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林 張 英
河北科技大學
在學習的過程中,創作主體要擅長通過自身主動學習古典知識去借鑒優秀的傳統文化。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未來意識和精神追求的人。以此來體現孟子在《孟子·盡心下》中提出的“充實之謂美”的境界。
人格美在藝術創作中主要體現的是創作主體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識和社會行為習慣?!懊献拥拿缹W思想,比較重要的是兩點,一點是關于人格美的論述,一點是關于美感共同性的論述。先談孟子關于人格美的論述,孟子認為,人生來就具有善心,這種善心就是仁、義、禮、智等道德觀念的萌芽”。從葉朗先生在《中國美學史大綱》中的這段話中可以了解到,盡管孟子認為人的善心是與身俱來的,但是這種與身俱來的善心僅是道德的萌芽。人并不是一生下來就具有完美的道德,而是通過后天培養。要想具備這種完美的道德,就必須要通過道德的修養來發揮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善性。孟子通過這種善念觀,引出了關于人格美的理論。
孟子的美學思想在繼承孔子思想的基礎上又有自己的發展,并且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擁有與孔子不同的特點。他把孔子提及的道德感染力轉化為創作者自身的內在動力,使創作者擁有積極的態度去塑造他認為具有鮮明的高大陽剛的“至大至剛”的人格美。
《孟子·盡心下》記載:“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薄昂沃^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睆倪@句話中可以看出孟子把主體的道德修養分為六個等級,形成人格美的不同層次。他認為如果主體的內在充實了,外在美便隨之呈現。這里的“美”也就是“善”,但是又不同于“善”,它是既包含“善”,又高于“善”的。孟子在善、性、美的基礎上,充分提高自己的內在美,使自己“充實而有光輝”,這也就達到了“大”的層面。只有在不斷豐富自身內心充實的情況下,逐步提升個體的內在美,才會形成強大的文化自信,才會擁有獨立完善的人格美。
孟子處于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的時期,奴隸社會的統治制度逐漸朝著封建社會轉變,人們的思想逐漸從聽天由命的思維轉化為注重人事。因此,此時的美學思想開始注重對內在的人化自然的強調?!俺鋵嵵^美”就是在這一社會大背景以及這一文化氛圍中被孟子提出。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對于美的本質的看法,在于“充實”。《孟子》一書中,“美”的范疇多次出現,可以將其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美感在感官上所對應的形式美;二是將美的本義引申為美好和完善;三是將“美”與“善”的關系問題做一個引申。“充實之謂美”是孟子藝術思想中對“美”的闡釋最為重要的體現,同時,這個概念是在孟子論述對個體人格的評價時提出的。
上述文章中談到“充實之謂美”這一概念是在《孟子·盡心下》中提出,這里的“充實”,與我們自身所理解的“充實”不同。它在此處的含義是指個體自身的一個內在的充實。孟子對于審美的觀念和前面所講的傳統倫理道德觀是相互有聯系的,他對于萬事萬物的審美著重于人品道德的修養。孟子和浩生不害的這段話主要是以“善”為出發點,將人格分為了六個等級,即“善”、“信”、“美”、“大”、“圣”、“神”。由此可推,孟子對于“美”的闡述主要是圍繞著主體的內在品格而言。
在看待“充實之謂美”這一美學概念時,我們普遍的眼光都是站在傳統倫理道德修養以及對孟子哲學思想觀的一個闡述,這其實在本質上分散了我們大部分的關注點,以至于對這一概念所體現的美學思想的觀念不是那么的注重。關于孟子的美學,幾乎是從個體本身出發,是從自身中建立起來關于美學的觀念。從自身出發,它不是對外在美的強調,也不是外在因素的強加,而是要求個體的內在美?!懊馈钡慕⒌倪^程也在于其所提出的“養氣論”。他把“美”和“氣”聯系在一起,認為要做到“充實”,就必須要“善養吾浩然之氣”。
根據對“充實之謂美”這一美學概念的闡釋,以及在查找此方面知識的有關書籍文獻時,可以了解到目前與“充實之謂美”這個命題的美學在某些方面的問題上還存在混亂。我所理解的人格美從其字面含義以及它的本質上來看主要是想要表達它是一種心靈的即精神的美,并且在實踐方面它應該是一種在創作實踐中被證實了的內在的精神的美。如果這樣的話,人格美的存在就變得虛無縹緲而不被具象的客觀世界所承認。因而人們只會認為人格這一概念只能夠是“善”與“惡”的問題。
在談論“充實之謂美”與人格的完善這一問題時,無論是對藝術的創作還是審美,不管是作為藝術家還是觀看者都應該要具備一定的自我思考意識。通過自我的學習,充實自己的內在美,并且強化自我人格與修養的統一,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就審美來說,要建立一種樸素的審美價值追求,做到順其自然,怡然自得。所謂充實,就是指人的內心的一種自我安定,是每個人對生活的基本態度以及對生活的體驗過程??傊?,充實之謂美與人格的完善就是要使生命獲得有意義有價值的存在。
注釋:
[1]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1985年版,第60頁。
[2]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1985年版,第60,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