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濤
(山東傳媒職業學院,山東濟南 250200)
教育部2018 年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中提出“到2022 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養轉變、努力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對教學與學習的方式方法產生很大的影響,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是大勢所趨,也是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課程的選擇,雖然有一部分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化教學的能力,但是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素養的整體水平不高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技術發展大潮中,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部分教師雖然已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素養知識,但是在實踐教學中深度融合信息化技術與利用信息化技術創新教學的能力方面還有待加強,更缺乏高端實踐應用型人才。總體而言,目前高職高專院校教師的信息化素養現狀還有以下幾方面問題。
在當前互聯網時代,信息化對傳統課堂產生深刻影響,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慕課、精品資源共享課、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已經成為主流,也大幅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線上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選擇合適的軟件錄制教學視頻、在線發布作業、在線批改作業、在線互動討論等,這些都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學習,特別是非工科教師難度更大。當前高校教師的科研壓力普遍較大,大部分教師更注重傳統教學,而在自身信息化素養提升方面意愿不強,利用信息化創新教學改革方面更是動力不足。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素養不高成為制約線上教學的發展的瓶頸。
高職院校的大部分教師是非師范專業,沒有接受專業系統的信息化教學培訓。通過多方面的調查發現,高職高專學校90%以上的教師信息素養原提升途徑主要是學校組織的各種培訓,但是校內信息化方面的高端講師數量不足,因此校內培訓次數和培訓質量都無法保證。由于經費、時間等原因,參加校外培訓的教師人數與培訓機會有限。另外,當前高職院校教師的授課量普通較大,科研壓力與日俱增,各種爭先創優等繁雜事務,教師可花費在信息化學習上的時間很少。以上各方面原因導致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素養培養培訓體系尚未健全完善。
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對提升高職院校教師信息素養具有導向作用和重要意義。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教師教學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高低,信息素養的好壞,都未納入日常教學管理、年終考核,更未與評先評優、崗位聘用、職稱評定、績效工資分配等掛鉤,因此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創新研究與信息素養提升積極性不高。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校園、智慧校園的建立,信息化教學的軟硬件環境得到一定的發展,也新建部分智慧教室,但是大部分傳統授課教室、多媒體教室不具備信息化教學條件,少量智慧教室遠遠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在信息化教學軟件方面,技術開發人員不具備教學經驗,開發的教學軟件不人性化,師生操作使用困難。因此學校的信息化教學環境也影響著教師信息化素養的提高。
總而言之,當前階段高職高專院校教師在信息化素養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以下通過幾點策略來激發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積極性。
高職院校要開展全方位、大力度信息素養普及、宣傳教育,讓師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信息素養意識。一方面可以邀請校外權威專家來校內多次開展信息素養講座,讓教師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認識到提升自身信息素養的重要性,積極創新教學改革,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在校內樹立標桿,大力宣傳校內信息素養較高的教師。經驗豐富的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分享講座、教學資源共享等方式帶動其他教師提升信息素養意識。其他教師通過同行聽課、觀摩教學等方法積極學習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實踐過程中做到有案可依。總之,學校要通過大力宣傳教育,為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指明目標和方向。
高職院校應完善信息素養培訓體系,多途徑、全覆蓋進行信息素養培訓。第一,從教師入職前的崗前培訓開始,信息技術的應用就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據了解只有小部分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師為師范專業畢業,因此大部分新進教師沒有系統學習過信息化技術在現代現教育中的應用。將信息素養納入新教師入職培訓,從源頭消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強的問題。第二,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對在崗教師進行信息素養培訓。由教務處牽頭,定期邀請國內外校外權威專家來校內做培訓講座或者實踐指導。另一方面,增加培訓經費預算,定期組織教師走出去到先進兄弟院校學習,以及參加各種信息素養培訓。第三,參加網絡培訓,組織教師學習網上的信息素養相關方面視頻,擴大了參訓教師的覆蓋面,也方便教師選擇時間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第四,充分發揮“老帶新”“傳幫帶”的作用,讓優秀的行業專家或校內教師,對在教育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足的教師進行一帶一、手把手指導。通過以上各種培訓措施可以快速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
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信息素養相關制度,是促進教師信息素養快速提升的重要保障,發揮制度的導向作用。信息素養相關制度可以包括適當增加混合式教學教師的工作量;將混合式教學開展情況作為學校各項教學檢查的重要內容;將混合教學的開展作為教師評先評優的重要條件;將混合式教學的開展作為精品課、優質課的必要條件;混合式教學的課時量納入職稱評聘辦法條件中;將教師信息化教學的能力與年終考核、績效分配掛鉤,給予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優秀的教師一定的獎勵。
高職院校要改造傳統教學空間,創建更多信息化教學空間,既可以響應教學改革的號召,又可以倒逼信息素養意識淡薄的教師主動提升作息素養。傳統教學課堂讓教師不自覺中更習慣于傳統教學模式,而具有例如教師雙屏、師生視頻交互,投屏互動等空間靈活、功能多元的智慧教室更能激發教師主動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
高職高專院校要采取相關措施激勵教師參加教學能力大賽。在當前各種教學能力比賽中,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考察指標,因此教學能力大賽是教師信息化素養綜合展示的平臺。參加比賽既可以向優秀教師進行學習,取長補短,也可以在評委專家的點評中充分認識到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從而促進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當下高職高專院校大力倡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僅可以提升教師動手實踐的能力,也可以向企業專家學習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同時真實的生產過程也為信息化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到企業頂崗,可以把真實的生產實踐過程錄制加工成視頻、微課,應用于自己的教學過程中,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無形中提高了信息化教學水平,提升了信息化素養。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與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教育信息化對教師教學的影響越來越深入,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但是教師信息素養的全面提升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反思、不斷完善的過程。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校一定要重視教師信息素養的培育,多措并舉推動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教師自身也要抓住當前的機遇與挑戰,積極主動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努力提升信息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