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鳳
廣東梅州平遠城南中學
長久以來,音樂學科一直處于初中教育邊緣學科的位置,這導致教師的教學動力、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對欠缺。如何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與轉變中學的音樂教學模式,真正圍繞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感知力”、“音樂藝術表現素養”、“音樂文化素養”三大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現階段提升音樂新教學模式的重點。與此同時教師應當通過設計多元化的音樂教學方案,讓學生通過歌唱、欣賞樂曲、認識樂器,逐漸熟悉音樂樂譜,并循序漸進地學習音樂創編等內容。這樣才能真正踐行中學音樂課程的“生本教育”理念,把音樂核心素養教學作為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關鍵。
為切實貫徹好素質教育,提升中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
1.有效轉變中學生學習音樂的觀念,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中學音樂教學不只是教授基本的音樂知識,更要讓學生通過學習音樂,切實讓音樂課成為學生活躍思維、放松身心、陶冶精神的享受之旅。同時有效轉變中學生對于音樂課程的偏見,激發中學生內心對于音樂學習的熱愛之情。比如:在讓學生欣賞廣西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時,能夠通過音樂的韻律美激發學生內心對美好的向往之情。
2.塑造學生積極樂觀的學習心態,提升音樂課堂學習信心。音樂教學課作為培養中學生心態與性格的關鍵學科,教師應當更加注重發揮音樂課的心理指導作用,以音樂中積極向上的能量指引學生向上向善發展。并能夠有效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多才多藝的藝術細胞。比如:讓學生欣賞《伏爾塔瓦河》時,教師通過不同角度來幫助學生欣賞國外名曲,拓寬學生的音樂知識視野,能有效提高其對于音樂學習的自信心。
3.構建互動互信音樂活力教學課堂,營造良好的校園學習環境。音樂互動互信式活力課堂的構建,一方面能幫助學生通過音樂欣賞認識自我、提升自我。學生把學習后的感受與其他同學進行及時有效的交流分享,消除其內心的迷茫和困惑;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音樂課中的互動交流環節,讓學生學會以朋友的身份與教師進行無障礙式交流溝通,讓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與實際學習動態。比如教師給學生播放、講述二胡獨奏曲《光明行》時,通過介紹二胡樂器樂理,以及曲目的內涵意義,讓學生學會跟隨音樂的節拍來調整自己的心態,最終達到進行自我學習心理調整的效果,這對于營造和諧的學習環境十分有利。
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在中學音樂課程教學改革中,主要采用以下幾個創新策略來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1.利用信息化教具,讓中學音樂教學成為一場集視、聽、觸覺于一體的盛宴。音樂素質化教育的提升離不開學生對音樂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與體驗,這對于學生學習音樂而言十分重要。因此音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的優勢,讓多媒體教室成為學生享受音樂的體驗場所。教師通過對音樂課堂上的音樂知識講解、音樂中樂律美的指引,讓學生逐步學會欣賞音樂、體驗音樂,從而轉變對于音樂課的傳統觀念。例如教師在給學生播放《草原之夜》這首歌曲時,通過多媒體的應用,打造情景化教學的活力課堂,讓學生充分感受草原之美、音樂的節奏之美。
2.把音樂教學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之中,讓學生從生活中汲取音樂知識。知識源于生活,而音樂名篇名曲更是國內外音樂名師根據生活中的音樂元素創作出的經典之作。因而教師應當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汲取音樂知識,讓音樂課堂教學融入生活之中。例如在讓學生欣賞廣州民歌《落雨大》時,讓學生學會結合歌曲的歌詞來喚醒中學生自身對于歌曲創設的意境想象力,成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再如歌曲《漁歌》中韻律所傳遞出的一種生活美,切實提升學生對生活中音樂的知識的理解。
3.定期開展音樂學習成果展示活動。音樂是傳遞感情的重要渠道,而學生的音樂學習成果更需要通過展示來滿足其內心需要被關注的心理。在期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學習過程性評價成果展示活動。在學生的展示活動中,一個個新穎的節目安排、一首首優美的歌曲演唱可以展示同學們一個學期的所學成果,展示同學們累積的自身音樂素養。同時,在評價每一名學生時,要做到用欣賞的眼光挖潛學生的音樂長處,以贊揚式、鼓勵式教育理念激發在音樂方面有潛力的學生發揮其特長,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特點都得到科學的發展。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音樂對社會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促使人們的身心健康向上。同時,新課改背景下要求中學音樂教學應當以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及時轉變中學生對于音樂的傳統偏見看法,打造視聽觸覺一體化活力教學課堂,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音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