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秋熒/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信息化教學主要是指教師根據授課需求圍繞課程標準運用現有條件靈活采取IT技術及數字資源展開教學工作的育人手段,具有多變性、靈活性、生本性等特點。我國為引領教育界進入“互聯網+”時代制定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為教學活動與IT技術的融合給予支持。然而,高職高專教育信息化仍存在條件不足、課程欠佳、方法單一、體系滯后問題,影響信息化教學成效。基于此,為提高高職高專教育質量,探析信息化教學融入路徑顯得尤為重要。
信息化教學突出特點是教師可在線網羅與教育活動相關且科學可用素材,以圖片、音頻、視頻、文本等形式予以體現,彌補教育內容不足育人缺陷。高職高專教育作為培育行業精英育人機構對知識及技能實效性提出更高要求,在科學技術不斷變革背景下,有效篩選教學內容助力崗位型人才發展,成為高職高專教育實踐需解決關鍵問題之一,為此教師在育人活動中融入數字資源,賦予教學內容開放性,為學生了解、學習、掌握行業有關最新理論及技術提供有力條件,凸顯高職高專教育融入信息化教學必要性。
高職高專教育面較廣,涉及專業較多,如汽修專業、財會專業、藝術設計等專業,無論何種專業均需學生具備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為此教師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打造能力發展型講堂,提高教改質量。例如,針對藝術設計專業則可在電子交互白板上展示若干畫作供學生賞析,激活學生藝術思維,妥善培育學生審美能力,繼而達到運用信息技術提高高職高專教育改革質量目的。
自網絡強國戰略推行后,教育界極為重視發展信息化教育體系,陸續頒布政策,引領教師走上信息化教改道路。《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指出,高職高專需在習近平新時代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念引領下貫徹執行教育大會精神,在引領發展、融合創新、育人為本原則下辦人民滿意學校,落實教育信息化目標,高效踐行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挖掘“互聯網+教育”潛能,突出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加持下的教育改革優勢,加快適應每個人、面向每個人的靈活性、發展性教育體系構建,繼而助推高職高專教育與時俱進。
與傳統教育模式不同,信息化教學需要一定條件作為支撐,使教育活動順利推行得到保障。然而,當前高職高專存在信息化教學融入條件不足問題。以師資保障性條件為例,高職高專教師信息化教育意識薄弱,未能充分駕馭信息技術,數字資源調配積極性較差,對固有教育模式過于依賴,無法高效發揮“互聯網+教育”作用,影響高職高專教育信息化成效。
課程開發是新時代教育資源集聚的重要手段,在提出“金課”概念后,“水課”逐漸被淘汰,如何打造金課成為信息化教學實踐需解決重要問題之一。當前高職高專側重引領學生成為應用型、復合型、發展型人才,課程開發積極性、綜合性欠佳,阻滯信息化教育資源集聚,不利于高職高專教育融入信息化教學模式。
信息化教學方法有別于常,主要源于計算機、電子交互白板、液晶電視、幻燈機等電子設備應用頻率較高,數字資源滲透在授課活動中,只有教學方法科學有效才能落實育才目標。基于高職高專信息化教育經驗較少,處于“互聯網+教育”起步階段,加之師資力量有待增強,為此高職高專信息化教法并未完全擺脫傳統育人模式束縛,無法有效發揮“互聯網+教育”優勢。
信息技術及數字資源是高職高專教育變革要素,在互聯網時代二者飛速發展,這就需要高職高專教育具備與時俱進覺悟,能跟隨信息化教育動態做出調整,為新資源涌入提供條件。受傳統育人模式束縛,加之高職高專信息化教改經驗較少,部分院校未能健全信息化教學發展體系,出現教學目的不清、教學原則缺位、教學評價滯后等現象,降低高職高專教育融入信息化教學質量。
第一,硬件條件。高職高專需加大“智慧校園”建設力度,持續優化互聯網體系,建設數字化圖書館,構建師生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創建數字化班級,配備教學所需電子設備,設立數據庫,存儲線上教學資源,開發契合高職高專教育所需應用軟件,為信息技術、數字資源科學合理的運用奠定基礎;第二,軟件條件。高職高專教育通過頂層設計制定信息化教學發展戰略,推行配套制度,明確周期性教育信息化目標,要求后勤部、教務部、學生部等機構高效配合、積極聯動、貫徹執行、肩負責任,為完成融入信息化教學任務給予支持;第三,宣傳條件。為在高職高專教育機構營建良好信息化教學氛圍需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組織教師解讀國家政策性文件,學習“十九大”精神,參與學術研討等活動,確保信息化教學入腦入心,在積極宣傳前提下奠定信息化教學發展基調;第四,師資條件。高職高專教育機構需組織教師群體學習IT技術,了解信息系統教學功能,學會運用教學軟件,能參與信息化教改活動。在教書育人進程中按照國家規定、校內戰略、教育目標、改革方針融入信息技術及數字資源,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繼而為高職高專教育融入信息化教學夯實師資基石。
第一,基于高職高專教育融入信息化教學實況明確“互聯網+金課”建設目標,體現新時代專業領域人才發展要求,貫徹立德樹人,踐行我黨教育方針,根據專業教育標準及高職高專教學目的與相關要求以解決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難題為導向找準“金課”開發方向,為信息技術、數字資源科學融入奠定基礎;第二,在發揮教育信息化育人優勢前提下持續改進教學內容,保障專業教育內容嚴謹、全面、深入、科學,具有時代性、發展性、生本性,能結合學情及時調整,確保高職高專教學內容適量、適用、適中,在市場為基、政府主導基礎上融入信息化教學。合理設計教學方案,確保教學策略契合實際,教學內容規范完整,教學手段靈活多元,遵循專業發展規律、學生成長規律、教育服務等規律優化課程體系;第三,從專業教育實況出發做好組織工作,體現育人為本思想,合理設計情境,有序展開育人活動,師生互動流暢,教學反饋及時,考核評價科學,育人成效顯著;第四,在高職高專課程開發中合理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等高新技術手段,以網絡為依托營建良好師生關系,為慕課、微課、線上線下混合性課程開發給予支持;第五,以凸顯高職高專教育特色為導向開發課程,確保“互聯網+教育”方法獨特、立意新穎、理念科學,具有德育、智育、美育并存特點,有值得推廣及借鑒必要性,繼而積累信息化教學經驗,為“互聯網+金課”持續開發奠定基礎。
為提高高職高專教育融入信息化教學有效性,需做好教法創新工作,旨在“互聯網+金課”科學利用,提高育人質量。為培育學生專業素養教師還可規設學習任務,引領學生根據既定工程參數運用信息技術在計算機內創建三維立體模型,直觀分析設計方案合理性及欠缺之處,為學生持續優化設計方案提供依據,在掌握專業知識同時能增強學生信息素養,將信息技術視為學習工具,繼而助推學生強化綜合素養,體現教學方法創新價值。
第一,合理規設信息化教學目標,找準“互聯網+教育”方向。新時代高職高專需建設特色專業,提升自身教學領域競爭力,為此教師需以培養專業領域優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融入信息化教學資源,同時做到“課程思政”并行,踐行國家教育方針,確保高職高專教育符合國情;第二,明確教學原則,確保教學管理制度、信息化教育體系、教學方法變革保持同步,從信息化教學融入初期保障育人質量;第三,從實際出發做好教學評價工作,保障評價結果公正可行,能引領學生自主發展,積極融入“互聯網+教育”環境,同時評價結果能敦促教師教研,持續改進信息化教學模態,為課程深入開發、教學模式升級、師資力量強化指明方向,使教育信息化教學融入效果更優。
綜上所述,在高職高專教育中融入信息化教學具有整合海量數字資源,充實高職高專教育內容,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提高高職高專教改質量,踐行教育改革決策,助推高職高專教育發展必要性。基于此,高職高專教育機構需基于信息化教學提供保障性條件,加大“互聯網+金課”開發力度,從實際出發創新信息化教學方法,健全教育融入信息化教學體系,繼而提高高職高專教育融入信息化教學實踐綜合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