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平
美術鑒賞是鑒賞者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已有的繪畫經驗和美術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分析和評判,獲得審美享受,并在此基礎上對美術作品的再理解和再創造活動。
美術鑒賞一般會受到主、客體兩方面條件的制約。美術鑒賞的客體是指被鑒賞的美術作品,主體條件是指鑒賞者。如果美術作品不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便失去了鑒賞的意義與價值,但如果鑒賞者自身的藝術素養不高,對繪畫作品中展現出的技巧技法的理解不夠,二者就不能達到完美的契合。
油畫作品的鑒賞一般從三個方面去做。
一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繪畫特點;二是對作者創作作品時各種藝術語言的運用進行研究;三是鑒賞者自身對審美感受的再創造,也就是我們在鑒賞藝術大師的繪畫作品時,結合自己平時的繪畫創作、繪畫體驗和繪畫特點,在比較中學習,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下面,我們就以楊鳴山先生的油畫風景寫生作品為例,來談談如何進行繪畫作品的鑒賞。
楊鳴山先生1933 年出生于俄羅斯,父親是旅居俄羅斯的華僑,母親是俄羅斯人。八歲時隨父親回中國新疆,二十歲考入蘭州西北師范學院藝術系,師從留法畫家呂斯百學習油畫。畢業后,留校擔任助教。1961 年調往新疆,在新疆藝術學院任教。1978 年移居澳大利亞。
楊鳴山先生一生油畫作品幾千幅,在澳大利亞數千位畫家參賽的“全國風景畫大賽”中獲第一名,獲得澳大利亞皇家藝術院院士稱號。
楊鳴山先生的作品,素描功底扎實,色彩漂亮,技巧高超,深受贊賞。吳作人曾為他題寫“天涯芳草”。
2020 年9 月,西北師范大學博物館隆重舉辦楊鳴山油畫小風景作品展,引起美術界強烈的反響。
本次展出的楊先生的風景寫生作品大多是高十幾厘米、寬二三十厘米的作品,基本都是“小畫”,是作者在較短時間內快速捕捉自然景物的色彩變化和光影效果后,呈現給觀眾的一場視覺盛宴。畫作整體呈現出干凈、簡練、概括、靈動的色彩之美。展出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描繪澳大利亞草原的景色,作者善于捕捉草原早、中、晚每個時間段的景色變化,構圖概括,用筆簡練,色調生動,每一幅寫生作品都非常生動、感人,從中可以反映出作者對自然敏銳的感受和對生活的熱愛。
下面我們從楊先生作品畫面的構圖、形體的塑造、畫面中的色彩關系、畫面的整體色調、筆觸的靈活運用等幾個方面來研究。
作品基本是按照傳統的近景、中景、遠景的深遠關系來表現的,因為畫幅都比較小,所以表現的景物并不繁雜,比較概括、整體。往往近景或是草坡、平地、水面,或是街道、人物及其他小動物,中景或是房屋、樹木,遠景或是地平線、遠山、云朵、天空,近、中、遠景和物與物之間的關系都比較明確,比較概括。
作品中,畫面遠景往往處理得比較整體、概括、統一。畫面的地平線都比較低,天空的面積相對大一點,地面和天空的銜接比較好,并且與天空的補色關系處理得非常恰當。中景房舍建筑的遠近透視關系非常好,建筑物之間的疏密關系處理得也很協調,特別是中景中的焦點部分,往往在畫面的中心位置,不管是樹木,還是房舍、草垛、籬笆墻,畫得都非常精準、細致;對比強烈的部分也是畫面的中間部位,吸引著觀眾的視線,主次關系處理得恰當,不論是順光、側光,還是逆光,都精準地刻畫了主體物,整個畫面構圖處理松緊有序、強弱有度,節奏感非常強。
對天空中不論晴天、陰天、多云天氣的各種云的立體感表現得恰到好處。對遠山的塑造,作者根據山勢,用大筆觸概括塑造,遠山邊緣線與天空銜接有虛有實,自然生動,對油畫風景作品中的主體景物,明暗的對比、透視效果的處理、空間關系的鋪排,都用或密或疏,或粗獷或細膩,或大或小的筆觸,根據物體的形體結構及明暗關系準確地塑造出形體。在細節的處理上更是細致入微,用很精細的線條,靈活、準確地表現事物的結構、體面的轉折、體積的效果和空間的延伸,使畫面的明暗對比強烈、色彩關系和諧統一、主體景物醒目突出,視覺效果極好。
楊先生對畫面冷暖的過渡、色彩明暗的處理、光色強弱的對比,都純熟而自然,協調而統一。
楊先生大部分作品畫的是傍晚或早晨。早晨的遠景中,遠處的地平線有微弱的太陽光線,清冷的大地有偏冷的色彩,隱隱約約的山脊既有光源色的映射,又有環境色的反射,所以山脊的色彩和天空的補色顯得既有對比又有協調。遠景中云朵的色彩受光部顯出太陽的光源色,所以較暖,背光處顯得有點冷色意味,這樣,既有云的遠近虛實效果,又有疏密聚散的層次感,也很好地強調了油畫的時空特點,顯得空間更開闊。
在中景的表現上,尤其背光的樹畫得非常精準、唯美,背光的樹色彩濃暗有傾向,樹枝間透出光的色彩,樹枝的背光造型有中國畫的筆墨效果,樹枝的受光處明亮偏暖,立體感非常強烈,特別有趣的是有些樹上半部分是受光部,下半部是背光部,冷暖交織,耐看有趣。側光的樹受光部位有太陽光的色彩,與樹葉的固有色相互滲透,真實而有光感,背光部有天光的反光色,整個樹冠既有立體感,又有色彩感,整幅畫光源色、固有色、環境色交相呼應。
房舍的塑造,不論是晴天還是陰天,不論是早晨還是傍晚,都根據光色來表現,房舍的結構、透視,都根據色彩的微妙變化而塑造,每一筆都有色彩傾向,或冷、或暖,或亮、或暗,都能看出楊先生對色彩的嫻熟表現和準確把控。
中景中動物的刻畫也非常精彩。動物的頭部刻畫,根據受光的方向色彩非常鮮明,既表現了大的體塊關系,又表現了入微的細節變化;動物的軀體部分以圓形為主,體積感非常強烈,受光背光色彩傾向分明,結構準確;動物的四肢,結構準確,光色表現恰到好處。
近景的草坡,根據畫面的色調,或冷、或暖,色彩的鮮灰程度具體、舒適、豐富而自然。草坡上的小路或隱或現,有的土質偏亮,偏亮的黃白色鮮明透氣,有的土質偏暗,沉穩有重量,草坡上的投影,色彩冷暖交織,虛實有度。
近景中人物的刻畫,概括富有特點,姿態生動、自然,人物的各種姿態顯現出楊先生對人體結構和人體解剖的準確理解和準確表現,色彩的運用與周邊的草地色彩非常協調,不與主體物搶景,整個畫面渾然一體。
楊先生的每幅畫作,畫面的色調都明確而有特點。
清晨陽光明亮,畫面的整體色調偏冷,背光處明顯的有冷色的意味,受光處有暖色的意味,但主體物的表現還是很清晰。傍晚,畫面的整體色調偏暖,受光和背光處都處理得自然而協調。特別是表現陰天的灰色調,高雅、細膩、豐富、耐看,非常漂亮。遠山與天空銜接得自然、和諧,有虛有實,特別是居于畫面中心位置的畫面興趣點,細節刻畫非常到位,樹枝的穿插、枝條的變化、透光的葉子縫隙,極盡視覺之美感,一切事物都處在空氣當中,若隱若現,色彩對比柔和,變化豐富、自然。畫面里的每一筆色彩既不亮又不暗,既不鮮艷又不暗沉,既不偏暖又不偏冷,整個畫面是一種樸素的、溫和的、素雅的美。
楊先生筆下的天空用大而散的筆觸較多,用色較薄,色彩較單一,顯得天空更空曠、高遠。對遠景的描繪,筆觸概括,虛實有度,用色較薄,和天空的筆觸既有對比又有統一,遠看和諧統一,近看有微弱變化,奇妙無窮;對中景的描繪,筆觸細膩而豐富,層層疊加,厚重感強烈;對近景的描繪,筆觸較細膩,色層濃厚飽和,富有感染力,顯示出楊先生寫生時率真的運筆和繪畫時的激情,果斷、準確的筆觸體現出楊先生胸有成竹的對色彩和對造型的理解和表現能力。
在局部與整體的關系的處理方面,可謂恰到好處,整體色彩統一,大關系和諧而有變化,局部刻畫精到耐看,特別是逆光的樹枝刻畫細致入微,運筆有中國畫毛筆線條的轉折變化,枝條穿插合理,疏密關系的處理恰當,細節的色彩變化豐富多彩,遠看整體統一,近看有形有色。色彩的光源色、固有色、環境色的恰當表現,非常有感染力。每幅畫的色彩明度對比強烈和諧,視覺沖擊力強,非常有光感,視覺空間的色彩透視表現到位,猶如教科書,色彩鮮灰對比恰當地表現出景深效果。不管是冷色調還是暖色調,用色和諧統一,近景不論是草坡還是街道,都不是刻意去畫,運筆松動、自由,與主體物的表現非常有節奏感,松緊有度。
天空飄著幾朵云,萬物復蘇,人們走出家門,開始勞作,牛羊歡快地來到新鮮的草地邊,新的一天開始了,欣欣向榮的生活景象展現在觀眾眼前。但畫面又有與真實景觀不一樣的感覺,它是一種“再生”后的鏡像,是藝術的生活,是真實景觀的藝術化,是雅俗共賞的藝術作品,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就是楊先生油畫風景寫生作品的直觀說明。觀眾在欣賞作品時,看到藍天、白云、遠山、房舍、牛羊、人物時,會有一種凈化心靈的美好向往,使人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鼓舞人們積極、樂觀地向往美好生活。
總之,通過對優秀美術作品的鑒賞,從中會學到很多藝術素養知識和繪畫技法,從而提升繪畫者油畫風景寫生的能力,通過中外老一輩油畫大師對繪畫事業的進取精神來鼓舞我們后輩加倍努力、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