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兆穎
(天津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天津 300204)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不斷加強,國際社會對中國各方面的發展也投來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光。要做好對外宣傳工作,進行有效的對外交流,重要之處在于突出中國價值,傳達中國思想,傳播中國文化。中國古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幾千年燦爛文化的歷史積淀。在外宣演講中引用各種古詩詞可以讓語言或更加形象生動,通俗明了,或寓意深遠,耐人尋味,所以,對這些古詩詞翻譯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外宣古詩詞翻譯進行研究的論文共有五篇,均為英譯研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對外宣演講中引用古詩詞西班牙語翻譯進行研究的論文。
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考慮不同文化的差異問題,以接受者為導向,使譯文更易為目標語讀者所接受,以達到更好的翻譯效果,從而實現交流目的,這一點與外宣工作的目的較為契合。而古詩詞的翻譯難點在于,由于語言、文化的差異,很難將中國古詩詞的格律等形式傳達過去,因此,在翻譯時,面對不太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西語國家讀者,可以采用功能對等理論為指導,首要任務是要實現意義的對應,把原文的文化信息較為完整地傳達給西語國家讀者。下面我們將結合一些實例來對外宣演講中古詩詞翻譯技巧進行分析。
由于漢語與西班牙語之間語法、句法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在譯文中有必要添加一些語言單位,使譯文語法結構完整,意思更加清晰,原文的信息能更好地傳達給目標讀者,達到等效的效果。
例1:
原文:位卑未敢忘憂國。
譯文 :Pese a mi humilde posición social, no me permito olvidar mi preocupación por el país.
漢語邏輯關系內隱,很多時候不會出現明顯的連接詞,為了讓西語讀者明確句子前后關系,需要在譯文中增加連接詞“雖然”:“雖然我地位低微,但我不敢忘記對國家的憂慮之心。”通過增詞,實現了功能對等。
例2:
原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譯文 :Ya que la muerte es inevitable, lo que uno procura es tener un corazón leal, gloriosamente recomendado en los anales.
譯文主要抓住“取丹心留青史”的含義,翻成tener un corazón leal,gloriosamente recomendado en los anales。為了前后兩句邏輯關系更明確,添加了ya que,說明前后的因果關系:“因為死亡是無法避免的,一個人所尋求的就是擁有一顆赤誠之心來名垂青史”,這樣的翻譯更符合西語的表達習慣。
例3:
原文: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譯文:A los portones de las familias ricas llega el hedor del vino rancio y la carne podrida y a lo largo del camino se ven los cadáveres congelados de los hambrientos.
譯文在兩個分句句首增加了地點狀語:“在富人家門口傳來了酒肉腐壞的氣味,沿途上可以看到凍餓而死的尸體”,既傳達了原文中貧富之間懸殊差距的意思,又以頗為對仗的句式結構地表達出來。這樣不僅實現了意義的對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傳遞出原文特殊的形,達到了部分的形式對等。
例4:
原文: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曹雪芹《紅樓夢》)
譯文:El dominio de los asuntos terrenales es genuino conocimiento, la comprensión de la sabiduría terrenal es verdadera instrucción.
譯文在翻譯“學問”時增加了genuino這個詞,意為“真正的”,即“掌握人世間的事務是真正的學問”;在“文章”前增加了意思類似的verdadera,即“明白人世間智慧才是真正的學識”。如果不加上這兩個形容詞,西語國家讀者可能不明白原文的確切涵義,加上后保證了意義的對應,而且使用了對仗工整的句式,形式上也達到了對等。
在翻譯過程中,在不改變原文意義的前提下,一些無關緊要的字詞,或是不符合目標語表達習慣的語言單位可以刪去。
例5:
原文: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譯文:Los pinos jóvenes deben crecer miles de metros, los bambúes enfermos deben ser cortados uno a uno.
前一句的“千尺”在譯文中翻成miles de metros,意為幾千米,但后一句中“萬竿”涉及到中國古代文化知識,國外讀者對此并不太了解。竿,為中國古代計算長狀物的單位,竹一根為一竿,如果在譯文中翻譯出來,還需要加注解釋。譯文中為了語句表達簡潔明了,就略去了,只是翻成“一根接一根”。
例6:
原文: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譯文:Al escuchar el sonido de las hojas del bambú en el exterior de mi estudio, tengo la impresión de que son los lamentos de los hambrientos.
原文意為:“我在縣衙書齋躺著,聽到風吹竹葉發出的聲響,懷疑是老百姓因饑寒發出的抱怨聲。”譯文中省略了“縣衙”,因為這是個文化負載詞,涉及到中國古代各級官署的知識。如果要加以解釋,譯文可能會顯得過于累贅,而失去了美感。
由于漢語、西班牙語分屬不同的語系,語言結構上差異很大,很多時候不能逐詞翻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在詞匯、句法乃至文化等層面進行轉換。
例7:
原文: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
譯文:Buscar frases a puerta cerrada no es método para escribir poesía; tan solo el camino cuenta con poesía propia.
譯文中把“閉門”這個動賓詞組轉換成表示方式的副詞結構;“征行”,原文為“遠行、旅行”,是動詞,譯文中變成了名詞el camino。這些詞性的變化都是為了更符合目標語表達習慣,為等效目的服務的。
例8:
原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譯文:Por aquellos que habitan en los abismos de la miseria, enjugo mis tristes lágrimas y suspiros profundamente.
譯文調整了句子結構,把“民生之多艱”放在句首,“為那些掙扎在貧困深淵的人們,我擦干憂傷的淚水,發出深沉的嘆息。”這樣的句式結構更符合西語的表達習慣,也讓西語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屈原憂國憂民的心情。
例9:
原文: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譯文:De una dura infancia proviene un provecho de por vida, no hay que ser perezoso en lo mínimo ante el tiempo que vela.
與前面的例8相同,譯文為了符合西語的語言結構、表達習慣,調整了語序結構,譯成“終生受益的事情來自艱苦努力的少年時期,熬夜學習時不要有絲毫的偷懶懈怠。”
例10:
原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譯文 :Un joven holgazán, un viejo mendigo.
這里運用了文化層面的轉換,用類似西語諺語的表達(一個人年輕時懶散,老了就會變成乞丐)達到了等效目的,做到了源語與目標語信息自然貼切的對等,讓譯文體現了讀者的可接受性。而且從形式上看,原文是五言樂府詩,譯詩的兩句都是六音節,音節數相等,結構對仗工整,形式上也竭力貼近源語句子結構,盡力實現形式對等。
本文通過部分實例,從對等理論角度分析了外宣演講中古詩詞西班牙語翻譯時采用的一些翻譯技巧。可以看出,為了傳達原詩蘊含的文化信息,譯者可以運用增譯法、減譯法、轉換法等多種翻譯技巧,更多地考慮目標語受眾的接受習慣,首要任務是實現意義的對應,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傳達古詩詞的文化內涵和形式,體現出中國古詩詞的形式美,這樣可以更為準確地實現對外宣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