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桂宇
/吉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傳統教學法在高職院校社會學教學中,往往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但使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嚴重脫節,而且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面對教育中迫切需要的改變,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要對“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教學理念有正確的認知,不斷地在教學工作中融合國內外先進理念,積極踐行國家提倡的創新模式教學,逐漸擺脫傳統教學中的一些弊端,通過多種多樣的課堂內外活動,將書本上的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也可以加強高職院校學生未來在社會立足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最早興起于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一方面強調不破壞主題教學規律,通過較為開放的教學手段實現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提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所教授的內容選擇適當的案例,為教學內容營造特定情境,激發學生探索、了解知識的渴望,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加強和提升。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嘗試該類教學方式,通過這些年的教育改革,逐漸結合我國實際教學階段,將這樣一種國際上最為流行的教學法融入教改,無論是“從例到理”,還是“從理到例”,對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自主性的發揮越發的重視,積極踐行案例教學法,重視引導學生在參與案例的探究過程中,不斷明確理論知識與實踐的關系,從而對概念有較為扎實的掌握,即使面對現實問題也能有較大把握解決,其目標不以結論為滿足,而在于使學生認知事物形成過程的規律。
在高職院校社會學教學課堂中,案例教學法可發揮以下重要作用:
第一個方面,案例教學法以真實情景為書本增添活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論知識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對此極為頭疼,作為教師難以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趣味化講授,作為學生則無法持續學習的欲望,所以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依靠死記硬背,案例教學法通過塑造真實情境,將理論實際化、形象化,趣味化,引起高職院校學生們的關注和學習欲望,也大大提高了教師教書育人的成就感,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為政治課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也為社會學課程高效課堂的展開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第二個方面,案例教學的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案例教學法是一種開放的教學模式,以真實的情景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很多問題在實際生活、學習中往往解決手段不是單一的,因此在案例教學課堂中,學生的思維便不再受到限制,可以通過大膽想象,不斷夯實理論知識的同時,針對當前教師設定的情景,結合各類信息進行判定、分析,通過不間斷的學習、探究,逐漸養成較為縝密的綜合能力。
第三個方面,案例教學以其特有的開放性、兼容性,能夠很好地加深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教師針往往會讓受眾分成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團體進行討論,隊員經過深思熟慮后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他成員進行補充或者完善,在探究過程中會有一定的爭論、辯解,直到最終結論形成,在這些過程中,團隊成員逐漸學會彼此尊重和聆聽,溝通能力也會進一步提升,培養學生們團隊意識,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重視“雙贏”的合作模式。
由此可見,案例教學法可以通過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能力,讓學生主體性融入教學中,能夠對所學知識、理論有更清楚、更深刻的認知,通過不斷的探究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在與團隊的協作中又可以學會尊重與聆聽,懂得競爭的同時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實際上,在高職院校社會學課本中,教育部就已經提供給教師們很多經典案例,只要教師們加以研究、整理就可以直接使用,還可以通過這些經典案例,結合時事、地域等加以甄選,但在選擇過程中,需要高職院校社會學教師們注意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保證案例的選擇富含正能量。教師在選擇課本之外的案例時,要對一些正面教育的內容多加考慮,涉及到一些負能量較多的例子時要慎重選擇,或者直接棄用,為學生盡可能多的展現一些陽光、積極的案例,宣揚正能量;
其次案例的選擇要精準,將所學理論知識融入其中。案例情景的設立講求真實,那么教師在案例的闡述中,就要有較為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經過和結果,同時不脫離課本中的觀點,通過真實發生過的事件讓學生了解現實,對發生在身邊的、熱門的事件有所關注,在一些涉及到生存與發展的問題上有所思考,最終學以致用,提高綜合能力。
最后案例的選擇要注重趣味性,最好能做到與時俱進。案例教學的模式注定要通過吸引學生關注,提升學習興趣達到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案例的選擇上要重視其中的趣味性,選擇一些較為生動有趣的案例進行授課,同時要注意搜集當下較為熱門的話題,始終將保持案例的鮮活特性,提高案例的吸引力,令學生們不由自主的加入到課堂的探究中,以教學主體的身份快速、扎實的掌握所學理論知識。
另外,案例的選擇要具有本土特色。案例教學就是通過對理論知識的實質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案例的選擇上要重視對學生身邊事的整理,使所選案例更加實質化,讓學生們能夠感受到所面對的不是遙不可及命題,而是與自己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例,諸如學到維護人格尊嚴權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中的一些“起綽號”、“偷看微信”等現象,引導學生進行案例分析,通過現實中的一些小事情引起學生共鳴,提升教學效果。
案例教學展現方式是多樣化的,例如一些情節簡單的案例,教師可以按照傳統的方式,通過口述方式直接表達,如果涉及到的知識較為復雜、晦澀難懂,那么在教師可以運用媒體設備,對所要闡述的案例進行動畫播放,還可以調動學生參與其中,一些知識片段可以講案例改編成劇本,利用網絡設施進行完善,讓學生們以多種形式進行參與,例如辨論會、模擬法庭、訪談等,都是能夠激發學生主體感的有效手段,也可以在授課過程中,對目標學生進行“突襲式”問答,制造“緊張”的思考氛圍,讓學生精力集中時間延長等等,無論哪一種案例教學方式,教師都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來實施案例教學:
必須要吃透教材和案例,對所教授的內容做好充分準備,明確對應知識點選擇案例的角度、展示方式,保證所選案例精確扣緊對相應知識點,保證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將案例與知識點完美融合,便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教師要學會設置問題,通過一系列連貫的、契合教材知識點的問題,引領學生保持思考的敏感,在提出問題后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以及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逐漸帶領學生學會對問題探究、解決的能力;教師要明確受體的能力,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分層次展示案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通過不同的案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課內到課外,通過學生們的反饋程度及時調整授課腳步,掌控授課步伐,以循序漸進的教學思路,讓學生漸漸學會應對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側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案例,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探究,提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受眾進行分組討論,將能力較強的學生作為組長,平均分配到每一組,使各組的成員總的能力水平差距不至于太大,每個小組自由安排記錄員和發言人,對其他成員的見解盡心整理和記錄,發言全部結束后,由教師進行案例總結,若存在難以解決的焦點問題,全班成員進行二次探究。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應要在兩個方面予以重視。
1、明確自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
案例教學法尊重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的教學思路,整個探究過程源于對教材的深層次解析,通過師生互動形式,最終目的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針對一些較為復雜的概念、理論、知識,學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去理解、接受,此時教師就要在授課過程中展現教育領路人的作用,針對相關教材內容拋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問題,供給學生探討、爭辯,并通過不間斷的、沒有傾向性的提示和協調,不改變學生的思考方向和思維模式,充分發散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如何思考、決策和解決問題。
2、明確鼓勵和肯定對學生學習產生的積極作用
當前,教育學家都提倡鼓勵教學,教師在案例教學法的實踐中,也要重視激勵的作用,因為案例教學法的開放性,學生可以充分獲得發散思維而權力,對于一些沒有定論的案例,教師不應該只專注教材或練習冊提供的某種答案,而是要側重案例教學中,學生是否以合理的思路去探究,只有擺正教育者的態度,才可以放手讓學生們去分析、爭辯,才能對發表意見的學生給予鼓勵和肯定。
案例教學法可以說是當今最為成功的教學法之一,高職院校社會學一直是學生公認比較難的科目,案例教學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學生運用教材知識,探討現實問題的能力,從而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擁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積極適應時代的變遷與考試的要求,使教師有效踐行新課程倡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實踐和創新的理念,提升高職社會學課堂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