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玉/吉林大學珠海學院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社會的迅猛發展,我國企業的數量也在呈上升趨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企業對高校畢業生也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越來越高的要求,我國人口眾多,大學生數量龐大,社會對于人才的高標準也直接造成了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隨著應屆畢業生數目的日漸增長,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了社會的熱點和急需解決的問題。為了緩解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我國高校必須發揮創新思維,肩負起大學生就業難題的重大使命和重要責任,有效解決就業困難,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本文從社會實踐出發,在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分析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探討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指導對策和有效建議。
目前,有很多的大學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都存在著誤區。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后,在求職時喜歡與同齡人攀比,不愿意從基層做起,不愿意到欠發達地區發揮自己的價值,不愿意在薪資報酬較低的中小企業施展自己的才華,存在著眼高手低的現象,對中小企業不聞不問,這種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大學生實現順利就業。
與此同時,當代大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自尊心較強,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在求職的過程中,過度追求優越的工作和較高的薪資,卻沒有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綜合實力,這種對自我定位不準確的大學生,很難找到稱心的工作。
除此之外,有很多的大學生從小嬌生慣養,心理承受能力差。這些學生很容易因為一次面試失敗就萎靡不振,久而久之,甚至會對就業產生消極情緒和恐懼心理,這些問題都影響了大學生順利就業。
有很多的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都會遭受到各種條件的歧視,有一些企業公司的招聘者由于自身具有社會偏見,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畢業生,使畢業生們遭受了很多不公正的、不公平的待遇。比如,有一些女大學生們明明工作盡職盡責,能力在公司脫穎而出,工作態度較其他員工也更積極上進,業務水平也很優秀,但只因為是女生,就遭受到了招聘者的性別歧視,公司久久不能給予升職加薪。還有一些大學生們由于學歷問題遭受到了招聘者的學歷歧視,在公司企業受到差別待遇。除此之外,還有外貌歧視,身高歧視,地域歧視,身體健康狀況歧視等等。這些歧視,都會使大學生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嚴重阻礙當前畢業生們順利就業。
有很多的學生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使自己成為了“高分低能”的理論人才,雖然有些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卻嚴重缺乏實踐經驗和生活常識,溝通交流能力不強,也不懂得團隊合作,難以達到企業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的標準。
除此之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遍應用以及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途徑也變得越來越多。然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有很多自制力不強的大學生,過度沉迷于網絡,經常逃課去打電子游戲,甚至在課堂上也不專心聽講,用手機進行網絡聊天、看段視頻、刷媒體社交軟件等等。這些大學生沒有意識抵擋住網絡的誘惑,在校期間過分縱容自己,導致自身的專業知識不扎實,業務能力不到位,直到畢業找工作時,才意識到自己并沒有一技之長,那時才追悔莫及。
大學就像一座“象牙塔”有很多的高校并沒有意識到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要性,過分重視學術,而忽視了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還有很多學校會在學生臨近畢業時期,才會以選修課的形式開展就業指導課程。與此同時,有一些學校的就業指導課程僅僅向學生講述了簡歷的制作技方法和面試的技巧,卻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進行就業分析,使就業指導形同虛設,變成了“形式主義”。有很多的高校教師,在開展就業指導課程的過程中,還沒有完全摒棄應試教育的思維方式,采取“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覺得就業指導是枯燥乏味的。除此之外,學校的就業指導課程大多是以理論知識的講授為主,沒有技術層面上的指導與培養,使學生缺乏實踐機會,導致學生難以做到學以致用,動手操作能力始終得不到有效的鍛煉和提升。
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認識到工作無貴賤,職業無高低,要樹立正確的求職觀。大學生在求職的過程中,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從自身的客觀條件出發,要做到腳踏實地,積累自身的實踐經驗,讓自己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在求職時,可以多考慮一些中西部地區,該地區的崗位數量多、需求大,有利于大學生實現個人價值。大學生作為建設祖國的中堅力量,要響應國家的號召,去需要人才的民族和地區,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當前大學生要認清當今社會的就業形勢,樹立堅定的信念,不能因為一次失敗就一蹶不振,不能因為就業困難就選擇逃避,要端正心態、樹立自信、堅持不懈、努力拼搏。大學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要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就業問題,要用樂觀的心態堅強面對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要做好艱苦奮斗的心理準備,為自己的美好未來不斷努力。
為了有效避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受到各種條件的歧視,就要增強自身的就業法律意識,在就業過程中,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意氣用事,要對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有一定的了解,提升自己的就業法律素養,保證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的時候,能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更高質量的工作。
“打鐵還需自身硬”,當前大學生要想順利就業,就要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做到“終身學習”,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增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只有自己掌握過硬的本領,才能讓自己在就業時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在企業對人才需求越來越高的當今社會,大學生不僅需要有理論知識,更需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合作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因此,為了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要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在眾多的求職者中脫穎而出。
要想更好的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學校要重視就業指導課程,在將就業指導工作真正落實。與此同時,教師在進行就業指導時,要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心理特征、性格特點、優勢特長等等各方面的條件,制定不同的就業方案,使就業指導更具備針對性,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人生規劃和實踐能力,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崗位和工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校在開展就業指導課程的同時,也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國大學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導致我國的就業崗位嚴重不足,就業壓力逐漸增大,就業形勢過于嚴峻。在這樣的形式和條件下,大學生們迫于社會的壓力,就會在找工作時操之過急。很容易在求職時對公司和招聘信息不經過認真的考察和辨認就貿然簽訂勞動合同,很容易因為誤入進不良企業和“騙子公司”而威脅到自身的財產安全和人身安全。高校要在開展就業指導課程時多注意就業法律相關知識的傳輸,要充分意識到法律素養的重要性,強化培養當代大學生就業法律的意識。把《勞動法》《合同法》等作為選修課的形式讓學生學習,并做好寓教于樂、案例分析等有利于學生接受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同時,還可以通過官方微博、學校的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和渠道對大學生進行法律宣傳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
現代學徒制,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學校與企業合作式的教育制度,一種將學習與培訓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工作與學習的密切結合,加強校企合作,實現工學結合。現代學徒制讓學生在接受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學習一些職業的相關技能。高校為學生提供的就業培訓和技能指導,為學生今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相比于傳統學徒制,現代學徒制與學校的教育方式完美結合,使學生在學校期間就可以了解行業趨勢和企業文化,掌握職業技能和工作技巧,更有利于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全面型人才。
高校在實行現代學徒制的過程中,要慎重選取企業、崗位和指導人員。保障高職院校的學生能真正接觸到企業的核心文化,學習到職業技能。指導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與學生的學習質量是息息相關的,指導人員擁有良好的職責道德素養和較高的職業技能,就會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因此,為了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高校就可以試行現代學徒制,拓寬了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發展通道,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高職院校教學質量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學徒制重視言傳身教,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能讓學生將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轉變為職場需要的實踐經驗和工作技能。現代學徒制可以幫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學生做到學以致用。讓學生在離開舒適的校園以后,能夠以更從容的態度面對社會,能更輕松的適應環境,能更快速的實現就業,能更順利的成為企業的精英骨干,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總而言之,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也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高校要采取上述措施,解決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緩解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