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萍
(莒縣第一中學,山東日照 276500)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進行應用,需要針對其教學特點進行分析,并了解其教學的價值,從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探討實施路徑以及教學方法的應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實則為兩個層面,一個是閱讀一個是表達,兩者為相輔相成的關系,也是互相推動的關鍵力量。在閱讀中需要學生逐漸主動化探索化,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與升華,在表達中需要學生深入閱讀后,結合相應的情境,進行個性表達,而在表達過程中也是學生大量調動其知識儲備,考察和鍛煉高中學生的思維與表達能力的重要階段。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來看,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重點主要是強調學生的“閱讀與表達”,而表達又可以分為書面表達與口語表達,不論在哪種表達方式上,都需要學生認真閱讀,從閱讀過程中收集線索,制定框架來形成自身的邏輯語言,從而完成表達。第一具有學術性,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學術的研究核心是創新,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就是研究型的思維方式,可以有效推動學生思維的發散,更加積極主動地深入到問題挖掘中,結合自己的所學所感及所想解決問題。第二具有延展性,延展性也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重要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以文本問題為線索,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比前后文內容,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及拓展能力。第三具有反思性,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比較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反省能力,因其在反思過程中可以有效發現文本中所出現的矛盾點以及異同點,結合自身的認知,不斷積極主動的進入問題并探究問題。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其任務群設計需要遵循一個原則,即為“一致性”教學設計原則,通俗來說是針對學生們的學習主題、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活動以及學習評價進行聯合,形成一致性內容。其次還需要了解其三要素,即情境、任務與活動。
首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需要進行情境設計,情境設計是將真實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感知帶入到語文課程學習中,逐漸使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發展和表現出來,可以說情境設計是一種載體,情境還包括有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以及學科認知情境。而語文教學中所學習的知識以及技能也是根植于具體情境的,是需要真正掌握不同的知識及技能,才能真正意義上了解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真正能將語文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其次是任務設計,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設計時的重要內容是對人物的設計,需要整合不同的學習情境、內容、方法以及學習的資源等,來進行設計。因此在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與目標以及情境的匹配,針對具體問題的清晰化,設計任務需要盡可能地整合課程資源。最后是活動設計,在新課標中已經明確了語文學習活動,需要有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因此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堅持活動的“語文性”,需要緊緊圍繞語言等要素,逐漸滲透思維、審美和文化等要素。還需要活動與目標相匹配,使得活動具有方向感,逐漸實現或靠近學習目標,不斷提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在高中階段,很多學生的學習行為及習慣還處于養成的階段,但對于一些學生來說會出現偏科等情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教師的科學引導,同時也需要教師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實現學生自主向前學習的目的。利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良好的思辨空間,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來進行多元化靈動化的設計,可以為學生創設出極具生命力的探究情境,使得學生們不斷對語文課程的學習提升興趣,提高自身的探究欲望和自主能動性。
例如在語文課程《信條》這一短文的教學中,文體內容雖然不多,但富有哲思。文章中有九個連續的短句,細細閱讀發現每一句都是人生最質樸的真理,都是引起學生不同程度的思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情境創設,不斷激發出學生的探究欲望,深入到文本內容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教師可以在授課前提出相關問題,或設置環境情境,使學生從環境氛圍感受到作者書寫時的心境,并針對于自己所理解的感受進行環境情境的重新布置。教師將課堂交還與學生,學生之間進行相互交流與表達,逐步闡述清晰自己的觀點。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表達等提出相關問題的拓展,例如針對于公平所提出公平是怎樣的一種品質,或者公平是不是絕對的等問題。在回答問題時逐漸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起到探究的作用與意義。
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是重要的內容設定,學生可以在活動過程中了解所學內容,也可以在活動過程中提升學習欲望并強化學習能力。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已經具備較強的探究能力,已經擁有一套自己的學習方式,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渠道來獲取不同的文本信息,并且在獲取過程中結合自身的需求與認知,進行有效的思辨,最終獲得與自己發展相貼合的知識內容。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運用教學活動,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技能滲透其中,針對學生的教學起到引導作用,使得學生在思辨后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與認識,有效提升學生的認知理解水平和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學中可以定期開展主題閱讀交流活動,針對于活動流程可設置為活動三部分。第一在活動開始前可以針對本次活動的主題收集相關視頻或圖片內容,來強化主題思想,并將學生帶入到活動主題中,也可以將這些資料發送到互聯網平臺中,引發學生的理解與評論,開展思辨活動。如在人教版語文課程中關于“傳統文化”“未來科技”等內容,進行主題相對的交流,使得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強化思辨能力。第二在活動進行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自己的觀點與探究內容有關的視聽資料或文字資料進行整理,分享給其他學生,方便在分享與表達的過程中,其他學生可以深入了解該學生的思維,并鼓勵其他學生針對其內容進行思考和反饋。由此使得學生在逐步交流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和分析,并且轉化為自己的想法進行表達。第三是在活動后,可設置相關環節,學生針對表達內容尋找出不同的亮點與優勢,與其余學生或教師之間進行有效連接,教師可將學生的精彩辯論內容使用照片或視頻的方式反饋到班級中,使各位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自身較為薄弱的環節,或由此探索到第二次學習補充和思辨中,循環往復來強化學生的思辨能力。
學生都擁有自身獨特的學習方式與理解能力,也擁有自身獨特的發展規劃與興趣愛好,這些或許與日常生活有關,或許與家庭教育有關,又或許與教育資源有關等等,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針對各位學生的差異,從閱讀本身出發,逐步落實學生的學科素養。邏輯是對思維規律的探究學科,是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闡述。首先從原理上來講,邏輯學是一門工具學科,不僅可以用來閱讀文本,還可以用來思辨和表達。其次邏輯學應用在多種學科中,是方法也是原則,是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重點掌握的,也是教學過程中需要重點提示的內容,學生需要在學習時逐漸將知識與技能轉化為自身的知識與技能。
例如在人教版語文課程《拿來主義》這一教學內容中,了解到這一篇文章是一篇邏輯性非常強的經典雜文,主要從“閉關主義”到“送去主義”,來借此表達近代中國在當時環境中的狀態,遭受外來的侵擾時需要懂得分辨并實施分辨,要成為主動的“拿來”主義,而其主義也存在一定的原則,在文章的最后也提出了其原則方向與問題。整篇文章前后結合,一環帶一環,緊密聯系在一起,也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的代表性文本內容。利用閱讀本身,激發邏輯思維能力,確定概念并對其進行推理與分析,真正意義上明白文章的內容與中心。學生可以依據自身理解的不同針對全篇文章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清晰邏輯框架,并在課程中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僅將文本內容理解清晰,也將文本內容表達出來,逐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思維習慣,落實學生的學科素養。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從其教學特點、設計要點以及具體應用方法來看,在應用過程中都要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多元化靈動化的方式,符合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利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內容,以及具有創造性的實施路徑和有效教學方法,從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實力,為將來更深層次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