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珊
(河南省美術館,河南鄭州 450000)
隨著經濟發展、新技術發展,廣大群眾對于文化藝術生活的需求日益強烈,如何使基層文化群眾富于創意、成效顯著,工作能力有創新和策劃性,目前,仍需要更新手段、整合資源、采用現代化科技方式和發動基層群眾積極性等廣泛群眾樂于接受的各類文化藝術活動。除此之外,還要注重以文化為代表的社會軟實力的建設,共同實現群眾文化藝術的長遠發展。這需要有關部門和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本文對此進行系統的探討,為基層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文化藝術概念十分寬泛,既可以解釋成藝術現象,又可以解釋成文化現象。基于廣義角度,文化藝術本質上是精神和物質相結合;基于下一角度,文化藝術凝聚了我國人文精神,彰顯了我國文化力量。群眾文化藝術如果追根溯源,更多是人們為了自娛自樂,進而凝練成一種獨有的情感表達方式。因此,群眾文化藝術注定要深入群眾,以群眾為根基,才能生根發芽,只有和群眾日常活動充分結合,才能讓群眾文化藝術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當前社會環境下,國家除了重視硬實力的加強外,為了全方位提高國際形象,還更注重以文化為代表的軟實力建設。為了促進軟實力的建設,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愈發重視群眾力量,通過發動群眾,共同創造充滿社會人文氣息的群眾文化藝術形式,實現群眾文化藝術的長遠發展。在此過程中,應正確看待群眾的定位問題,群眾參與活動的同時,也在為活動創造更多的活力。伴隨經濟發展,時代在變化的同時,群眾文化藝術相較于過去,也彰顯出新特征。
首先,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種類十分豐富。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而且地大物博,文化形式較多,因此各個地方的民間藝術形式也數不勝數。例如同樣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從宏觀角度看,北京地區為京劇,天津地區為相聲,山東地區有琴書,河南地區有豫劇,安徽地區有黃梅戲,東北地區有二人轉等;從微觀角度看,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群眾文化藝術形式,具體到每個社區,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活動,可能都不盡相同。
城鄉之間的對比也是如此,城市由于經濟發展相對較快,因此在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種類的數量上,可能較為多于鄉村。而且城市由于虹吸效應,會大量吸收周邊鄉村的人口,因此城市中可能會存在更多群眾自發組織的小型文化群體,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審美取向。而一些鄉村由于交通環境相對閉塞,進而影響文化藝術的發展,速度相對較慢,長此以往,將會出現極大的不平衡。
其次,群眾文化藝術發展重視兼收并蓄。我國群眾文化追根溯源,需要去綿延了數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尋找答案。與此同時,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后,除了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加強了經濟方面的往來,也強化了文化方面的交流,來自西方的各個文化,對我國固有的群眾文化藝術,也帶來了一些變化。
最后,群眾文化藝術具備較大的發展潛能,社會性特征較強,能夠覆蓋社會的各個群體。群眾文化藝術網,具體包含鄉村文化藝術區域,以及城市中的各種文化藝術館,廣闊程度自不待言,也側面彰顯了群眾文化藝術的勃勃生機。
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由于精神層面的需求,對群眾文化藝術會有自身感悟或標準,并通過自身行為參與到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藝術中。就算平時晚上,也能看見跳廣場舞的人們,這似乎是城市公園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群眾文化建設,取得的不錯進展。
但是如果放眼群眾活動的整體,則依然沒有達到較高策劃和建設水平,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給人的感觀,依然無法擺脫舊有觀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城市未能深刻重視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城市經濟發展方面,希望能夠通過經濟水平的提升,帶動先進文化的均衡發展。但是在具體發展過程中,往往容易偏向一方,如未能保證在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方面足量投入,而且在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形式與內容上,同樣有新瓶裝舊酒的問題,創新性大打折扣,內容無法有效引起群眾的極大興趣。除此之外,相關單位并未展現出較強組織能力,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進行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時,都沒有體現出統一性,閑散狀態十分普遍,因此相關活動仍然偏向混亂。以上問題,都是事關今后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如何發展,值得相關單位引起足夠重視。
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進行和發展,一定要重視群眾的力量,從群眾角度出發,策劃相關活動。只有對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建立正確的認識,才能站在群眾角度,豐富活動內容,提高群眾滿意度。在活動策劃之前,一定要對當地群眾的審美意趣,以及興趣指向,有基本掌握,可以通過在網絡平臺投票,或者填寫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群眾的相關情況,加強活動策劃的指向性。
另外,舉辦特定活動之前,一定要考慮自身圓滿完成活動的可能性,不能使活動超出預算,而且需要加強和相關單位的聯系。舉例來說,如果要舉辦一場晚會,一定要提前找到場地,并搭建相應的舞臺、燈光、屏幕、音響等,以及安排對應工作人員,負責現場工作,以及應對各類突發情況。這無疑會耗費主辦方巨大的精力,投入一定財力,因此,活動策劃環節一定要保證較高的匹配程度。
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策劃應當重視現有資源的整合,例如專業團隊的一些舞蹈家、歌唱家等,如果組織活動,可以聘請這些人表演節目,提高節目質量,令節目別開生面。與此同時,也可以充分調動社會資源,要求省內市內電視臺、廣播電臺的主持人,主持活動,或者做節目嘉賓,通過渲染節目氛圍,提高節目知名度。群眾作為活動的參與者,可以為群眾安排一些互動環節,或者上臺表演,或者臺下互動,讓那個群眾成為節目當中的一份子,進而調動群眾在節目中參與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明確活動定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若活動需要團結群眾,就應該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為主,例如歌舞演出類;如果要普及知識,就應該是講座類,但是同樣要注意,說教意味不能太濃,而且盡量要有創新。
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發展和創新,離不開對傳統活動精華的借鑒,這不但可以大幅減輕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也可以快速推進相關活動。但是借鑒過多,就有可能導致活動在形式上過于僵化,而且容易形成思維定勢,無助于活動內容的豐富,以及活動形式的突破。長此以往,必然讓群眾失去對活動的期待,也容易讓活動本身陷入瓶頸。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創新性不強,這不僅和相關部門未能對創新引起重視息息相關,而且一些文藝工作者的創新水平也有待提升。基于此,對于相關單位而言,一定要樹立人才觀念,在招聘環節上,引進更多充分想法的文藝工作者,為活動的創新注入新的活力。在活動策劃階段應重視頭腦風暴的作用,通過創新,真正獲得群眾的認可。
群眾文化藝術活動若想取得良好效果,就一定要重視前期宣傳。具體說來,可以通過各種網絡平臺,例如微博、微信公眾號,舉行各類投票活動,為活動造勢;活動舉行過程中,也可以進行各種有獎競猜,抓住群眾的注意力,增加群眾的體驗感;活動舉辦結束后,應當重視對群眾的隨機采訪,了解群眾對活動的感受,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加強對之后活動的改善。
另外,在節目質量方面,活動策劃也一定要與時俱進,讓最終呈現出的活動效果跟上時代科技發展的步伐。例如“子彈時間”“3D 投影”等技術,都可以在晚會上有所體現,為群眾營造耳目一新的感覺,營造沉浸式體驗效果。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和人們業余生活的豐富程度息息相關,值得相關單位引起足夠重視。為了提高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相關部門一定要重視并調動群眾力量,強化資源整合,并傾聽群眾的聲音,實現文化藝術活動質量的提升,這樣才能為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策劃的創新性保駕護航,真正實現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