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
(黑龍江省龍江縣委黨校,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100)
國家對文化產業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并將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作為了重要的戰略任務,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我國想要成為文化產業大國、強國,就要充分重視縣域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背景下,對縣域文化產業進行深入研究,準確把握住時代發展的機遇,以更好地應對挑戰,推動其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到了全新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除了包含物質方面之外,同樣也有精神文化方面。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仍然較為嚴重,看電視、聽廣播基本構成了農村居民文化生活的全部。這充分說明,農村文化產業市場開發潛力巨大,要將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求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力量。
當前城鎮化發展是以人為核心的,著力于構建生態型、環境友好型城鎮化。在新的背景下,要大力推動文化創意和技術創新的結合;同時要以城鎮居民作為消費主體,帶動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能夠促進民主、宗教信仰、傳統風俗等各方面文化的進一步融合,為縣域文化發展提供穩定保障。
縣域文化在我國有扎實的地域基礎、群眾基礎,在文化產業發展中要善于挖掘自由資源。以湖南為例,湖南省風景名勝資源十分豐富,不管是國家級還是省級風景名勝數量在全國范圍內都位居前列,也有著大量的古城、遺址等。還有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世代居住。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部分地區縣域文化產業發展依然存在一個致命問題,那就是定位不準確,包括傳統文化項目的失傳、地區特色文化資源流失嚴重等,難以擔當振興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任。
文化產業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的過程,不管是在市場調查還是后續經營管理中,都要遵循精細化的管理原則,著眼于未來。但是部分地區過于急功近利,為了眼前效益忽略其未來發展,對現有資源開發較為嚴重;部分地區不顧自身條件,盲目投資高檔豪華的產業,市場調研、考察不明確,導致后期虧損十分嚴重。這些都為縣域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警醒作用,那就是要規避盲目、粗放的經營管理模式,切不可急于求成,而是要立足現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才是縣域文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為了滿足人們精神需求而服務的,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歷史新階段的必然要求。和其他產業不同,文化產業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因此在推動其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堅持正確的文化導向,將“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貫徹落實到位,實現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作為縣域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從基層做起,推動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我國作為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大國,要充分發揮傳統文化資源的優勢,提煉出其中的精華部分,構建極具有中國特色、風格和氣派的文化品牌、文化形態。在縣域文化發展中,要結合當地的歷史背景、文化資源等發展相關產業,民間文學、民俗文化、風俗習慣等都是較為理想的資源,可對其進行充分利用,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
近些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先進技術在很多行業和領域中都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取得了不錯成效。在推動縣域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要堅持科技創新驅動,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為文化產業邁向新的發展階段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具體可從幾個方面進行。(1)將現代科技和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相結合。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都是當下應用較為廣泛的技術,不管是在文化生產還是傳播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產業中蘊含的價值。在影視、娛樂、文化旅游等多個方面,都可充分發揮現代科技的作用,包括加大宣傳力度,推動多方面文化的結合,做到全流程、全業務、全覆蓋的轉型升級。(2)利用現代科技,對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進行創新。在縣域文化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要將現代科技作為重要手段,以此作為平臺來開展網絡演出、網絡文學、網絡動漫等,改變文化傳播的載體與媒介,為縣域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作為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又真實存在的東西,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在推動縣域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可通過“文化+”,將文化產業和其他領域結合起來,充分體現文化的包容性、開放性,具體可從幾個方面進行。(1)要大力推動產業間的跨界融合,深入挖掘文化產業和其他行業之間的契合點,將其和傳統行業相結合,例如信息業、旅游業、廣告業等。在縣域文化發展中,可結合當地特色,依托自然資源,推動文化產業和體育、中醫藥等融合發展。(2)深挖IP產業價值。近些年不管是影視、文學還是游戲、動漫等IP都極為火爆,這也為縣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要深入挖掘文化的衍生品,利用家喻戶曉的品牌來推動縣域文化發展,可以是歷史名人、可以是名勝古跡。加強影視、文學、動漫等聯動營銷,從而打通上下游產業壁壘,實現基于IP的持續性消費。
想要推動縣域文化產業的發展,僅依靠先進技術和與其他產業的跨界融合是不夠的,還要從學術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和交流。文化產業包含了多方面內容,例如經濟、歷史、文學、法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者數量較多,研究角度也有所不同,不管是從學術語言還是從學術范式來看都會有較大差異。在縣域文化發展中,可在經濟、影視、文藝等一級學科下設置文化產業領域的二級峰會,建立跨學科敘述團體的聯席會制度。就目前情況來看,部分高校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效,高校學報中也包含了文化產業管理、文化經濟等專欄。在未來發展中,要從文化貿易、文化政策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讓我國縣域文化朝著國際化的方向深入發展。
良好的市場秩序和體系是文化產業能夠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做到以滿足群眾精神需求為主要目標,以市場為主導,具體可從幾個方面進行。(1)對文化產業的生產要素進行市場化配置,合理保護知識產權、文化產權,對實力突出的文化企業大力扶持,政府加強引導,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將權責明確、政企分開、自主經營等作為文化市場體系建設的主要原則。可通過恰當的激勵機制來激發市場活力,吸引更多企業加入其中,完善產權制度。(2)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為各企業創造有序競爭的良好氛圍,做大做強文化市場主體,將文化企業分類改革落到實處進行。要打造出一批能夠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的骨干企業,對市場起到引導作用,為縣域文化企業的發展助力。(3)支持龍頭企業進行跨地區的兼并重組,能夠對小型文化企業從資金、人才、資源等多個角度進行扶持,為其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總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有關部門要加大對其發展的關注度,深入分析新時代背景下縣域文化產業發展的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制定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堅持文化價值導向;堅持科技創新驅動;推進“文化+”實現跨界融合;構建更密切的學術共同體對話機制;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加大制度改革創新力度;從國內、國際兩個方面開辟市場,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從以上多個方面出發,為縣域文化的穩定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