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帥 朱 強
湖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在如今的社會發展浪潮下,網絡信息數據愈發定制化,體現出極高的指向性,這不僅僅是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同樣也是網絡技術商品化的必然途徑。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目前理論研究成果豐富的情況下,尋找學校美育與社會美育的精準定位和改進的途徑便成了重點問題。
此次調查問卷主要內容圍繞著河北、山西、山西等不同地區的學生及其家長設置,問卷采用線上與線下兩種形式進行,共收回有效問卷252份,同時筆者在河北邢臺某縣城附近小學選取了兩位美術教師進行單獨采訪并做好相應記錄。
在分析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后發現:在被調查者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其中占被調查學生的大多數(72.7%)的是初中生與小學生;在學生群體中,平均日使用短視頻APP超一小時的占被調查者的59.4%。
在家長群體中,平時經常使用短視頻APP約占被調查家長的六成(59.8%),約八成(77.9%)家長表示自己孩子經常使用手機觀看短視頻APP,六成以上(65.1%)的家長認為自家孩子使用短視頻APP的主要作用是消遣娛樂。
在被調查的學生群體中,觀看視頻類型最多的是娛樂類、生活類和音樂類,分別占到了65.7%、59.4%和55.9%,有近七成(68.5%)的學生認為,短視頻平臺傳播的消息是可信的。
另一方面,大多家長(89.9%)表示學校并沒有專門在短視頻平臺進行美術教育,有約四成(39.4%)家長認為短視頻并不會對孩子產生太大影響,學校沒有必要教導學生合理使用短視頻APP。
由此可知,在如今的社會趨勢下,短視頻平臺為大眾帶來娛樂功能的同時,也在憑借自身的高速傳播性不斷影響著新一代中小學生的生活。
在調查中,被調查的大多家長依舊將“美育”等同于“美術教育”,認為美育就是對技法的教育,這種看法是極其片面的。美育應是面向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的教育,是一種綜合各科教育并培養中小學生美好心靈的教育。
但是將“美育”等同于“美術教育”這樣片面的看法不僅出現在家長中,同樣出現在一些學校教師群體中,說明傳統美育即使在理論層面上發展出了豐富的如劉伶俐教授的“大美育理論”、國務院出臺的相關文件等理論成果,但是在實際實施上傳統美育的方式依舊在教育者思維中根深蒂固,缺乏時代的敏感性。
在采訪過程中,筆者與河北邢臺某縣城的兩位美術老師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談話,在“學校的教師為何不探索更符合學生胃口的美術教育模式”時,兩位老師的回答大同小異:
在學校眼中,藝術學科教育學科并非主科,不能為學校的升學帶來幫助,學校并不想花費資源在這種副科上面;同時在教學中學生也很少與教師進行交流,美育課程得不到足夠的學生反饋。
學校層面的不重視以及學生觀念的慣性導致學校美育從教師層面便缺乏探索的動力,造成“學校忽視--教師安于現狀--學校更加忽視”的惡性循環,同時也造成學校美育與短視頻的結合在探索上長期處于匱乏的狀態。
如今的學生很小就接觸到了智能手機甚至有一部分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智能手機,觀看短視頻的時間日益增長,影響愈發凸顯。
學生過早接觸面向成人的視頻內容,會對學生的語言表達造成揠苗助長的效果,這種言語能力的快速發展,孩子的繪畫本身就是其語言能力不足的補充方式,短視頻的出現與影響,提前對學生的表達方式產生了指向,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成長過程中對繪畫對藝術的熱情。
(1)常識判斷的偏離。由上分析可知,學生使用短視頻已是常態,并且被調查學生大多數認為平臺中的消息是可信的,可知當下中小學生很多已經對短視頻平臺中的信息帶有一種“常識”性傾向,認為現存的即為合理的,而不去深究其背后的真假。
中小學生大多處于皮亞杰所說的“權威階段”與“初步自律道德階段”,表現出對于權威的盲目順從,但是短視頻平臺的內容雜亂不齊,中小學生很容易把偽裝的不良價值當做權威崇拜學習,當下家長經常感嘆孩子“語出驚人”“失去童真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此影響,令人堪憂。
(2)家庭溫暖的缺失。美國學者Brandon T.McDaniel和Sarah M.Coyne在研究中,曾提到過技術干擾(Technology interference)一詞,指出智能化設備的出現和普及,模糊了家庭與工作的界限,影響了家庭互動的進行。
而在筆者的調查中,確實有不少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因為工作、教育知識不足等原因將短視頻平臺作為打發孩子的手段,一些家長自己對于短視頻平臺使用同樣處于高強度狀態,與孩子交流日益減少。
其次,學生觀看短視頻會使家長感到“省心”而減少與孩子的交流,長遠看來是對學生成長的不負責任,不僅會造成成長需求的缺失,由于家長關心缺失,學生感受不到親情的溫暖,從而造成孩子情感上的淡漠,還會影響人格的完善。
(3)從眾心理下的模仿。筆者在調查想對中學生愛好較多的視頻種類進行觀看,但由于其分區模糊,標準紊亂,筆者在使用過程中并未找到明確的視頻分區,故在調查中邀請某小學不同的兩位學生來選擇案例視頻。
兩位學生分別選擇了兩條不同的短視頻,分別是賬號“校哈一班”與賬號“喵小兔漫畫(畫師七七)”發布的兩條視頻。
前者視頻的名稱為“一次性懟老師懟到爽”,點贊數量60.5w(截至2021年4月23日),屬于傳播較廣的視頻,其內容是收集了上課期間學生一些讓老師難堪的語錄造成節目效果,選擇此視頻的理由學生的描述為“搞笑、輕松、有節目效果。”
后者視頻名稱為“禮物”,運用了動漫的表現手法,畫風較可愛,其情節是用名牌手機作為女朋友情人節禮物,選擇此視頻的學生對其喜歡的理由描述為“浪漫、可愛、甜蜜、搞笑。”
兩者共同的特點就是視頻情節簡單,理解容易,內容搞笑,然而正是這種簡單易懂的情節,傳達出的價值觀才更容易影響學生尚未成熟的認知。
前者視頻中對于老師的不尊敬作為搞笑素材以及后者視頻中將“金錢=浪漫”的隱性表述,都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不良趨向。
在當下短視頻發展的現狀下,傳統美育方式顯然深入人心,無法做出靈活有效的反應,視頻平臺也沒有及時發掘自身早已不知不覺成為社會美育的承載體,并為之做出合理的改變,從而使學生在使用過程中,因為兩者遲鈍的反應,造成價值觀與生活上的負面影響。
(1)短視頻平臺(以下簡稱“平臺”)要進行明確分區。短視頻平臺的分區從來都是以熱度為導向,內容上各種分區混合在一起,進行明確的分區有利于把泛娛樂化的內容與知識化內容區別開來,對學生用戶進行過濾性推送,擺正其認識;
(2)設定嚴謹的上傳與審核標準。在平臺結構相對完善明確了以后,就應當著手制定更加嚴謹的標準來規范視頻的內容,以及還要制定明確的標簽制度,將負面導向價值觀與學生群體分離開來。
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都對各種新鮮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是人類對未知的好奇,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樣沒有發育成熟,如果不對其進行一定的引導,那這種興趣就會成為不良價值觀傳播的土壤。
無論是學校美育還是平臺,都應該關注到快速發展下的信息社會對學生認知的影響,明確學生認知與審美的需要,注重對學生認知判斷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如何辨別不良價值觀,主動在思想上劃清界限,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上文分析過,平臺的出現造成學生親情的缺失,甚至會造成人際交往的困難從而影響人格形成。
這種情況下,學校美育要及時意識到學生的心理需要并做出改進。
(1)社會交往需要。學生在學校中有友情的情感需求,在教學中學校美育要培養學生打開心扉,將目光放在現實世界的情感關系上,幫助學生滿足社會交往的需要;
(2)尊重需要。學生觀看平臺通常是由于在交往中感覺不到尊重而做出的逃避行為,學校在美育中要對學生的各方面的美加以肯定,主動改變自己,克服困難,得到尊重;
(3)審美需要。學校美育要充分挖掘各種資源,提高教學趣味性,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美,滿足其對美的追求,提高審美素質,辨別平臺中的“偽美”,完善自身。
而短視頻平臺則要完善機制,控制中小學生使用時間,防止學生網絡上癮、交流匱乏、社交恐懼等情況發生。
短視頻平臺想要在當下獲取發展,就要認識到自身對學生心理方面的巨大影響力;學校美育也要從中小學生心理需求與社會客觀現狀出發,以需求確定方向,而非依舊采用傳統的視野來看待當代美育事業。
另外,本研究始終立足于筆者所做的實踐調查為基礎,在更加細致的方面如現代學校所做的努力、學生對于美育的訴求等仍舊存在不足之處需要更加細致地研究,這確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不過筆者相信,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唯有立足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方能達到令教育者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