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芳/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由于經濟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滲透,大學生們出現了一系列道德缺失問題,比如個人主義泛濫。為了擺脫這種困境,提高大學生個體道德意識,強化其道德實踐活動,需要重視大學生道德培養,進一步促進個體發展。詳細分析道德需要與個體發展的關系,可以將大學生個體道德意識轉化為個體道德行為,指導其道德實踐活動。
人的道德行為以需要為基礎,融入社會和成就自我是個體的兩個重要需求,因而個體選擇服從和遵守一定的道德標準和規范。大學生為了融入校園和社會,促進個體發展必然會產生道德需要。
首先,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決定了大學生道德需要的必要性。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就決定了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必然會對其產生影響。道德原則和規范通過對大學生的導向作用,強化其對社會道德的認同感,從而對其行為起規范作用,體現為大學生自覺遵守和服從社會道德規范。其次,大學生作為社會存在物的規定性決定了道德需要的必要性。大學生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維護社會秩序,從而提高了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認同感。也就是說,社會運行的規范性和有序性,取決于所有人是否遵守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因為,如果一個社會沒有道德原則和規范,任何人都隨心所欲,那么這個社會也不可能運行下去。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更好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大學生需要遵守并服從于社會主義道德,這種道德要求大學生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進行道德實踐活動。因此大學生需要以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為原則和規范,強化自身對社會主義道德的認同感,根據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將之內化為個體道德需要,最后個體道德行為體現出這種道德要求。
首先,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現實需要內化為其道德需要,外化為道德行為,從而保證正常生活。雖然大學生是獨立的人,但是需要依靠社會才能存在,這是由人的社會性決定的。其次,道德需要使大學生實現個體全面發展和自我完善成為可能。大學生遵守道德原則與規范,是因為它可以為其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使大學生從中獲得精神力量,增強其個體道德建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從而不斷完善自我道德人格,使個體自我實現和全面發展成為可能。最后,大學生個體道德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道德的需要,不同個體的道德需求可以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產生了這種道德需要,當道德需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轉化為個體道德實踐活動后會影響更多人,使之成為許多人的道德需要。循環往復,不同個體的道德需要、道德意識、道德行為就會影響不同的人,從而提高每個個體的道德素質和全社會的道德水平。大學生為了成就自我,產生了道德需要,這為其道德培養奠定了基礎。大學生作為知識分子,是全社會中綜合素質較高的群體,其道德品質如何,往小了說,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氛圍和關系,往大了說直接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和進步。因此,大學生的道德培養極為重要,而個體道德需要的產生是大學生提高道德素質的基礎。
隨著個體年齡和智力的成長,服從和遵守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的特點在個體道德行為愈發突出。整個過程依次為他律、自律和自由三個階段,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在每個階段中,道德需要對大學生個體發展的作用各不相同。
個體道德需要運行的第一個階段是他律階段。在這個階段,大學生個體服從和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并以此為標準進行道德實踐活動,個體會受到自身的影響和外力的影響,兩者相較而言,個體自身的影響比外力的影響小。在此階段,大學生受到外力影響,被動的服從且尊重已有的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缺少主動性,同時缺乏獨立思考和進行道德選擇判斷的能力,所以無法強化其對道德規范的認同感。因為大學生個體無法切實的感受和獲得道德力量,只是被動的接受和服從道德規范的要求,體現出強制性,因此個體道德需要沒有那么強烈。
個體道德需要運行的第二個階段是自律階段。在這個階段,大學生個體發揮自主性,自覺遵守和服從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并進行自我控制和約束。個體的內在主動性要求個體遵守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體現的是個體的內在主動性而不是強制性。將道德規范內化為個體道德道德認識,然后外化為個體道德行為是道德自律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個體日常行為中的道德責任感。實現道德自律需要個體將道德原則和規范體現在個體日常道德行為中。在此階段,大學生個體的內在主動性增強,個體道德需要增強,能夠在日常行為中自覺地踐行道德原則和規范,并保持其長期穩定的狀態。
個體道德需要運行的第三階段是自由階段。這個階段是道德主體意識發展的最高境界。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個體不但全面認識和把握了道德原則和規范的必然性,而且基本不需要借助意志力,可以自覺地、主動地接受道德原則和規范的約束,這個時候個體才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個體道德需要的自由階段是個體結合自身的理想需要與客觀社會發展的普遍要求,在日常生活中體現知行合一的特點。在這個階段,大學生個體主動性增強,道德原則與規范對個體不再顯示出強制性,而是符合個體的心理需要,內化為個體的道德意識,外化為個體的道德行為,在此過程中個體道德需要持續增強。
通過道德需要大學生個體可以提升其綜合道德素質,首先,提升了道德意識,解決了他們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其次,強化了道德責任感,解決了他們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問題;最后,提高了道德選擇能力,幫助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正確價值選擇。因此,個體道德需要對個體發展有積極作用。
大學生個體的道德需要的產生,使其根據自身道德需要觀察他人的行為模式,并進行模仿。隨著個體年齡和智力的成長,學習范圍不再局限于身邊的人,也可能是一本書中的一句話,只要能夠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都可以成為學習得對象和內容。在個體道德需要的作用下,在個體在內心道德法則與道德行為的循環中,大學生更加清楚的知道“我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并為之努力。在此過程中,大學生根據個體道德需要不斷學習,將道德原則和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出符合自我期望的道德實踐活動,最后真正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在生活中,大學生明確了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在遵守道德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個體道德需要,不斷提升自身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強化自身道德意志,最后轉化為個體道德行為。最后,通過道德行為體現出自己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期望。
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個體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情境的不同,經常會扮演著多種角色,其角色行為也會被各方面因素影響。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需要個體準確把握各個角色特定的地位和所處的情境,大學生定位是學生,活動范圍大多是校園,所以大學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遵守校紀校規。其次清楚他人和社會對個體的期望和要求,大學生是知識分子,社會對其期望很高,不僅需要學業優異,還要有良好的道德素養。道德離開角色是不可能的,因為各個角色都有與之相對應的道德要求,這些角色表現出來的道德行為,就是社會道德需要的體現,也是個體道德需要外化的結果。換句話說,道德需要將現有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內外為大學生個體內在道德原則,然后外化為其道德行為,在這個過程中,解決了他們如何扮演好大學生這個角色的問題,使其在扮演好這個角色的同時促進個體發展。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做出選擇,由于個體的社會地位、立場、認識事物角度和需要有差異,做出的選擇也不盡相同。因此,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對于大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對大學生有強制性。大學生個體在進行道德選擇時,會根據個體發展需要,將這些道德要求內化為個體道德需要,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外化外個體道德行為,以此反復,促進個體向好發展。大學生根據自己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責任感,在面對選擇時,應該以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進行道德實踐活動,不能為了個人利益放棄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在這種道德需要下,大學生不斷強化內心道德信念,鍛煉道德意志,引導個體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促進個體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