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麗
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作者介紹:《西游記序曲》是由作曲家許鏡清于1986年創作出來。許鏡清出生在山東,小時候就具有超出常人的藝術天賦。他熱愛音樂,努力創作,曾為故事片《丹心譜》、《紅象》、《九月》等八部電影作曲。當時對于《西游記》中影視音樂的創作還舉辦了遴選比賽,許鏡清成為了第十位候選者,由此開始加入了為電視劇《西游記》創作主題音樂的團隊中。片頭曲《西游記序曲》和后面介紹到的片尾曲《敢問路在何方》都是由許鏡清作曲,這兩首曲調風格相異,但都在電視劇中大放異彩。二十年來他不斷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他創作的影視歌曲最大特點就是把民族風格和時代氣息相融合。
創作背景:《西游記序曲》算是《西游記》眾多音樂中當中最難產的一首了,它的樂曲名叫做《云宮訊音》,這也是后來由網友們命名的。沒有框架和導演的隨意寫讓許鏡清摸不到頭腦,無從下筆。想了三四天都沒有開個頭。在一天中午,許鏡清聽到民工從窗前經過,一邊叮叮當當的敲著飯盒哼著曲子,許鏡清跟著哼了起來“當當叮當,當當叮當……”突然有了靈感,然后立馬把旋律記了下來。但這僅僅是一個開頭,后面的許鏡清又開始發愁了,在一次晚上睡覺的時候還在想著怎么去寫的時候,許鏡清腦海中遠遠的飄出一位女子,若隱若現。于是許鏡清腦海中又有了靈感馬上把后面一氣呵成的寫完了。通過多天的創作終于寫成了這首經典的片頭曲。一開始的片頭曲連歌曲名也沒有,當時的許鏡清只顧著創作出符合條件的作品,一直埋頭作曲,就一直也沒來得及取名,所以一直被叫作“西游記序曲”或“前奏曲”。
表現形式:《西游記序曲》作為一首純音樂,沒有填詞依然取得了如此的成功,可以看出許鏡清老師創作該曲時的努力以及對于影視作品本身的理解的透徹。它利用管樂、電子配樂、古箏、琵琶等多種樂器進行融合。樂器之間的組合使得創作內容豐富,旋律新穎,劇情與片頭曲的融合就現在來看也是無法超越。因為當時還沒有這樣的先例,可以說是在影視作品中這一塊是電聲音樂與管弦樂隊、民樂結合的先河了。前面說了,這首曲子是一首純音樂沒有填詞,但依然能讓人感受到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過程中的艱辛和坎坷。作曲者許鏡清大膽使用了電聲,電吉他、電子鼓,給人一種正義的一往直前的感覺,也加入了小號和銅管,這倆種樂器的出現顯得這段音樂雄壯,很有力度;曲中段的女聲和聲,使旋律更加唯美不禁讓人腦海中浮現出煙霧繚繞的天上景象。當中的奏樂把古典和現代、電子和傳統、女聲和交響、西洋樂和中國民族樂完美的結合起來,看似簡單的旋律,卻蘊含著故事情節曲折。前面簡單的旋律一直在重復,讓聽者能夠有著清晰的記憶,印象深刻。熒幕上孫悟空的騰云駕霧,路上遇到的各種妖怪,天上的各路神仙飲酒觀舞的畫面相結合。讓人不禁感嘆許鏡清先生獨有的音樂審美能力和敏捷的觀察能力。
主題是影視作品的靈魂,也是影視作品呈現出來的意義,沒有主題觀眾們會不知道說的是什么表達的是怎樣的情感。《西游記序曲》作為主題音樂,它不僅能夠讓人感受到這部電視劇整體的風格,在劇中也多次出現連接著劇情,新穎曲調的加入也更加讓人感受到神話劇的魅力。上面說到,它是一首純音樂沒有填詞,只是單純的音樂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看出許鏡清先生為寫好這部作品的所做的努力和對《西游記》這部影視作品的理解透徹。因為沒有歌詞,這樣一來觀眾需要把視覺、聽覺結合起來去聯想,顯然對于揭示劇情來說是不占優勢的,卻也依舊不會妨礙這首曲子的成功?開頭的音效開門見山在結合原著的聯想,拉開了整個影視作品的序幕。
歌曲簡介:《敢問路在何方》是由我國著名劇作家、詞作家閻肅作詞,是一首抒情類的歌曲。改革開放后,中國的音樂創作迎來了光輝時刻,伴隨著人民社會文化生活的變化,“流行音樂”受到了大家的青睞。20世紀80年代前后,一些電影中也出現了抒情歌曲,慢慢的通俗好聽的旋律更受到大眾的喜愛。之后的中國電影、電視類的對于影視音樂創作也開始效仿起來。
歌曲特色:這首歌的旋律高亢,作為片尾曲與片頭曲前后呼應,前半段緩緩敘說,后半段情緒激昂。開頭的歌詞這樣寫到“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從歌詞中可以想象出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畫面。我們仿佛可以看到夕陽西下,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孫悟空在前面打頭帶路,八戒牽著馱著唐僧的白龍馬,悟凈挑著行李,師徒四人不畏艱難在茫茫西天取經的路上行走。
歌曲簡介:《天竺少女》是為《西游記》 中《天竺收玉兔》這一故事情節創作的。這首歌是由扮演天竺少女和玉兔精二角的著名歌唱家李玲玉演唱的。在唐僧被迫要與天竺國的公主成親時表達天竺公主內心的喜悅。這首歌深受廣大觀眾喜愛,它歡快的節奏和優美的旋律。如此歡快好聽的歌曲創作確實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天竺少女》的詞曲作者依舊是許鏡清和閻肅,他們抓住了印度音樂不像中國民歌盡可能的回避“4”和“7”。而《天竺少女》中重復用了很多的“4”和“7”并且不斷的強調。歌詞中的“沙里瓦”重復出現,就是為了讓印度味兒更加的濃郁一些,李玲玉的演唱也在模擬印度女聲,為歌曲增色不少。
歌曲特色:歌曲曲調歡快,前奏采用了動感很強的短節奏,旋律跳躍。渲染了歡快的氛圍也烘托了環境。前面我們提到這首歌曲是印度風格,從名字也可以得知天竺是我國古代中國對印度等國家的統稱,該插曲的情節“天竺收玉兔”說的就是師徒四人路過天竺的故事。歌詞中重復的“沙里瓦”在印度語中是語氣詞“啊”的意思,配合著那異域風情的舞蹈,使音畫結合在一起。能夠讓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到印度式風格的熱鬧的婚禮場面以及玉兔精對唐僧的愛慕之情。
通過分析《西游記》中的片頭曲、片尾曲和插曲,從歌詞、歌曲特色等我們可以看出,音樂是重要的,為影視劇突出情感或是渲染氛圍等都是不可或缺。它可以渲染緊張高興的情緒也能烘托影視作品的主題和內容。強調了影視的情感氛圍也展現了音樂獨有的吸引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升華作品的主題思想。影視音樂在影視劇中二者很好的把的聽覺和視覺相融合,優秀的影視作品與影視音樂相融合的過程會體現出作品的美學價值。
音樂可以凸顯影視作品的主題。一部文學作品沒了主題思想,就沒了靈魂,影視作品更是如此,所以主題音樂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作為優秀影視作品中的主題音樂,它也一定是優秀的,這樣二者的融合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往往就會震撼觀眾的心靈。作為神話劇《西游記》的片頭曲《西游記序曲》,引領著觀眾進入《西游記》的故事情節的情境之中,奠定了《西游記》的風格——神話故事。
音樂可以渲染氣氛,烘托環境。影視作品中音樂的響起可以使氣氛更加濃烈,在快樂高興的情節配歡快的旋律,在悲傷難過的情節配哀傷的旋律,這就很好的起到了渲染氛圍的作用。例如插曲《天竺少女》出現在玉兔精與唐僧成親之時,曲調歡快,讓觀眾更能真切的感受到玉兔精在那一刻的興奮。這首插曲不僅渲染了氛圍,更烘托出了環境,通過歌曲名稱我們也大概知道這是發生在印度的情節故事,歌詞中一直反復出現的“沙里瓦”在結合著劇中玉兔精印度風格的裝扮和舞蹈,視覺、聽覺都緊密結合相互映襯。
影視作品與音樂的結合使影視作品錦上添花。它們之間有相同之處就是會隨著時間先后出現,還有一點就是它們都是運動著的藝術,如果影視作品沒有在運動那它只是一幅幅畫或者是攝影作品,同樣音樂也是通過音符每一分每一秒的運動來宣泄著情緒。影視作品中的音樂就像是一條線,串聯著作品中故事的發展,把一幅幅畫面連接起來,把不完整的、跳躍的地方補充完整。影視音樂與影視作品中畫面的結合,影視音樂會影響著作品,豐滿著作品,使影視作品看起來不那么空洞蒼白。如果一部影視作品沒有了音樂,只留下了人物在完成情節內容,那就不會有有聲電影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