5.36)
論阿爾都塞學派批評家對馬克思藝術生產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段吉方(5.48)
論羅伯特·塔利的文學空間研究
方 英(5.58)
思辨美學與主客關系:以安東尼奧尼與貝克特為例
陳 暢(5.68)
會議綜述
“文學與圖像”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文學圖像關系史》新書發(fā)布會會議綜述
王文博(5.217)
“圖像時代”文學研究新走向——2020年“語言與圖像”全國文藝理論學術研討會綜述
楊海波 徐克瑜(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