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魯迅影像及其視覺表征

2021-12-18 02:21:22張乃午
文藝理論研究 2021年6期

張乃午

魯迅影像,即魯迅形象的影像建構。魯迅傳記電影、魯迅作品影像改編等是其典型的個案。從魯迅逝世所留存的短視頻發(fā)端,現(xiàn)代傳媒對于魯迅的“在場”敘述已日漸豐富和復雜。2020年,北京魯迅博物館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發(fā)期間開展了網上視頻直播,魯迅的生前居住場所、著作、生平事跡等通過網絡直播方式呈現(xiàn),僅三天的網絡直播就獲得了近百萬人次的收看量,引發(fā)了又一場“魯迅熱”。這一次的直播事件,讓我們再一次看到現(xiàn)代傳媒強勢的“在場”敘述建構起的直觀魯迅形象。

目前,影像直觀的敘事手段已被視為現(xiàn)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方式。兩千年前柏拉圖的“洞穴之喻”正在現(xiàn)代生活中復演,人們對于影像的癡迷,幾近沒有抵抗力,魯迅形象的衍生,正是借助于現(xiàn)代影像傳播方式顯現(xiàn)出現(xiàn)代視覺邏輯。本文將進入魯迅影像作品的典型個案,探討魯迅影像的視覺邏輯。

一、 魯迅形象與魯迅影像

魯迅影像的建構與魯迅形象密不可分,因此,要厘清魯迅影像的建構方式,首先應爬梳魯迅形象史。有學者指出:“魯迅形象的建構是一種歷史角色的‘尋找’和‘認定’過程。”(禹權恒2)在不同的語境里,魯迅形象彰顯了各種眼光對魯迅的想象性建構。本文將首先爬梳各種不同的魯迅形象塑造方式,其次從學理層面探討魯迅影像是如何模仿和還原魯迅形象的。

(一) 魯迅形象的“自塑”與“他塑”

魯迅的形象史研究歷來受到學界重視,關于魯迅形象,可作狹義和廣義的魯迅形象的區(qū)分。狹義的魯迅形象,指魯迅本身的自我形象;廣義的魯迅形象,主要指魯迅文學世界里的“自塑”形象和文學接受過程中魯迅的“他塑”形象。另外,魯迅照片也是“自塑”形象之一,而魯迅的“他塑”形象,還包括美術作品、雕塑等圖像呈現(xiàn)。筆者所關注的魯迅形象主要從廣義的角度出發(fā)。

1. 魯迅文學世界里的“自塑”形象

“自塑”的魯迅形象大量存在于魯迅的文學世界中,具體而言,魯迅的自我表達,極大地彰顯了魯迅的自我。我們可以從魯迅的文學作品中窺見其自我形象的建構方式。魯迅的文學世界中存在著諸多自我指涉的方式,如他在《吶喊·自序》一文中所自述的個人經歷,被看作文學家魯迅身份“自塑”的開端。另外,魯迅的《自嘲》可作為魯迅形象“自塑”的典型個案: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魯迅151)

根據魯迅日記的記載,這首詩是郁達夫宴請魯迅時,針對媒體報道魯迅如何溺愛兒子,魯迅有感而發(fā)。單從這首詩歌語象的細讀分析而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兩句經常被人們所提及,被作為魯迅表達自我立場的座右銘。而聯(lián)系當時詩歌創(chuàng)作的實際情境來看,可以看到魯迅自我表達過程中“自塑”形象的另一面: 對于自己溺愛兒子的一份辯護書。通過對于《自嘲》的雙重解讀,還可以發(fā)現(xiàn)魯迅“自塑”過程中顯現(xiàn)出強烈的自我個性意識: 冷與熱,愛與恨。我們還可以從魯迅的《野草》中感受到魯迅的自我形象建構。《野草》是魯迅一部自我心靈探尋的散文詩,因為其黑暗、孤獨的文學體驗,魯迅自己說不太愿意讓青年人去讀這部集子。然而要走近魯迅,卻不能回避這一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受人關注的文學作品集。張潔宇指出:“我更愿意把《野草》看作魯迅的一組‘自畫像’。他用《野草》畫出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自己,他用文字的自畫像創(chuàng)造出一種對自我的清醒全面的認知。”(張潔宇2)《野草》的文學世界里,有直刺向天空的擬人化的棗樹,有執(zhí)拗、倔強的過客,也有反抗絕望的戰(zhàn)士,這些描摹,無疑都是魯迅親手塑造出來的自我的精魂。魯迅同時還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自我抒情式的小說,如《故鄉(xiāng)》《祝福》中的“我”,作為一個返鄉(xiāng)者,在離去-歸來-離去的人生軌跡中,顯現(xiàn)魯迅的歸鄉(xiāng)情緒。再如《傷逝》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識,更像是魯迅主觀情緒的抒發(fā)。另外,魯迅文學世界里的黑色人家族形象譜系,被看作魯迅黑色體驗和黑色書寫的生命感悟。魯迅的自我表達的思維是獨特的,他時常描摹一些動物意象,這也可以被看作魯迅“自塑”形象的方式,如貓頭鷹,經常被看作魯迅的自我形象抒寫,讓人感覺到魯迅身上所表露的人與獸的糾葛。凡此種種,魯迅的文學世界中始終表露出魯迅形象自塑的痕跡。

2. 魯迅照片里的“自塑”形象

魯迅形象的“自塑”還包括留存至今的魯迅照片。據統(tǒng)計,魯迅的單身和合影照,至今有114幀(黃喬生354)。魯迅一生在日本、杭州、北京、廈門、廣州、上海等都市漫游,留存了斷發(fā)照、自己設計的服裝照、為出版作品所照的標準照、坐在墳中間的照相、毛衣照等照片。這些照片反映了不同時期魯迅所處的思想狀態(tài),是“精神魯迅”的多個側面。按照時間線索,我們至少可以梳理出以下幾張有代表性的照片:

(1) 斷發(fā)照

斷發(fā)照是魯迅留存最早的一張單身照(圖1),拍攝于1903年。魯迅剪去辮子后拍照留念。這張照片之后被贈送給了好友許壽裳,另附一首七言詩《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447)照片和文字的圖文縫合,成為了“精神魯迅”的標志之一。其中,辮子是照片最重要的線索,在魯迅的文學表達過程中,《阿Q正傳》《頭發(fā)的故事》《風波》等篇章都有過對于辮子的描述,剪掉辮子則被典型化為一種革命行為,魯迅剪發(fā)后拍照的行為,也成為“啟蒙魯迅”的再現(xiàn)。

圖1 斷發(fā)照 攝于1903年

(2) 服裝照

魯迅自己設計的服裝照(圖2)是最為別出心裁的一張照片,拍攝于1911年。照片中魯迅身著自己設計的一件外套,形式有點像中山裝。這件奇特服飾和舊長袍馬褂服飾對比而言,確是魯迅一次大膽的藝術設計嘗試,也彰顯出魯迅藝術家形象的一面。魯迅對于藝術的追尋,在各種藝術實踐中都有所體現(xiàn),如他曾親自參與多部文學作品封面圖像的設計。魯迅非常注重自己作品的封面設計,他的《吶喊》《彷徨》等小說集的封面設計,或是自己親手繪就,或是請其他畫家進行裝幀設計。而這一次服裝照的設計實踐,為我們留下了“藝術家”魯迅的經典瞬間。

圖2 服裝照 攝于1911年

(3) 墳中照

魯迅坐在墳中的相片(圖3),拍攝于1927年。這是魯迅現(xiàn)存的照片中最為獨特的一張照片,魯迅在荒涼的墳中,留下了獨特的“墳”意象。魯迅對于這一意象極為注重,甚至把自己的雜文集命名為《墳》。墳是一種獨特的視覺體驗,極為契合魯迅式的生命哲學暢想。魯迅在廈門時期的孤獨和焦慮,可以從這次拍照行為中感受到。總體而言,這張照片讓人們看到“文學家”魯迅獨特的生命感悟。

圖3 墳中照 攝于1927年

(4) 毛衣照

毛衣照(圖4)拍攝于1933年,照片中魯迅一手叉腰,一手持香煙。這張照片中的毛衣為許廣平所織。魯迅在照相中為表達對愛人的情感,脫下外套露出毛衣,極為細膩地表達出對于愛人所贈送禮物的珍視。魯迅的很多照片都略顯嚴肅,唯獨這張照片顯得格外溫情。我們可以看到,這張照片極大地彰顯出魯迅極為溫潤的一面,魯迅的“愛”和“熱”都顯現(xiàn)在這張“毛衣照”之中,彰顯出一個有炙熱情感的魯迅形象。

圖4 毛衣照 攝于1933年

通過以上對魯迅照片的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魯迅的形象多顯示出魯迅本人的一些重要面貌特征,有些照片比較嚴肅,諸如斷發(fā)照、墳中照等;有些照片溫和親切,諸如毛衣照等。魯迅照片為我們建構起多維的魯迅形象面孔: 啟蒙魯迅、藝術家魯迅、文學家魯迅、人間魯迅,等等。總體而言,魯迅照片對魯迅形象“自塑”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照片為魯迅形象提供了諸多“情境性元素”(陳力君,《史料拓展與“魯迅影像”的建構》63),呈現(xiàn)出魯迅不同時期的樣貌和狀態(tài),映射出魯迅所處的時代風貌。

3. 文學評價中的“他塑”形象

就“他塑”的魯迅形象而言,魯迅形象的建構經常性地被置于他人的評述之中,如親人摯友的追憶、當代學者的評論,等等,從而形成一個豐富而復雜的多維魯迅面孔。具體而言,魯迅形象的“他塑”過程顯現(xiàn)出三種傾向: 一是魯迅形象的意識形態(tài)化;二是魯迅形象的庸俗化;三是原魯迅形象的還原。陳漱渝曾對魯迅形象的紅色、灰色與本色進行過梳理和分析,他指出: 紅色是對魯迅的神化和拔高,灰色是將魯迅世俗化乃至庸俗化,本色是對于魯迅作品中的魯迅形象探求(陳漱渝50—60)。錢理群從父親身份、文學家身份、藝術家身份出發(fā),對魯迅進行心靈的探尋,解讀出不一樣的“人間魯迅”面貌。另外,畫家陳丹青的評價比較另類,他指出:“多少年來,魯迅的這張臉是一張簡約的符號、明快的象征,如他大量的警句,格外易于被觀看、被引用、被銘記。這張臉給刻成木刻,做成浮雕,畫成漫畫、宣傳畫,或以隨便什么精陋的方式翻印了再翻印,出現(xiàn)在隨便什么媒介、場合、時代,均屬獨一無二,都有他的那股風神在,經得起變形,經得起看。”(陳丹青18)陳丹青的解讀方式呈現(xiàn)出魯迅的另一面貌: 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先就長得不一樣。這張臉非常不買賬,又非常無所謂,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臉的清苦、剛直、坦然,骨子里卻透著風流與俏皮……”(15)我們可以從陳丹青的魯迅印象出發(fā),發(fā)現(xiàn)魯迅形象“他塑”過程中的豐富性。

4. 美術圖像中的“他塑”形象

美術圖像中的“他塑”形象是魯迅形象的另一種呈現(xiàn)方式。其中,美術作品、雕塑等視覺領域都有涉及多種魯迅形象的造型。其中,版畫式、油畫式、漫畫式、雕刻式尤為典型。筆者試對這幾種典型的魯迅美術圖像進行梳理。

(1) 版畫式

版畫式造像是典型的再現(xiàn)式“他塑”方式。魯迅作為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的倡導者,本身與版畫就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他的文學作品中就顯現(xiàn)出“力之美”的版畫風格,而他本人也成為版畫重要的原型,羅清楨、謝海若、賴少其、曹白、力群、陳煙橋、趙延年等人都以版畫的形式嘗試過對魯迅進行造像。其中,代表性的有趙延年1961年創(chuàng)作的魯迅像(圖5),這幅版畫顯現(xiàn)簡練、粗放、有力的審美風格以及黑白對比的鮮明構圖,再現(xiàn)出魯迅的硬骨頭精神面貌。

圖5 魯迅像,趙延年1961年作

(2) 油畫式

油畫式造像是表現(xiàn)式的“他塑”方式。魯迅的表現(xiàn)主義氣質仿佛受到了畫家們的召喚,形成了尤為令人矚目的一種形象。畫家吳冠中就嘗試用油畫的方式來形塑魯迅,他選擇以《野草》(圖6)命名這幅畫像,把魯迅頭像置于野草的意象之中,“反抗絕望”式的魯迅躍然于眼前。

圖6 《野草》 吳冠中2008年作

(3) 漫畫式

漫畫式造像是最為日常生活化的“他塑”方式。其中,日本畫家堀尾純一的一幅魯迅漫畫像(圖7)極有代表性,畫出了魯迅風趣和好玩的一面,并和魯迅橫眉冷對的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北京博物館近年開發(fā)的文創(chuàng)產品,就以這幅畫為素材,并且受到廣泛的歡迎。可以看出,漫畫式的魯迅造像方式,讓我們感受到一個俏皮的魯迅形象。

圖7 魯迅漫畫像 堀尾純一1936年作

(4) 雕刻式

雕刻式造像是最富孕育性的“他塑”方式。其中,吳為山的雕刻作品《民族魂》(圖8)最為典型,試圖塑造出魯迅民族脊梁的“精神魯迅”面貌。這幅雕塑以靜態(tài)顯現(xiàn)動態(tài),選取最富有孕育性的魯迅情境,刻出魯迅的情態(tài)和面貌。由此可以看出,雕刻式的造像力圖顯現(xiàn)出魯迅硬骨頭的精神氣候。

圖8 《民族魂——魯迅》(局部) 吳為山2006年作

通過以上對美術圖像中魯迅畫像的梳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魯迅“他塑”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了極為豐富和多維的魯迅視覺形象,藝術家們用版畫式、表現(xiàn)主義式、漫畫式、雕刻式等不同的手法來私想魯迅,并試圖與魯迅對位,而在對位的過程中,確又有錯位之感。“他塑”的魯迅形象因此也顯現(xiàn)出不同的視覺意味。

綜上所述,關于魯迅形象史的建構,我們可以從魯迅的文學世界中追尋蹤跡,魯迅的文學實踐確立了魯迅形象的內在品格,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他者的想象性建構中還原魯迅面貌,豐富和擴充魯迅形象的內涵。魯迅形象與魯迅影像密切聯(lián)系,成為其視覺性建構的關鍵所在,魯迅影像試圖在爬梳魯迅形象史的基礎上進行模仿和還原。

(二) 魯迅影像的“模仿”與“還原”

魯迅影像史,既是一部“影像敘事史”,同時還是一部“影像敘事與文學敘事的關系史”。魯迅影像所表征的“文學與影像關系”主要是文學語象向視覺影像的外化和延宕。爬梳魯迅影像的“成像史”,我們發(fā)現(xiàn)魯迅影像的建構是在魯迅形象的“模仿”與“還原”中逐步確立的。

“模仿”一詞,最初源自柏拉圖,柏拉圖在兩千年前作出了影像模仿的寓言: 洞穴中的囚徒對于影像如此癡迷,以至于回歸本真世界,面對現(xiàn)實世界的人事物時,也依然留戀洞穴中的影像。這則寓言的本質在于對影像直觀的推崇。魯迅影像通過在場言說的強大誘惑力,使魯迅形象進行更新,生發(fā)出不同的魯迅形象,極具在場的誘惑力,吸引人們接近和觀看。目前,魯迅的生平和魯迅文學世界雜糅在一起,被多次搬上了銀幕。其中包括: 《魯迅生平》(唐弢編劇、黃佐臨導演,上海電影制片廠,1956年)、《魯迅戰(zhàn)斗的一生》(石一歌編劇、傅敬恭導演,上海電影制片廠,1976年)、《民族魂》(王韌編導,上海東方電視臺,2000年)、《魯迅與許廣平》(史踐凡編導,浙江電視臺,2001年)、《周氏三兄弟》(周憶軍撰稿,鳳凰衛(wèi)視,2001年)、《民國文人》(秦晴撰稿,鳳凰衛(wèi)視,2006年)、電影《魯迅》(丁蔭楠執(zhí)導,2005年)、《先生魯迅》(王新健編導,中央電視臺,2011年)等影視作品。同時,魯迅形象還被改編成動畫影像和裝置藝術作品。筆者將從這些典型個案出發(fā),探討魯迅影像的生成方式和視覺邏輯。

1. 傳記電影中的魯迅形象

關于魯迅的傳記電影,2005年拍攝的傳記電影《魯迅》(圖9),尤為值得關注。影片由丁蔭楠擔任導演,周海嬰擔任總顧問,周令飛參與監(jiān)制。影片大量征引魯迅生平中的文學事跡,聚焦魯迅晚年生活面貌,并試圖采用文學想象建構魯迅形象。

圖9 電影《魯迅》 拍攝于2005年

關于該片中魯迅的形象,錢理群曾提出意見:“拍一部以心理情緒為主體內容,具有哲學內涵的,以藝術的造型與聲音為表現(xiàn)形式,借用某些超現(xiàn)實主義手法的藝術大片。”(錢理群470)錢理群還提出了對《魯迅》電影劇本的意見:

(1) 劇本以三十年代為中心來展現(xiàn)魯迅一生,這樣就比較集中,有的地方寫得較深入,也頗感人。劇本將《野草》的許多片段化入,很有新意。

(2) 但我個人卻有所不滿——更準確地說,與我所想象或期待的,還有所距離。

(3) 對魯迅特異性的理解和認知也必然是多元的。(錢理群470—472)

錢理群對電影《魯迅》選取的時間線索表示肯定,同時對電影中文學想象的融入表示贊賞,但對魯迅形象的塑造卻并不滿意。他認為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如對魯迅形象是人不是神的處理,應從魯迅的著述中提升魯迅的特異性,從魯迅精神與文學的內質入手,挖掘魯迅豐富的內心世界。同時,錢理群主張銀幕的魯迅形象要充分考慮到魯迅作品中的美術、音樂、電影因素。錢理群還設計了電影《魯迅》分鏡頭中的“夢”的表達方式(表1)。

表1 電影《魯迅》分鏡頭設計中的“夢”

錢理群認為電影《魯迅》分鏡頭中夢的設計應成為傳達影像情緒的關鍵。關于現(xiàn)實和超現(xiàn)實的融合,《野草》是主要篇章之一,《野草》的表達方式中,大量使用了用夢開頭的方式,可以看到魯迅式的畫夢方式。夢也是電影《魯迅》中最為典型的超現(xiàn)實空間,電影《魯迅》敘事進程中貫穿了三個死亡場景: 楊杏佛的死、瞿秋白的死、魯迅的死。魯迅的死亡想象在影片中得到了最大篇幅的表現(xiàn)。三個死亡場景和魯迅的文學夢境想象交織在一起,從而形成現(xiàn)實與超現(xiàn)實的交織與轉換。電影《魯迅》開拍后,影片還強化了三個死亡的情境,我們可以看到電影《魯迅》試圖和魯迅的文學想象融合的傾向,筆者試對影片表現(xiàn)文學技巧的典型畫面進行分析(表2)。

表2 電影《魯迅》分鏡頭設計

電影《魯迅》開頭出現(xiàn)了幾個融合文學想象的分鏡頭: 咸亨酒店、《祝福》中祥林嫂對“人有沒有靈魂”的拷問、《狂人日記》的狂人話語、《阿Q正傳》中阿Q的形貌、《社戲》中的黑白無常形象。這些都是魯迅文學世界尤為典型的形象。同時,電影《魯迅》的影像空間,突出魯迅生命中的故鄉(xiāng)記憶,是一種對于故鄉(xiāng)空間“往昔”的視覺感受。巫鴻曾分析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往昔”的視覺感受,認為“跡”(景中痕)是為往昔留下的“碎片”(巫鴻73),供人欣賞和分析。紹興故鄉(xiāng)空間的“跡”的影像追尋,正是魯迅追尋“往昔”故鄉(xiāng)記憶的蹤跡所在。接著,影片還呈現(xiàn)了魯迅演講的畫面,這一場景雜糅了魯迅撰寫的《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等篇章。畫面里,魯迅站在演講臺上,回答何為精神界戰(zhàn)士,群眾齊朗誦魯迅的《自嘲》詩句。該場景所表現(xiàn)的諸多形而上層面的思考,是一位思想家的形象。影片后半部分進入魯迅與同時代人的交往過程中,依次出現(xiàn)魯迅與瞿秋白、魯迅與馮雪峰、魯迅與楊杏佛、魯迅與蕭紅等,表現(xiàn)出左翼魯迅的形象建構與身份焦慮,一個作為革命同路人的魯迅。影片還專門設置了魯迅與瞿秋白一起朗誦《雪》的情境,尤為感人。最后,影片還集中描摹了魯迅與妻子許廣平的交集、魯迅與木刻青年的交流、等等,魯迅被不斷置于各種社會關系語境中,呈現(xiàn)了作為父親、丈夫、導師等人間魯迅的形象。

由是觀之,電影《魯迅》試圖雜糅文學想象和現(xiàn)實語境空間,塑造出豐富和多維的魯迅形象。我們可以看到其傳記電影想象中豐富的文學因素: 不同文學情境和魯迅個體的融合。電影《魯迅》不斷聚焦于多維魯迅形象的呈現(xiàn)。

2. 動畫電影中的魯迅形象

通過動畫電影演繹作品的方式,魯迅形象的另一面衍生出來。如果說傳記電影是呈現(xiàn)魯迅形象深刻的一面,動畫影像則展示了魯迅形象生動和諧趣的一面。其中,根據《阿長與〈山海經〉》改編的同名動畫片比較有代表性(圖10)。這部動畫微電影是北京電影學院王星晨的一部碩士畢業(yè)設計作品,在影像形式表現(xiàn)方面確有非常大的突破。陳力君曾對這部動畫影像的符碼、結構與風格進行過分析,重點提及了動畫擬真景觀展示紹興空間中的童年諧趣(陳力君,《符碼、結構與風格》48—54)。

圖10 動畫微電影 《阿長與〈山海經〉》

王星晨對《阿長與〈山海經〉》的動畫演繹的制作動機進行了闡述:“沒有想到給人們留下‘硬派’印象的魯迅,也會寫出這樣感情豐富、細膩的文章。于是想改編這篇散文,讓更多的人認識一個不一樣的魯迅。”(王星晨57)《阿長與〈山海經〉》的動畫劇本更有直觀性,在原作的敘事架構上在基礎上進行重構,以《阿長與〈山海經〉》的動畫分鏡頭設計(表3)為例,可以看出,動畫影像將阿長作為線索人物,將原文中魯迅的童年生活緊密串聯(lián)起來,影像畫面更是極大地還原了故鄉(xiāng)“紹興”空間,讓人記憶深刻。

表3 《阿長與〈山海經〉》的動畫分鏡頭設計

從動畫電影《阿長與〈山海經〉》的分鏡頭結構設計還可以看出,影片試圖雜糅《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等文學作品的“閑適”語境,試圖追憶魯迅的童年趣事,同時,又把紹興影像空間放大,讓魯迅的童年記憶在故鄉(xiāng)空間中顯現(xiàn)極為溫情的一面。

3. 裝置藝術中的魯迅形象

裝置藝術是極為先鋒的一種影像展現(xiàn)方式。1917年,杜尚的《泉》打開了西方裝置藝術之門,他從超市買來的一只馬桶被放入美術展覽館,這是一場具有先鋒范式的抽象藝術革命。把魯迅作為一種景觀,這本身而言具有極大的挑戰(zhàn)性。20世紀以來,中國的抽象藝術得到了巨大的推動和發(fā)展,當代抽象藝術家徐冰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一位。徐冰通過偽漢字的書寫方式,創(chuàng)造了中國裝置藝術的典范性作品《天書》。此書無一字能識別,引起了觀看者強烈的焦慮感。徐冰曾對《天書》創(chuàng)作理念進行過闡述:“看起來我使用的都是屬于文字,卻又不是文字實質一部分。”(徐冰X)偽漢字抽空了自身的表意功能,就剩下一個空殼。《天書》隱藏著巨大的隱喻: 圖像表意的焦慮。依我所見,裝置藝術中的魯迅形象極大地釋放了語圖轉換過程中魯迅的先鋒性,從而建構起魯迅形象的又一個側面。

2017年,劉春杰在蘇州博物館展出了裝置藝術作品《持續(xù)刷屏》(圖11),他把數(shù)年來創(chuàng)作的魯迅系列畫像(圖12),印制到各種廢棄的報紙上面。這幅作品的視覺沖擊力在于數(shù)百幅魯迅畫像的并置,這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景觀情境。這種裝置藝術的展示,使得過于實體化的魯迅形象轉化為多維的、碎片化的形式,從而將魯迅置于神秘的精神景深里,展現(xiàn)了非確定性的、非邏輯的魯迅形象。

續(xù) 表

圖11 裝置藝術《持續(xù)刷屏》 劉春杰

圖12 《想想魯迅》 劉春杰

二、 魯迅影像的視覺表征

視覺轉向背景下的魯迅影像傳播與建構,充滿著豐富性和復雜性。視覺表征涉及“視覺表意實踐中的視覺編碼和解碼”(周憲17)。視覺文化以視覺作為主因,“看”成為掌握世界的一種方式,“圖像的能指通過感性具象,與世界的表象形成或同一或近似或象征的關系,從而對世界進行表征”(趙炎秋109)。正如海德格爾所言: 世界被把握為圖像,并逐步走向居依·德波所謂的“景觀社會”。而影像和二維平面的圖像比較而言,絕不會是鏡子式的再現(xiàn),而是充滿了變數(shù)的創(chuàng)變與重構,從而變體為“現(xiàn)代似動影像”(趙憲章18)。如前文所述,魯迅影像通過在場直觀的方式建構不同的魯迅形象: 傳記式、動畫式、景觀式等。魯迅影像的他塑過程,顯現(xiàn)明顯的異質性,影像的逃逸是其傳播方式中最為突顯的特點。魯迅影像與魯迅形象盡管密切相關,但從文學世界過渡到語圖交織的世界,形成了極為獨特的影像情境和影像造型。其中,“靜穆”與“奇觀”是魯迅影像造型的兩幅雅努斯面孔。

(一) 靜穆: 魯迅影像的“格式塔”影像特質

“靜穆”是一個重要的美學范疇,在西方,溫克爾曼、萊辛、歌德、黑格爾、尼采等人都曾專門探討過此問題。“靜穆”最初源自古希臘雕塑的評價,溫克爾曼后來將其總結為古希臘藝術表現(xiàn)的典型美學范式——“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約翰·約阿辛·溫克爾曼17)。溫克爾曼所秉持的是一種審美理想情境——審美的高貴和單純,從而形成一種古典式的審美狀態(tài)。“靜穆”是古典主義的體現(xiàn),是一種古典主義的審美理想。在中國,朱光潛和宗白華也都對其進行過探討。朱光潛指出:“‘靜穆’是一種豁然大悟,得到歸依的心情。”(朱光潛396)宗白華則認為:“靜穆的觀照和飛躍的生命構成藝術的兩元。”(宗白華76)在朱光潛和宗白華這里,“靜穆”與“藝境”“留白”“虛實”“靜觀”等中國美學范疇聯(lián)系在一起。在關于“靜穆”的梳理中,它還和中國天人合一古典文化命題息息相關,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思考,是一種“以人情看物態(tài)、以物態(tài)度人情的審美的思維方式”(朱志榮17)。“靜穆”基于中國天人合一自然觀和美學觀,強調心物相通,從而達到一種超脫的狀態(tài)。

東西方關于“靜穆”的論述,為我們思考魯迅影像的編碼方式提供了新的視角,打開了新的思路。具體而言,在魯迅影像的編碼過程中不斷追尋傳統(tǒng)古典理想,注重影像的內蘊和意味,通過化“情”為景和化“美”為媚的視覺呈現(xiàn)方式,營造靜穆之美,表現(xiàn)虛靜哲思。

化“情”為景的方式,講究的是情和景的結合,從而達到一種心物交融的超脫狀態(tài)。從魯迅影像的建構過程來看,魯迅影像數(shù)次被置于故鄉(xiāng)空間,故鄉(xiāng)空間的影像情境就極具此類影像的特質。陳力君在探討魯迅影像中的紹興空間營構的過程中,分析了故鄉(xiāng)空間的影像編碼過程。她指出:“紹興空間由風景、風物和風情三種不同符碼組成,它們的編碼規(guī)則代表著魯迅形象的認知模式。”(陳力君,《論“魯迅影像”中的紹興空間營構》142)紹興故鄉(xiāng)空間的影像辨識度很高,魯迅的文學世界就有此類故鄉(xiāng)空間的營造方式。如《社戲》中的紹興山水,再如前文分析的電影《魯迅》開端就用了一種極為主觀的“有我之境”: 描摹出電影中魯迅的復雜心態(tài),并投射到紹興空間中,形成一種情景交融的態(tài)勢。化“美”為媚的方式,是用靜止的狀態(tài)呈現(xiàn)流動的美。這種的“凝定”的狀態(tài)是影像“時間空間化”的一種嘗試。另外,前文提及的動畫電影《阿長與〈山海經〉》的演繹方式,也盡顯靜穆之美與虛靜哲思。在鏡頭運用方面,《阿長與〈山海經〉》采用山水畫式的取景方式,使得畫面產生“時間空間化”的“凝定”效果,觀眾由此產生靜觀的視覺期待。

“靜穆”的魯迅影像空間,形成新的“格式塔”影像特質。“格式塔”一詞強調人的整體感知,影像的整體表現(xiàn)出了豐富的意蘊,從而形成了“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格式塔審美結構。具體而言,魯迅影像的“格式塔”特質集中體現(xiàn)在形式和感染力上,即影像的整體性和表現(xiàn)性。“格式塔”影像中靈動與盎然的整體結構,將若干“部件”整合并會通起來,體現(xiàn)韻外之致。一般而言,“格式塔”影像中存在著兩個審美空間: 一是顯在的影像空間,是具實的、可感的、形而下的空間;二是隱在的意蘊空間,是審美的、空靈的、形而上的空間。我們可以感知到,影像傳播過程中的魯迅影像空間營構,形成了一種“格式塔質”的情緒和氛圍。

(二) 奇觀: 魯迅影像的“后現(xiàn)代”影像特質

“奇觀”概念源自法國哲學家居依·德波關于“景觀社會”的分析。居依·德波指出:“在現(xiàn)代生產條件占統(tǒng)治地位的各個社會中,整個生活顯示為一種巨大的景觀的積聚。”(居依·德波3)德波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提出了“景觀”的概念,并指出影像生產的方式是景觀生產的主導方式,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通過景觀的中介建立的。依照德波的思路,裝置藝術作品已然成為景觀社會的必然產物。裝置是奇特影像的“狂歡”,裝置藝術景觀強調“震驚”,將奇觀置于敘事之上,運用具有強烈吸引力的影像造型制造震驚化的視覺效果。

關于“奇觀”的論述,為我們思考當代魯迅影像的視覺范式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即不斷追尋奇觀影像造型,以反常化的方式來營造運動造型,以奇崛炫目的色彩來構成畫面造型,以奇特大膽的場景來構筑空間造型。前文所例舉的裝置藝術中的魯迅形象就是一種極為奇觀的編碼方式。劉春杰的“私想魯迅”系列作品可以說是一種極為奇觀的魯迅形象編碼方式。劉春杰首先把魯迅的臉用夸張的構圖凸顯,再把這些魯迅畫像作為一種裝置進行展示,這種影像語言從敘事的“韻味型”中脫離出來,具有濃厚的后現(xiàn)代消解傾向。“奇觀”影像是對影像造型碎片化、平面化的嘗試。“奇觀”影像重視“看”的過程,強調影像元素的反常化疊加。我們可以從德勒茲對于“時間-影像”的分析中,看到這種影像的“純視聽情境”取向(吉爾·德勒茲8),這種取向強調了影像造型的主體地位,形成一種分散的、即興的“視覺-聲音情境”(羅伯特·斯塔姆312)。再如電影《魯迅》中的視聽營造,講究主觀的超現(xiàn)實的空間營造,從而讓現(xiàn)實世界和超現(xiàn)實的夢境經常性地出現(xiàn)在這部傳記電影中。進一步來看,奇觀化的藝術規(guī)則在當代魯迅影像的編碼過程中嬗變成新的影像語言,影像本身從“韻味型”轉向“震驚型”。

(三) 影文體: 魯迅影像的當代轉換

“靜穆”與“奇觀”作為魯迅形象的兩幅雅努斯面孔,滲透著當下學界、影視界對魯迅的想象,為什么他們要把魯迅塑造成這樣兩副面孔呢?對其他的面孔如斗士等為什么被棄而不顧?要回答這一問題,應回到魯迅影像形成的當代語境之中。

一方面,當代消費語境里的魯迅形象建構,極大地改變了魯迅之前的“經典化”路徑,從單一轉向多元的魯迅面貌重構。有學者曾指出:“在這個新的社會階段,原來決定魯迅成為一個‘卡里斯瑪?shù)湫汀奈膶W環(huán)境已基本不再存在,‘魯迅’遭遇了寂寞。”(陳國恩16)此種判斷是基于消費語境中魯迅形象的再經典化問題。無論是作為戰(zhàn)士的魯迅,還是啟蒙主義的魯迅、反抗絕望的魯迅,都不能全面概括魯迅的面貌,魯迅影像的他塑過程,有了明顯的異質性,各種魯迅影像作品正在逐步將政治化的魯迅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間魯迅”面貌。我們發(fā)現(xiàn),魯迅影像經歷了這樣一條路徑: 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政治魯迅”面貌到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文化魯迅”的呈現(xiàn),再到21世紀以來消費語境下的“人間魯迅”的追尋。具體來看,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以上海電影制片廠的《魯迅生平》和《魯迅戰(zhàn)斗的一生》為代表,將魯迅形象塑造為有明確政治立場的文化斗士;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以上海東方電視臺《民族魂》和浙江電視臺《魯迅與許廣平》為代表,將魯迅形象呈現(xiàn)為現(xiàn)代文化人;21世紀以來,以電影《魯迅》和裝置影像《持續(xù)刷屏》為代表,魯迅形象被重新定位為“人間魯迅”的形象表達,生活化的魯迅改變了過去政治化魯迅的形象,組成一幅新的“魯迅全景圖”,并衍生出對當代魯迅生命意義的追問。

另一方面,在視覺轉向的當代語境中,“靜穆”與“奇觀”的影像面孔被不斷放大,形成魯迅的先鋒面孔。視覺時代,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遭遇影像,米歇爾指出:“21世紀的問題是形象的問題。我們生活在由圖像、視覺類像、臉譜、幻覺、拷貝、復制、模仿和幻想所控制的文化當中。”(W.J.T.米歇爾,《序》2)在視覺轉向的過程中,人們過度癡迷于“在場”敘事已是不爭的事實。“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已成為最重要的敘事策略和表意原則。從文學世界中魯迅自我形象的建構,到畫家手中各種魯迅畫像的描摹,再到影像敘事中各種影像的復制,魯迅的形象不斷被各種媒介塑造。如前文所述的魯迅照片,通過“儀式化”的凝定,將魯迅融入各種都市文化空間,從而提供給人們各種魯迅印象,再如二維平面的各種魯迅美術圖像建構起他者的想象。而影像則成為當前最強勢的傳播方式之一,各種魯迅影像作品構成了魯迅形象的另一種呈現(xiàn)方式,傳記式、動畫式、景觀式的魯迅影像,依賴影像在場的誘惑力,形成一種魯迅的“影文體”,建構起新的魯迅“形”和“影”的關系。

注釋[Notes]

① “在場”是20世紀西方哲學的關鍵詞之一,在現(xiàn)象學、闡釋學和解構理論等不同的哲學語境中,其內涵及所指不同,至今沒有統(tǒng)一的界定。它的基本含義指直接地呈現(xiàn)事物。影像是最具有在場性的一種符號,本文探討的影像作品主要涉及影視作品、景觀裝置藝術作品等影像類型。

② 目前,魯迅形象的學術研究日趨多元化,如,錢理群、陳丹青從藝術視角出發(fā),探討了魯迅作為藝術家的形象;藤井省三從都市語境出發(fā),探討了“東亞魯迅”的面貌;黃喬生從魯迅照片出發(fā),梳理了各個時期魯迅多維的面貌;陳力君從魯迅影像譜系出發(fā),探討了魯迅影像的歷史建構與現(xiàn)代價值問題;沈偉棠從魯迅圖像個案出發(fā),進行了魯迅圖像史研究。參見錢理群: 《錢理群中學講魯迅》,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年;陳丹青: 《笑談大先生: 七講魯迅》,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藤井省三: 《魯迅的都市漫游: 東亞視域下的魯迅言說》,潘世圣譯,北京: 新星出版社,2020年;黃喬生: 《魯迅像傳》,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陳力君: 《史料拓展與“魯迅影像”的建構》,《文藝研究》7(2014): 61—65;沈偉棠: 《魯迅圖像: 中國現(xiàn)代美術的一面鏡子》,《上海魯迅研究》3(2017): 72—78。

③ 吳翔宇曾對魯迅的“自塑”形象和“他塑”形象進行過分析,認為魯迅形象的建構是“自塑”與“他塑”共構的公共形象,“自塑”形象存在于魯迅的文學作品表達中,“他塑”形象則包括魯迅親友的回憶與紀念、研究者所撰寫的傳記、文學史編撰中的魯迅形象等。參見吳翔宇: 《20世紀中國文化語境下的“魯迅形象”研究》,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陳丹青: 《笑談大先生: 七講魯迅》。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Chen, Danqing.

The

Master

Seven

Notes

on

Lu

Xun.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1.]

陳國恩: 《“經典”魯迅: 歷史的鏡像》。北京: 商務印書館,2021年。

[Chen, Guoen. “

Classics

of

Lu

Xun

Historical

Image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21.]

陳力君: 《符碼、結構與風格: 論魯迅作品改編的兩部動畫短片》,《魯迅研究月刊》2(2017): 48—54。

[Chen, Lijun. “Code, Structure and Style: On Two Animated Short Films Adopted from Lu Xun’s Works.”

Lu

Xun

Research

Monthly

2(2017): 48-54.]——: 《史料拓展與“魯迅影像”的建構》,《文藝研究》7(2014): 61—65。[- - -. “Expans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of ‘Lu Xun Image’.”

Studies

on

Literature

and

Art

7(2014): 61-65.]——: 《論“魯迅影像”中的紹興空間營構》,《學術月刊》1(2020): 142—150。[- - -. “The Spatial Construction of Shaoxing in ‘Lu Xun Image’.”

Academic

Monthly

1(2020): 142-150.]

陳漱渝: 《魯迅的紅色、灰色和本色》,《魯迅研究月刊》9(2011): 50—60。

[Chen, Shuyu. “Lu Xun’s Red, Gray and Natural Color.”

Lu

Xun

Research

Monthly

9(2011): 50-60.]

居依·德波: 《景觀社會》,張新木譯。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Debord, Guy.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Trans. Zhang Xinmu.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17.]

吉爾·德勒茲: 《電影2: 時間-影像》,謝強,蔡若明,馬月譯。長沙: 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Deleuze, Gilles.

Cinema

2

The

Time

-

Image.

Trans. Xie Qiang, et al. Changsha: Hunan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04.]

黃喬生: 《魯迅像傳》。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

[Huang, Qiaosheng,

A

Photographic

Biography

of

Lu

Xun

, Guiyang: Guizhou People’s Press, 2013.]

魯迅: 《魯迅全集》(第7卷)。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Lu, Xun.

The

Complete

Works

of

Lu

Xun

. Vol.7.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05.]

W.J.T.米歇爾: 《圖像理論》,陳永國,胡文征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Mitchell, William John Thomas.

Picture

Theory.

Trans. Chen Yongguo and Hu Wenzheng.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錢理群: 《魯迅與當代中國》。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Qian, Liqun.

Lu

Xu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7.]

羅伯特·斯塔姆: 《電影理論解讀》,陳儒修,郭幼龍譯。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Stam, Robert.

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rans. Chen Ruxiu and Guo Youlong.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7.]

王星晨: 《魯迅作品阿長與〈山海經〉動畫化的演出方法》,《魯迅研究月刊》2(2017): 55—68。

[Wang, Xingchen. “Animated Methods of Performing Lu Xun’ Work: Ah Chang and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Lu

Xun

Research

Monthly

2(2017): 55-68.]

約翰·約阿辛·溫克爾曼: 《希臘人的藝術》,邵大箴譯。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Winckelmann, Johann Joachim.

The

History

of

Ancient

Art

Among

the

Greeks.

Trans. Shao Dazhen.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1.]

巫鴻: 《廢墟中的故事: 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肖鐵譯。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Wu, Hong.

A

Story

of

Ruins

Presence

and

Absence

in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

Trans. Xiao Tie.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7.]

徐冰: 《我的真文字》。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5年。

[Xu, Bing.

My

Genuine

Words

. Beijing: CITIC Press, 2015.]

禹權恒: 《上海魯迅: 形象建構與多位透視: 1927—1936》。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

[Yu, Quanheng.

Lu

Xun

in

Shanghai

Image

Construction

and

Multi

-

Perspective

Analysis

1927-1936.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19.]

張潔宇: 《獨醒者與他的燈: 魯迅〈野草〉細讀研究》。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Zhang, Jieyu.

The

Sober

and

His

Lantern

Close

Analysis

of

Lu

Xun

s

Wild Gras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3.]

趙憲章: 《小說插圖與圖像敘事》,《文藝理論研究》1(2018): 6—20。

[Zhao, Xianzhang. “The Illustrations of Novels and Image Narration.”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1(2018): 6-20.]

趙炎秋: 《圖像中的表象與思想——藝術視野下的文字與圖像關系研究》,《文藝理論研究》1(2020): 108—117。

[Zhao, Yanqiu. “Representation and Thought in Images: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s and Images from an Artistic Perspective.”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1(2020): 108-117.]

周憲: 《視覺建構、視覺表征與視覺性——視覺文化三個核心概念的考察》,《文學評論》3(2017): 17—24。

[Zhou, Xian. “Analysis of Three Core Concepts in Visual Arts: Visual Construction, Visual Representation and Visuality.”

Literary

Review

3(2017): 17-24.]

朱光潛: 《朱光潛全集》(第8卷)。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Zhu, Guangqian.

The

Complete

Works

of

Zhu

Guangqian.

Vol.8. Hefei: Anhui Education Press, 1993.]

朱志榮: 《中國美學的“天人合一”觀》,《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2005): 17—20。

[Zhu, Zhirong. “The View of ‘the Integrity of Man and Nature’ in Chinese Aesthetics.”

Journal

of

th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 2(2005): 17-20.]

宗白華: 《美學散步》。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Zong, Baihua.

Strolling

in

Aesthetics

.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在线网| 日韩美毛片|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久噜噜噜|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 国产白浆视频|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亚洲乱伦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不卡视频国产| 亚洲a级在线观看| 亚洲va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一级片|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无码四虎黄色网站| 国产jizz|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久久黄色毛片| 欧美精品色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va|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欧美无专区| 亚洲天堂777|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99成人在线观看| 日本a级免费| 欧美精品不卡| swag国产精品| 日韩在线中文|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天堂成人在线|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性网站|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亚洲三级色| 欧美日韩91|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中文成人在线| 欧美五月婷婷|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视频|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亚洲无码91视频| 国产精品999在线|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免费| 亚洲男女在线|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