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覺非
人生或生活方式有高低好壞之分嗎?
“好”在一個意義上是主觀的,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但又含有客觀的方面,注意不是科學主義式的純粹客觀,客觀的好,普遍的好,即是一定條件下(不是全部條件下)不受個別意見影響的好。
行為有好壞。比如跳水救失足落水的人和落井下石的人。不會有人覺得前者“不好”,如果有人覺得這是“不好”,我們無法理解,此人還可能會面臨一些來自眾人的道德壓力。集中營、文革這些極端時期除外。
德性有高低。民國武訓和胡同口攤大餅的老張,特雷莎嬤嬤和墻頭草周佛海。實際上,正是在與人類歷史上那些光芒萬丈的大德大賢相比,我們才自稱普通人。
職業有高低。時傳祥作為全國勞模,其職責成就可能就局限在那條街區;國家首領當然并不一定職業成就就高于掏糞工,比如非洲的食人總統阿明,但理論上講,國家首領更有機會創造一番豐功偉績。注意,并非只有好壞之分,好之中還有高下之分。時傳祥在全國掏糞工人中自然成就卓著,應當贊揚;但與總統華盛頓之功勛相比,自然等而下之。
理解有深刻淺俗。維特根斯坦對求真一事的理解,與一個普通哲學系研究生對求真的理解,恐有云泥之別。
如果承認以上區別,則我們很難說,生活方式沒有好壞之分、高下之別。
關于相對主義的話題,都可以用陳嘉映的一句話總結,“放棄唯一性,堅持真理性。”應該反對絕對的唯一的標準,但那不代表沒有標準,標準在我們生活世界不斷的對話或沖突中形成、豐富。
那如何回應“人人平等”的現代價值?人生有高低好壞,但并不籠統意味著低者壞者就沒有存在價值、應當被消滅,也不意味著人人不平等。這個推論是個過強的推論。時傳祥的職業成就與華盛頓的成就相比等而下之,但前者自有其可能微小但某一方面仍顯著的意義在,一個與時傳祥比毫無名氣但仍兢兢業業為街坊解決實際困難的普通掏糞工,也可能在那一片有個好名聲,其人生自有一份價值在,無論內在價值還是外在價值。人人平等當然不意味著在所有方面人都應該平等或者在所有方面都事實上平等,現代人說人人平等似乎主要還是在說,法律地位上的平等、權利的平等、人格的平等、機會的平等……
人生有高低好壞之分,卻并沒有那個絕對唯一的區分標準。亞里士多德提倡善好乃萬物之所向,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一過,都未曾求它們絕對普遍。哲學家式窮理求真的生活是惟一有價值的生活嗎?不是。窮理求真的生活是最高的生活嗎?不是。(倒想反問為什么要爭個最高?)但至少我籠統認為,窮理求真的生活是一種深刻的生活,在真性意義上,在現實意義上,高于一般淺俗的生活方式。
時下“相對主義”的觀念很流行,和平民時代的社會結構以及二戰以后多元價值觀的流行有很大關聯,這么多年宣傳機構在國際關系上也時不時推行一種(絕對)相對主義話語。在許多問題上,社會不再相信惟一真理,但卻滑入絕對的相對主義,“中國有中國的人權觀,美國有美國的人權觀。”
所以,提倡多元價值,并不等于要取消真理性,說得醒目一些,并不等于要取消批判性。這種批判最好是一種自我批判。
365天沉迷于抖音的人,有權了解,也應該了解更深刻、豐富的精神世界,哪怕最終無法進入這個世界,也應該保持敬畏,并且教育下一代至少保持敬畏。喜歡刷抖音當然沒什么錯,談不上批判,但因為只喜歡娛樂消遣而輕視比如嚴肅閱讀、歌劇、藝術,或者認為娛樂和藝術沒有高下之分,我認為應該自我批判,其他人也有對這種封閉愛好批評建議的權利。這就是“堅持真理性”的小小體現。
有沒有客觀的好壞之分,其實落到下一代的教育上自見分曉。你的孩子成天抱著手機刷抖音、打王者,你朋友的孩子每天除了刷抖音,也被要求有2小時的繪本閱讀時間,這么一比,我猜多數家長都不會認為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沒有問題。
就此而言,公道自在人心,好壞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