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坤鵬
/長春光華學院
隨著世界全球化的不斷推進科技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大學生們的思想教育工作也變得越來越重要,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在這樣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下,網絡信息化滲透進了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變得越來越多。然而,信息的質量也隨著信息量的增大而變得良莠不齊,一些沒有良好的明辨是非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大學生很容易受到外來思想的侵襲而影響自己的價值觀。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的大學生荒廢學業、沒有團隊精神、隨意破壞公物、說話粗言穢語。這些不文明的行為都嚴重抑制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了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高校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高校必須重視并加強養成教育,立足實際,通過對大學生實施養成教育,讓大學生養成文明習慣,成為有道德、有理想、有紀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本文從社會實踐出發,在學者研究的基礎上,試論養成教育的基礎概念和基本內涵,淺析對高校學生開展養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探討加強高校學生養成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養成教育,顧名思義,就是通過一定的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引導學生的思想、規范學生的行為、對學生起到約束作用、從而讓學生養成在任何地方都能自覺遵守秩序和規則的有道德的人,增強學生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修養的一種教育。養成教育不是絕對服從,也不是強制要求,更不是硬性附加,而是學生自身內部的動力,是學生真是需要的一種內在需求。養成教育是通過長期的培養與訓練,讓高校學生能時刻嚴于律己,成為自律又自覺的優秀人才,形成一種行為習慣。高校加強養成教育,進而提高學生自覺遵守規則的內驅力,增強學生的意志力和自制力,讓學生懂得尊重,在沒有教師組織下也能保證活動順利進行。由此可見,養成教育是道德基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德育教育的關鍵環節,是規范學生道德行為的重要手段,是構建和諧文明社會的必然途徑。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會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開拓學生的視野,但也會由于網絡保護與管理不足的問題而對大學生的思想了解產生不良影響。互聯網在拓寬了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的同時,也使信息的質量變得參差不齊。在當今網絡互聯信息化社會,負面新聞被網絡無限放大,大學生在網絡中很難接受到正確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思想,很容易因為受到錯誤觀念的影響而形成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利于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與此同時,由于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一些不良思想也通過新媒體軟件和一些電影視頻走進了學生的視野中。比如,“利己主義”等侵蝕著學生的思想,很多的大學生受到外來文化的嚴重侵襲,認為金錢至上,過度追求物質享受,形成了扭曲的價值觀念。為了轉變當代大學生不正確、不健康的思想,改進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提高大學生的素質水平,對大學生開展養成教育是刻不容緩的。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幫助學生養成健全人格方面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在網絡互聯時代下,網絡環境日漸糟糕,很多學生長期在這樣的網絡環境下,戾氣也變得越來越重。更有甚者過度沉迷于網絡游戲,在學習時三分鐘熱度,導致在就業時束手無策、悔之晚矣,產生了很大的就業壓力。再加上大學生的社會經驗較少,由于大部分是獨生子女,雖然思想上足夠獨立,但心理承受能力卻很低,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很容易因為調節不好心態而萎靡不振,當不能有效解決困境時很容易使他們的心理出現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不尊師重道,不遵守公共秩序等不文明的現象,在思想上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在學校里渾渾噩噩,不思進取。這些擁有不良文明習慣的大學生更是需要養成教育的正確指導。大學生是祖國的棟梁,是未來社會的人才,肩負著報效祖國的重任。因此,在這樣的形勢下和背景下,高校必須重視養成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全面型的人才,進而更適應未來社會。由此可見,加強高校學生養成教育,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養成學生的良好道德習慣,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十分必要的,是有著重要價值與意義的。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律,不成方圓。要想加強高校學生養成教育,使養成教育更行之有效,就要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利用校園規章制度,約束學生的行為,讓學生遵守課堂紀律,尊重社會規則,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
教師的道德行為與學生有著最直接的影響。因此,高校要想提升養成教育的有效性,就要加強高校教師的師德建設。由于學生具有“向師性”,因此,身為高校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重視言傳身教,這不僅要求教師自身擁有較好的德育觀念,還需要教師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規范自身的一舉一動和一言一行。高校教師要在學生心中樹立并保持良好的道德形象,為學生起到良好的榜樣示范作用,給予學生正確、積極的方向。教師自身做得好,學生才能更尊重教師、信服教師,并愿意向教師學習。學生受到榜樣的正向影響,自然會在不知不覺中規范自身的道德觀念、增強自身的道德行為。
除此之外,高校教師還要做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要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相處,不要總是板著臉,擺出一副高高在上,難以接近不近人情的樣子,以高人一等的身份示威。教師要嚴寬相濟,威信與溫柔并存,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體貼與溫暖、關心與照顧、尊重與理解。通過加強高校教師的師德建設,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發展學生的心理變化,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環境對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新時代的大學生們個人意識和主觀色彩很強烈,由于知識面廣、思想獨立,所以也愛表現自己,想實現自身的價值。但是與此同時他們的心里也很脆弱,遇到問題容易想不通、走極端。所以高校要給學生們創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可以利用早晚自習的時間給學生們播放一些傳播正能量的電影。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在快樂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在視頻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行為品質修養。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燦爛的、未曾中斷過的。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新時代社會主義制度要求我們做到文化自信,而我們的文化自信和底氣就來源于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可以學習并領會古人在為人處世方面的禮節,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
通過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學習孔子的仁者愛人;學習陶淵明的清廉正直和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學習蘇軾的高風亮節和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通過優秀傳統文化,能讓大學生樹立“厚德載物”的道德標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崇高理想,“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學習目標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優秀品格。因此,高校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學生養成良好文明習慣。
高校還可以舉辦養成教育的知識講座,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接觸更多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高校可以邀請社會知名人士來學校開展知識講座,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教育,讓學生受到文明的熏陶。
高校教師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教學過程中,要向學生滲透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等。與此同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正向的思想灌輸的同時,也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一定要避免“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這種傳統的生活方式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師要意識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扮演著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要做到與時俱進,改進教學方法,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新鮮事物作為課程的導入。在授課過程中,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要多提出一些高質量的、高價值的、能夠引起學生深入思考和情感共鳴的問題,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
總而言之,在當今社會,為了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襲,為了樹立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為了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規范大學生的道德行為,就要加強養成教育。高校要發揮創新思維,采取上述措施,通過養成教育,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幫助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全面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