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軍
(湖北今天律師事務所,湖北武漢 430061)
法治權威性來自人民內心的真誠信仰。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法治的基礎在于培養公民對法律的內心信仰,促進全體公民積極參與到法治過程,成為社會主義法律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維護者。在當前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過程中,有效實現法治,能夠呈現出全面改革和依法治國的新常態,促進社會主義制度穩定法治,為人民構建一個和諧法治的新環境。同時,法治建設需要一個新的心態、新的姿態,其關鍵之處在一培養公民良好的法治觀念,促進公民積極參與進法治建設過程,促進我國社會形成人人守法、人人遵法的良好氛圍。
法律是維護一個國家社會穩定法治的基本條例。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古至今,沒有那個國家、朝代是沒有法律的。在封建社會和奴隸社會時期,法律主要用來維護社會穩定法治,而在社會主義社會時期,法律的作用發生巨大改變,不僅僅是為了維護社會發展,還是以廣大人民為出發點,維護人民的權利和利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有效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實現法治具有重要意義。法治社會的構建,能夠對公民法治意識進行培養,促進公民學會利用法律去解決問題,形成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提高公民的生活幸福感。
哲學家盧梭曾經提到,律法中最重要的一條,不是刻在大理石和通表上,而是刻在國民心底。因此,在法治社會,想要有效發揮法律的作用和價值,需要有效激發公民法治意識,促進公民內心有法,以此來提高公民守法意識,構建良好法治國家。可見,在社會主義法治社會背景下,有效培養公民法治意識,對于促進公民守法具有顯著意義。第一,公民守法意識形成,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實現。公民是國家的基本組成要素,有效培養公民守法意識,能夠促進公民自覺參與政治,實現民主法治,為新時代國家治理創設新的力量。第二,公民守法意識形成,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離不開依法經營、理性消費、自覺納稅、誠信合作的經濟運行環境。公民守法意識形成,能夠促進公民積極參與進行經濟建設過程,推動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構建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第三,公民守法意識形成,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新時代背景下,環境保護成為全球熱詞,有效實現環境保護,對于促進經濟發展、人文建設具有顯著意義。公民具備良好的守法意識,才會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理念,自主維護我國大好河山。可見,在新時期,有效培養公民法治意識,能夠對公民守法意識進行培養,促進公民自覺遵法、守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法治。
在新時期,我國公民法治意識逐漸增加,開始形成良好的法治自覺性,即公民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把握越來越深,能夠有效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并對法律形成一定的要求。通過相關研究發現,我國公民可以從報紙、電視、新聞等各種途徑,主動地了解法律知識,并善于利用法律知識,去處理一些日常事務,這大大提高了我國公民守法、學法意識。
關聯性是值我國公民法治意識形成與經濟發展相應的緊密關系,這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緊密發展具有顯著意義。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背景下,公民可以可以基于法律,有效進行財產公證、遺囑分配、勞動仲裁、經濟糾紛、名譽保護等活動,這有效加強了公民法治意識和公民經濟環境的關聯性,使得公民法治意識形成和其經濟價值密切相關。
實際上,公民法治意識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地域性差異。受經濟環境的應用,我國發達地區公民法律意識較為強烈,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利用各種法律條例來維護自身權力和利益;而經濟欠發達地區公民法治意識較為淺薄,在日常生活中,忽視法律的應用。第二,文化性差異,公民文化水平的不痛,也導致公民法治意識的差異。普遍來看,我國受教育水平較高的公民能夠更好地利用和掌握法律去維護自身權力和利益,而受教育水平較低的公民,則很難對法制知識進行應用和掌握。
越強調法治,就越需要制定更優質的法律。當前,人們對法律的要求已經不再滿足于立法階段,人們需要的是在已經存在的法律基礎上更加有效、針對性更強、解決問題的良法。在法治過程中,要不斷建立起符合人民意愿和客觀實際的法律法規,做到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堅持立改廢釋,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同時,要采取開放立法,健全溝通機制,擴大參與渠道。例如,通過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征集民意、民意,使公眾有更多的機會發表意見,提高其參與積極性,增強其法治意識。與此同時,形成的良法也是人們行為的規范規范,能夠更好地引導人們培養符合法治社會要求的法治意識。
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想要構建公民法治意識,優化和完善宣傳機制是必要的。實際上,以法治意識為主導的行為活動是法治主體吸收外部信息后進行的一種信息交換和信息觀念的活動,其基本過程可以看出,法治意識生成的先決條件是外部信息的介入和主體身份的介入,兩者結合之后,即意識產生的開始,這是一種生產認知活動,是對客觀信息的知識形成與內在主觀認同的知識接受形式。公民法治意識是一種具有客觀特質的觀點形態,它不會主動起作用,而是通過主體的對象性活動來達到作用對象,這就是要在公民法治建設中進行宣傳教育。這一過程結束后,又產生了與前一過程互動的反向動力,即:法治意識主體在法治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在具體的社會生活和具體的實踐行為中體現出了法律行為的自我價值和規范。
在社會主義法治環境下,相應實現公民全面守法,首先要體現在公職人員身上。公職人員應該有效發揮自身引領作用,自覺守法,積極參與法律宣傳,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識。第一,公職人員在服務過程中,應該自主遵守發來吧,堅持依法參與到服務和管理工作中,對自身提出較高要求,認真落實各項工作。第二,公職人員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帶頭守法,給其他公民做好榜樣作用。公職人員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其守法言行能夠對其他公民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只有其自覺守法,充分了解自身的作用和影響,才能夠引領和知道公民守法,構建和諧法治社會。
首先,要建立學校、民間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研究機構等多種合作方式,形成多元主體法治意識的培育體系,多管齊下,全面推進公民法治意識培養。其次,依托網絡新媒體,如微博、微信、貼吧、問答等互動平臺,進一步推進網絡法治意識的培養。新媒體經營者應加大信息推送的力度,尤其是法治教育的典型案例,及時進行輿論引導,以達到教育公民的目的。第三,要進一步加強文化產業對守法意識培養的支持,鼓勵文化傳媒企業設計制作守法意識文藝作品。第四,立足社區,形成守法意識的放射狀培育脈絡。構建規范守法意識培養模式,建立社區領導、轄區黨員組織、居民響應模式。發動大學生、法律工作者到基層社區開展義務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以守法教育為主題,組織文藝演出、征文、體育競賽等活動,培養守法意識親和力。第五,堅持送法下鄉活動,將守法意識的培養納入鄉村振興工程。要增強農民的守法、維權意識,加強依法維權技能培訓。
新時代背景下,法治建設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在我國社會主義國家制度下,有效實現法治建設,提高公民法治意識,能夠構建和諧社會環境,促進公民獲得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