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嬌
西北大學
方東美先生在《原始儒家道家哲學》中說道:“中國人的才能,不是寄托在科學的理性思想里,也不是宗教情緒的熱誠上,而是在一種超脫解放的藝術精神。”這里所說的精神指的就是在中國儒家道家文化幾千年的影響下中國人思想上的獨特氣韻。本文就是以中國獨有的電影類型武俠電影為例,以武俠電影大師胡金銓的代表作《俠女》為探究樣本,分析在儒道文化的影響下中國電影的民族化風格呈現,且為夠來的電影制作者在電影民族化風格的建構中提供淺顯的啟示。
“行天下之大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兩句出自儒學代表作《孟子》和道家代表作《莊子》,不但能夠很好地闡明儒道文化的特點,還是武俠電影創作的思想核心。
武俠電影被學者認為是中國電影特有的類型,其呈現出來的獨特的精神氣韻映射著國人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和美學思想。中國武俠電影的內在文化和美學思想就是傳承了幾千年的儒道文化,盡管中國的哲學沒有像西方一樣有自己嚴密的系統和框架,但儒家文化幾千年來為國人規范的“仁義禮智信”“積極入世”的思想和行為準則,道家文化中“道法自然”的內容核心,都傳達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向,這種思想在儒學中講究的是人的行為要符合萬事萬物的規律發展,強調的是人與規律的和諧統一,道家則是特指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強調的是天地自然的平衡。而中國人就本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幾千年的文化演進中創作出無數的有著民族化特征的精品佳作。
武俠電影就作為中華文化精神氣韻的代表而存在,作為我國電影特有的類型,從電影生產至今一直延續存在的原因就在于他的精神內核植根于我國傳統文化,其價值觀符合幾千年來的主流思想。
儒家文化強調的是禮義廉恥的有序的社會規范,以及個人修養和家國意識的統一。《論語·衛靈公》有:“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薄叭省笔侨寮宜枷胱钪匾暮诵?。“仁”意指好的道德,是儒家道德規范的最高要求,胡金銓作品《俠女》中,女主俠客楊慧貞正義凌然,身兼大義,符合儒學以“仁”為本的思想。
武俠電影的主角大多是志士仁人身兼家國大義,或者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正面角色,這種典型的“舍己為人,兼濟天下”的品質是中國電影中最具有民族化風格的角色,它符合儒家美學,符合國人的審美。
如果說儒學給予了武俠電影“正義江湖”的外殼和“俠義”之士的角色,那么儒家思想也并不完全是正面的。儒學不但帶給人一個有序、有責的規范化社會,也給人帶來壓抑的階級觀念。于是國人塑造出了一個逍遙自在的“理想國”:江湖魚龍混雜,俠客武藝非凡,進退自如,不受社會秩序的約束。這種“游方之外”的狀態,正是人們對于現實規避的無奈。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薄肚f子》中的這段話參照與武俠文本中就是山林文化,像《俠女》開頭的自然空鏡頭,表達對自然美景的贊美,其中最著名的竹林打斗場景,于天地間浩然,人物置身于林海中渺然一粟,達到了一種“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意境。
《俠女》浸潤著中國古典的韻味,竹林大戰的段落亦是經典,一幀一畫,人物動作行云流水,整體畫面持有留白的意境,更顯出靜謐深遠的禪意。中國的傳統美學觀念中,留白美學一直是占有很大地位的美學觀念,比如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寥寥幾點筆墨,勾勒萬水千山,言有盡而意無窮。正如電影中竹林打斗的鏡頭,“取象深遠”,通過大遠景的象征性表達,體現一種“淡然”“悠遠”的感覺。至此,意境已經顯現,“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國內學者在研究武俠電影的時候,常提到“進則儒,退則道”的觀點,認為武俠電影是一種亦儒亦道的文本,這并不是不無道理的。從胡金銓的《俠女》中我們探究到的是道禪意境,儒家內核。其景、其境,以之高遠、幽深、靜謐為氣質 ;以自然、山林之場景為寄托 ;以“舍己為人”“兼濟天下”為文化內核,塑造出獨一無二的江湖,極具中華民族化特征的電影。
而今的武俠電影空有絢爛的熒幕特技和精彩的動作外衣,而少有電影創作者以中華民族精神的本質為創作核心,所以才會使得武俠電影由一開始的電影類型淪落為一種電影元素。只有回歸到中國儒道最本質的文化土壤中,深入領悟中國電影民族性風格的精神氣韻所在,中國電影,不止是武俠電影,才能打上中國文化最傳統的烙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