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瑋
(崇文書局,湖北武漢 430070)
著作權合理使用是著作權限制制度的一種,其目的就是在于防止著作權人權利的濫用,損害他人的學習、欣賞、創作的自由,妨礙社會科學文化技術的進步。合理使用制度協調與平衡著作權人與作品使用者、社會公眾之間的關系,是保護作品的正當傳播與使用的一種方式。合理使用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合理使用與非合理使用之間的界限需要根據社會科技的變化而作出調整變化。
21 世紀文化、技術產業的創新與發展迅猛,其對《著作權法》的更新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我國目前采取的是列舉式,實施起來能夠對號入座、簡便易行,對公眾而言具有穩定性和可預見性,但列舉式也存在許多弊端,缺乏靈活性,雖然對合理使用制度做了條件限定,但其只是對合理使用條款12 種情形的解釋和適用條件,是對既有列舉的解釋和限定,并不能解決除列舉情形之外出現的新行為以及能否認定為合理使用的問題。
增加兜底性條款彌補了原有合理使用條款列舉十二種具體情形的缺陷,其并不會給合理使用條款帶來不穩定因素,相反其與原則性條款相互配合在合理要求的范圍之內將合理使用運用于隨著社會發展而浮現的新問題。合理使用采用列舉式無法涵蓋不斷變換的新的技術方法和新生活方式。在著作權法中明確規定合理使用的兜底性條款,可以有效解決合理使用類型列舉不全的弊端,使其可以涵蓋因科技發展而產生的各種新現象。
原有的合理使用的十二種具體情形也做了細節調整。(1)在四大傳統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其合理使用范圍從“報道時事新聞”修改為“報道新聞”;(2)原有的條款“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修改為“著作權人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3)學校教學或科研的合理使用條款,由原來的“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修改為“翻譯、改編、匯編、播放或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4)“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增加了“文化館”;(5)免費表演,增加了“不以營利為目的”;(6)“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的合理使用修改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7)有關盲文作品的合理使用修改為“以閱讀障礙者能夠感知的無障礙方式向其提供已經發表的作品”。
在個人合理使用中,個人使用作品的方式不應當僅局限于復制,個人為學習或者研究目的的作品使用方式應是涉及任何合理使用的形式。例如,學生為學習表演、話劇等藝術作品,其學習形式以表演的方式呈現作品,可能會涉及已發表的作品。個人為學習或者研究目的使用作品的形式不應當受到限制。個人合理使用方式的目的是為了保障社會公眾的學習、使用、傳播文化和知識,提高社會公眾的文化素質,作為第一種合理使用的情形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學校教學或者科研目的的合理使用,例如在北影錄音錄像公司訴北京電影學院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中,雖原合理使用條款關于“為學校課堂教學”的使用情形限定在“翻譯或者少量復制”,但法院審理認為,電影學院系培養電影人才的藝術院校,其教學方式具有相對的特殊性,不構成對北影錄音錄像公司專有使用權的侵犯。而新修改雖增加了較多新的使用形式,及“翻譯、改編、匯編、播放或少量復制”,并且列舉形式中沒有“等”字,其并未將所有學校教學或科研的使用形式概括進去,無法滿足其他類型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
報道“時事新聞”修改為“新聞”,原合理使用的主體為“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在修改中送審稿把“網絡媒體”加入進“傳統四大媒體”,后又刪除與原著作權法一致,回避了新媒體新聞合理使用制度的問題。將網絡媒體包涵入四大傳統媒體后的“等”字中不可避免地在適用中含有爭議。有學者指出,網絡媒體難以在合理使用制度中找到歸屬,亟需界定網絡媒體在合理使用中的主體位置,使網絡新媒體被傳統新聞版權制度所接納。
“免費表演”的合理使用增加了“不以盈利為目的”的要件。免費表演構成合理使用要求的是雙向免費,即不向表演者支付報酬,也不得向公眾收取費用。其本意中亟蘊含著“不以盈利為目的”,在本次修法中增加免費表演的“不以盈利為目的”,嚴格限制免費表演的構成要件,再次強調了免費表演的公益性質。
“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修改為“以閱讀障礙者能夠感知的無障礙方式向其提供已經發表的作品”,特殊群體的享受和使用文化內容的范圍不應當僅限制于“出版”形式,著作權法所平衡的不僅僅是社會普通公眾與著作權人的利益,更要考量特殊群體與社會普通受眾所接觸文化資源差距,無障礙作品不應當受限于類型, 著作權的修改也體現了著作權法對特殊群體的人文關懷。
著作權的立法宗旨不僅在于保護著作權人利益,還在于平衡著作權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其本身也是一部利益平衡之法。在承認著作權合理使用的合理性的基礎上,如果合理使用范圍過大可能會形成一個較大的免費的著作權排除領域,在相應市場形成著作權作品的替代品,從而損害著作權利益,因此如何調整合理使用的界限需要在合理使用新條款生效之后的應用中,應對新問題、新情形,根據實踐作出調整。
個人合理使用是較大的社會公眾自由使用的空間領域,也是最大的著作權免費市場,所以個人合理使用需要合理確定其使用范圍。在個人合理使用的目的上認定為“為個人學習、研究、欣賞”,支持因個人欣賞而合理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鼓勵社會文化的欣賞與傳播,另一方面限制個人自由使用、自由欣賞的范疇不得損害著作權人的其他權利,不得對著作權人造成損害。
學校教學或者科研目的的合理使用雖在本次修改中已經由原來的“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增加至“翻譯、改編、匯編、播放或少量復制”,但面對技術進步帶來的直播教學、線上教學,在科教領域的合理使用僅以“播放”進行解釋仍然具有缺口。中國線上教學擁有超級市場,尤其是在疫情過后學校以及教育機構也會針對市場需求作出線上線下調整,而僅增設“播放”在學校教學或者科研目的作為合理使用方式的作用較為有限,可借鑒先進國家立法經驗,在科教領域擴大合理使用范圍并限制合理使用主體以作限制。
新《著作權法》在合理使用條款的修改不論是增加兜底性條款,還是對12 種具體適用情形進行細節變動都是值得肯定的,從宏觀的體例、框架設計,到微觀的機制、規則構建,都對切實保障新技術時代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以及促進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