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亮
信陽農林學院外國語學院
該作品是美國作家杰克·倫敦的代表作之一。整個故事以美國阿拉斯加“淘金熱”作為背景, 巴克一開始是米勒法官家的一只寵物狗,生活優渥。但是遭貪婪雇工的拐賣后, 幾經周折來到阿拉斯加開始成為淘金工具的經歷, 成為了一條拉雪橇的苦役犬。雪橇狗們每天需要拉著雪橇在雪地上行走40英里, 而每只雪橇狗所得到的食物量不過是一磅半魚干。當所有的狗被累垮掉后,主人就賣掉了他們,榨取它們身上最后的價值。巴克也是在殘酷痛苦的馴服過程中, 逐漸認識到公正與自然法則的殘酷性。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 它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 變得狡猾、欺詐, 并將這兩種品質發揮到極致。經過殘酷的斗爭, 它在狗群中結束了另一只狗史皮茲的統治時代, 確立了狗頭領的絕對地位。在艱苦的拉雪橇過程中, 巴克的主人幾經更換。最后與一位叫約翰·桑頓的主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桑頓將他從繁重的苦役中解救出來走向自由, 而巴克也多次在危難時刻救助自己的主人桑頓。然而,在桑頓慘遭不幸死去后,巴克走向了荒野, 它被內心的野性的力量所呼喚, 最終,它加入了狼群之中, 并成了狼群的首領。
當時美國社會處于達爾文主義和放任政策的控制之下,普通人的命運掌握在富人和道德淪喪的社會手中。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美國自然主義應運而生。《野性的呼喚》作為自然主義的代表作之一,以狗的生活經歷作為類比,描述了一個人在美國當時復雜社會中的真實生活。本文擬通過對巴克的生活經歷的分析,特別是不同時期的身份或際遇的象征意義來探索“鍍金時代”的幾個社會內容的特征,從而揭示作者在這本書中的中心思想。
在巴克被賣到北方之前,他是一位米勒法官家里的寵物。它住在“被陽光親吻的”克拉拉山谷,有一片寬闊的草坪和一個游泳池作為他的游樂場。更不用說無數的食物和飲料了。最好的是,巴克是這個莊園的“統治者”,可以說這一時期代表了當時所有“新美國人”的理想生活。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經歷了快速的經濟增長。由于工資比歐洲任何國家都高,移民和農民為了爭取更好的生活大量遷徙到新興的城市。盡管不斷增加的勞動力在地區、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但他們過上美好生活夢想的目的卻是一致的。作為寵物狗時期,是巴克一生中最舒服、愜意的時刻。當然,也是整部小說中最溫情的部分。可是,在這幅溫馨的莊園畫卷生活之后不久,社會的現實的殘酷性就逐漸顯露出來了。
達爾文主義最突出的思想是“自然選擇,適者生存”。這也是當時大多數為生存而奮斗的普通人的現實狀況。這一時期巴克的轉變象征的是人類屈服于達爾文法則,改變自己以適應社會的典型例子。在巴克第一次被拐賣的時候,它只是一條驕傲、善良的狗,它習慣了人們以尊重和欽佩的態度對待它。
然而,從它被賣的那一刻起,他的生活就改變了。每次它試圖反抗時,脖子上越來越緊的繩子可能就會勒死它或讓它昏倒。在沒有任何食物的情況下行進了兩天之后,它遇到了第一個教會他生存經驗的人。紅毛衣男子哈兒用棍子一次又一次地打它,直到它鼻子里流著血爬起來。巴克被打敗了,但這場戰斗也讓他明白了生存法則。然而,這也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隨之而來。巴克和其他幾條狗來到了北方的蠻荒之地—阿拉斯加。在那里,“棍棒”和“獠牙”統治著人類和狗的世界。在這里,巴克目睹了一場狼一樣的爭斗,一只名叫科利的狗成為犧牲品。科利躺在血淋淋的地上,毫無生氣的樣子深深震撼了巴克。總之,這兩件事改變了巴克的生存上的態度。
巴克逐漸拋棄了過去的驕傲和尊嚴,決心在這個新世界里為了生存拼盡全力。漸漸地,巴克學會了使用繩索,并開始茁壯成長。從同伴比利那里,他學會了挖洞來抵御寒冷。他偷了肉,學會讓另一只狗當“替罪羊”。這樣,他就拋棄了自己的舊道德,做到了所謂符合自然法則。巴克被安排在同伴戴夫和索拉克斯之間,這樣每當它犯錯誤時巴克就可以從它倆鋒利的牙齒中接受指示。在其他狗和主人的嚴厲監督下,巴克很快證明了自己是一只出色的雪撬狗。
在這個過程中,巴克的身體也進化出適應原始環境的能力:擁有鐵一樣的肌肉,面對疼痛時變得麻木不仁;具有消化一切食物的能力和敏銳的聽力,所有這些特征都是經過艱苦鍛煉而被大自然所選擇的。因此,對巴克而言,適者生存的時代已經到來。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巴克總是盡量避免與頭狼斯皮茲發生沖突。然而,隨著巴克越來越強壯,斯皮茲開始故意激怒巴克。它先是侵入巴克的巢穴,然后又使用奸詐手段攻擊巴克,讓巴克受了重傷。斯皮茲還利用另一只狗多莉發瘋的時機向巴克撲去,因為它追巴克已經追得筋疲力盡了。斯皮茲引以為傲的是自己是最強壯的,但巴克的強壯也漸漸超過了它并顯示出了巨大的潛能。這兩只最強壯的狗之間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最后,巴克成功地策反了其他狗對抗斯皮茲,徹底打敗了它。巴克成為了狗隊的新隊長。
巴克的經歷在當時是很具有象征意義的。內戰結束后,美國成為世界上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每天,無數的人被引誘到城市,試圖實現他們的夢想。然而現實社會在拜金主義和達爾文主義的影響下,冷酷無情的資本家打破了自己的道德規范,隨心所欲地壓迫下層階級。富人的生活給底層人們提供了美好城市生活的幻想,而普通工人夜以繼日工作的工資,卻只能勉強養活自己。在當時那個無道德的世界里,沒有正義、公平或關懷。為了生存,個人沒有自由意志,只能遵循上層階級制定的各種社會規則,拋棄自己的道德,釋放自己原始的欲望。
決定論強調遺傳和環境對個體的影響。這也是當時美國社會精神的主要特征之一,它表明了人在注定的命運面前的無能為力。巴克也掌握著自己的命運,然而,它比其他狗幸運。從一開始,不管是賣狗的人、郵遞員或其他人都知道巴克會成為一條出色的雪橇犬。因為巴克天生強壯,干勁十足,它什么都學得比其他狗快。它具備足夠勇氣去和其他的野狗撕咬,但也足夠智慧地不去和棍棒所代表的強大力量搏斗。盡管經歷了來自大自然的各種折磨、競爭和考驗,但巴克總能熬過去。在和最后的主人桑頓相處期間,巴克甚至好幾次從各種危險中救出桑頓。因此,小說從一定角度而言是一個鼓舞人心的故事,即人通過努力和毅力可以獲得成功,但它不是那么簡單。遺傳因素在成功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巴克出身優越,它的父母都來自于犬類中一個優秀的品種。它從父母那里繼承了它們的智力、體力和其他杰出的品質,這些都有利于他在新世界中成為贏家。
而且,巴克很幸運的是他的內在性格的卓越也是它成長的優勢,然而,大多數犬類并不是這樣。盡管斯皮茲是一只經驗豐富、威望很高的狗,但它還是沒能競爭過具有遺傳優勢的巴克。所以巴克成了贏家的同時也意味著其他犬是輸家。因為從決定論的角度看巴克注定會贏,也就意味著斯皮茲注定會輸。
決定論的另一個例子是巴克選擇成為狼。當然,這一點是遺傳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們普遍認為狼是狗的祖先,可是到最后,巴克順應了內心野性的召喚,又變回了狼。自從巴克被賣狗販子虐打以后,它的狼的本能就慢慢被激發出來了。隨著不斷的殘酷而惡劣的遭遇,讀者可以看出巴克自然的野性得到了進化,而且這種本能變得越來越強烈。這種本能渴望既是在惡劣的環境中形成的,也是為了適應競爭和非道德的世界而產生的。甚至在它受到桑頓的保護并和平地與他生活在一起之后,它的這種原始的感情也未減退甚至變得更加強烈。每當它無事可做時,祖先的形象就會涌進它的腦海。巴克和狼群待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長,有時候幾天不回。最后,當巴克認可的主人桑頓被殺后,它則完全融入了荒野。但是,如果巴克從不賣給別人,他將永遠是一條沒有任何改變的寵物狗。由于環境因素的改變,它的性格轉變也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因此,在惡劣的環境中,對巴克來說,做一只狼比永遠做一只寵物狗更合適,這也體現了當時盛行的決定論。
杰克·倫敦描述巴克的蛻變歷程對美國社會社會內容有著突出的象征意義,即巴克寵物期象征著虛構的理想美國生活;巴克被拐賣后變化期則象征著受達爾文主義影響下的美國社會生活;而最后巴克在自然選擇中幸存下來,成為同類中最適者生存的動物則象征著基因與環境的決定論。它和桑頓一起創造了和諧的生活,就像他以前的生活一樣。然而,巴克依然選擇了回應野性的呼喚,不僅是因為桑頓的死,更是因為他對人類社會的厭惡。通過巴克的選擇,杰克·倫敦表達了他對現實社會的不滿。那個時代拜金主義思想影響著整個社會及特別是生活其中的人, 而人在那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 為了生存也被迫去遵守社會生存潛規則,放棄道德與人性的美好。當然, 杰克·倫敦筆下的巴克在不斷的掙扎和戰斗中,在遺傳與環境的決定下,逐漸聽從了內心的召喚,走上了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道路, 實現了自我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