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紅蓮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第一中學
青少年是我國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未來主力軍,文化自信的培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傳遞,也是指引學生奮斗、堅持的精神力量,通過歷史教學,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從情感上認同、熱愛民族文化。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立德樹人”已逐步成為當前教育的目標,基于此,本文選擇從高中歷史教學出發,就如何增強學生文化自信、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產生文化共鳴、培養學生愛國精神等展開研究,探究歷史教學與文化自信的融合策略。
從古代歷史的研究可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且生生不息,我國古代科技及藝術成就十分突出,且遙遙領先世界。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結合這一歷史情況,從科技、藝術的卓越成就出發,讓學生了解到先人的偉大,從而對學生形成激勵,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普及我國古代天文領域重大成就,也可從數學、藝術等領域出發,為學生講述我國古代數學、藝術等方面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古代發明對世界發展的重要性。以“四大發明”為例,
隨著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改變了文化傳方式,促進了文化共享,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藥和火器的出現則助推了西方文明的極大進步,從思想層面推動了歐洲進步,打破天主教的牢籠枷鎖。而指南針的出現則打破了世界各國封閉的狀態,成為航海家環球航行的重要工具。如何種種,無不彰顯著我國古代發明的偉大,需要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過程中感受其貢獻之大。與此同時,還有各類天文地理發明,也是遙遙領先于世界,如西漢前朝的地圖紙、東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等等,都是領先西方國家,為世界相關領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影響深遠,意義重大。通過這些偉大發明,學生在學習中可以了解到中國民族的偉大智慧,感受民族力量,從根源上認同民族身份,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中國民族是一個從紅色歷史中走來的民族,在未來的發展中,也始終堅定不移的堅持紅色革命精神,以革命精神武裝自己,用革命文化塑造青年的堅韌性格,堅定民族自信。革命精神始終是國家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內容,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挖掘近代史中的革命精神,用革命文化鞏固文化自信升華民族優良傳統。從近代史部分內容的教學來看,教師從家國情懷的高度出發,讓學生通過學習革命文化,了解我國一代代偉人在近代歷史中的拼搏和奮斗,引發學生共鳴,培養學生愛國精神和國家歸屬感和民族榮譽感。首先,教師可從中華民族為抵御西方列強不斷革命的角度出發,以救國救民為主題,將歷史教學與文化自信相融合。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強逐步加快入侵中華步伐,不顧社會道義和中華民族兒女利益,侵占中國國土,掠奪中國資源,為此,中華民族輪番而上,展開各種革命,為救亡圖存目標不斷奮斗。在過程中,經歷了辛亥革命的短暫勝利,但仍無法從根本上為中國發展提供正確指引。在此背景下,馬克思主義思想成為思想指引,傳入中國,將歷史鐘擺指正,歷史的指針指向了中國共產黨,再共產黨人不斷拼搏、英勇反擊的努力下最終帶領中國走向了勝利,為新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近代史發展,為學生普及英雄先烈的英勇故事,如:周恩來總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魯迅先生為救國于水火棄醫從等等,將家國情懷與歷史教學相結合,讓其成為樹立文化自信的精神內核,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永不放棄、不懼壓迫、頑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培養學生文化自信。
促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不斷改進與完善,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幫助教師加強歷史教學與文化自信深入融合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豐富教學方法,結合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為學生收集各類教學資源,通過播放教學影片和圖片等方式,增加課堂活力,改變歷史知識枯燥乏味的特性,提高學生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展開學習討論,引入議題式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分組,以“國家制度”這一部分的內容為例,讓學生對英國君主立憲制和我國國家制度進行對比,讓其通過對比分析了解我國制度的優越性與獨特性,感受國家力量。通過教學手段的創新,提升學生學習熱情,讓其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中,從而才能有效實現歷史教學與文化自信的融合。
加強高中歷史教學與文化自信的融合是當前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對其展開積極探究,通過挖掘古代文明、弘揚家國情懷及豐富教學手段等方法,對學生進行文化自信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