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雅馨 石運章
(山東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泰安 271018)
作為一種重要的人格特征,好奇心是個體面對新異和未知事物時表現出的強烈求知欲,也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力之一,有助于激發興趣并消除新穎、復雜或模糊的刺激所帶來的不確定感。實際上,已有眾多國外學者對好奇心進行了研究和討論。
Berlyne將好奇心劃分為知覺性好奇與認知性好奇,后來Litman等將認知性好奇進一步分成外在好奇和內在好奇。Arnone等學者(1994)則將好奇心看作一種動態的、類似性格的心理變量,它在個體之間因特定情況變化而變化。根據好奇心的本質,Loewenstein(1994)提出了信息缺口理論,并認為好奇心既是一種興趣感也是一種剝奪感。基于此,Litman(2005)又提出了興趣—剝奪理論,認為好奇的產生可以從喜好和需要兩個維度加以解釋。
針對好奇心在二語習得中產生的影響,學者們主要是結合與其相關的動機因素進行研究的。如Allen(2010)通過考察6名曾在法國留學的法語學習者,發現語言好奇心和職業需要是促使他們繼續學習法語的動機來源。此外,Houghton(2014)結合Loewenstein的信息缺口理論,在一項國外研究案例中探討了好奇心對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促進作用。Mahmoodzadeh和Khajavy(2019)則利用興趣—剝奪模型將二語習得領域的語言學習好奇心概念化。他們通過實證研究得出語言學習好奇心屬于情感認知變量,并與交際意愿、愉悅情緒、焦慮等因素相聯系。
上述文獻分析表明,關于二語習得領域的好奇心研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國內相關研究正處于萌芽階段,而且研究對象基本是本國語境下的英語學習者,以目標語語境下的二語學習者為對象的此類研究仍很少。因此,本文以英國愛丁堡大學中國留學生為例,旨在探究好奇心對中國留學生二語習得的影響。
本文以質化研究設計為基礎,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問題進行詳細討論,以獲得深入見解。
筆者聯系了在英國愛丁堡大學讀研的同學,在她的幫助下,共有5名中國留學生(均為本科生)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目前他們正在愛丁堡大學語言班進行為期34周的語言預科學習,能夠切身體會目標語環境下學習第二語言(即英語)的經歷。而且他們都表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好奇心,所以這5名被試均符合選取要求。
數據是以日記形式收集。被試需要用英語記錄自己的真實感受,每周至少兩篇日記,共計三周時間。日記內容主要圍繞以下問題展開:
(1)您認為好奇心是否會影響您在第二語言環境下的英語學習?
(2)好奇心在您學習英語過程中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3)您是如何保持好奇心的?
數據收集完畢后,筆者首先將日記翻譯成漢語,并向被試展示譯文,以確保數據有效性。然后采用內容分析法進行數據分析,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分析每位被試的日記,找出其中重復的內容。第二階段,比較分析5名被試的日記,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與不同之處,并結合階段一的分析將相似內容按性質歸類。筆者還請那位研究生同學再次分析數據,發現兩人分析結果基本一致,從而確保了數據的可信度。同時為了保護被試隱私,本研究會隱去姓名,用學生A、B、C、D、E來代替。
研究結果表明,好奇心在被試二語習得過程中起明顯的促進作用,其影響力主要體現在語言水平、語用發展和社會文化能力三個方面。
相比國內,國外留學生不僅能獲得大量的語言輸入,還有更多機會使用第二語言。廣泛的語言環境
支持自然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又促使他們進一步增強學習動機,不斷提高自身二語水平。
正如學生B所述:“無論課內課外,英語無處不在,總會遇到不懂的地方。這使我對新的語言知識產生好奇,并通過不同方式學習、應用它們,從而大大提升了我的二語能力。”5名被試在日記中還提及了另外一種情況:在學習英語時,他們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漢語,并對英漢語之間的對比感到好奇。如學生C所述:“每當接觸新的英語語法規則時,我都試著尋找漢語中與之類似的規則。結果發現兩種語言的規則有相似之處,但更多的是不同之處。利用這種方式,我掌握了如何正確使用語法進行寫作。”
被試的日記表明,好奇心進一步激發了中國留學生的學習欲望。為了不讓自己成為語言上的二等公民,他們以各種方式努力學習第二語言,從而促進了語言水平的提升。
語用發展是指在不同語境下和不同對話者之間恰當使用語言的能力。在目標語語境中,中國留學生對于在什么情況下說什么、怎么說等越是好奇,就越有可能學到地道的表達,進而推動其語用發展。
比如學生A在日記里寫道:“由于到處都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所以我不但有機會觀察到英語的正確使用方式,還能在課堂內外與不同的人進行實踐,這對我語用能力的提升大有幫助。”
另一位學生E提到:“我的室友是英國人,平時與他交流讓我掌握了不少地道表達,恰當使用英語的意識也得到了強化。”他還補充說:“我對英語本族語者如何發起、繼續或結束對話感到十分好奇,因此在室友與他人交談時,我會注意聆聽。這有助于我理解抽象的語言規則,找出保持交流互動性的方法。”
任何語言都離不開它所屬的社會和文化,因此中國留學生在二語習得過程中自然也要掌握與該語言有關的社會文化知識。基于這一點,被試在日記里講述了親身經歷,即他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收獲了關于英國社會文化的信息。
例如,學生E寫道:“置身于真實的文化氛圍中,我的好奇心得到了極大滿足。課上,老師講解語言知識的同時也經常向我們介紹這里的風土人情。閑暇之余,我會去參觀博物館或文化展覽館,以便充分感受英國悠久的歷史,體會其傳統文化的魅力。可以說好奇心有利于拓寬我的知識面,增強我的跨文化適應能力。”
另一方面,在目標語社會中建立和維持關系的方式,或一些活動的組織方式,都能激發被試好奇心,并引導他們了解這些特定的背景知識。正如學生D所述:“身處一個新的語言社團意味著你需要遵循新的規則。為了融入其中,我積極從各種途徑了解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并學習如何與他們交流互動。在此過程中,我既交到了朋友,還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
總之,好奇心是激勵中國留學生不斷學習二語社會文化知識的動力來源。為了滿足自身好奇心,他們要么向老師請教,要么查閱書籍或網絡資源。這些做法都能增強他們適應社會文化的能力。
本研究考察了好奇心對中國留學生二語習得產生的影響。結果發現好奇心可以通過激發中國留學生積極性來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調整語言學習行為;并主要從語言水平、語用發展和社會文化能力三個方面促進了他們的二語習得。同時,中國留學生在第二語言學習環境中的社會文化互動以及對語用的觀察可能會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好奇心,最終形成好奇心與二語習得之間的良性循環。因此,在第二語言教育實踐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習者的好奇心創造“空間”,鼓勵他們更有效、更愉快地學習語言。
本文不足一是被試人數較少,采用單個研究工具且只收集了一次數據。二是本研究僅在英語語境下進行,好奇心的影響可能不止表現在上述三個方面。因此,未來仍需做進一步的全面研究,可以運用三角驗證等多種方法及聚焦更多外語學習環境以增強數據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