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胤 陳佳敏
中國人一直很講究氣,氣運、氣數、氣色。而中國古典舞也格外講究氣韻。氣作為中國傳統事物流傳至今一直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在此嘗試從不同角度來研究氣的可呈現部分。
究竟什么是氣呢?
首先氣的概念是由中國的哲學理論體系發源之道家所提出來的。我們如果把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都看作是一種思辨來進行一定程度的推導,用道家中的道,即天地萬物運行的法則嘗試著去對應與西方哲學就是世間的規律運行的規律。由于看不見、摸不著,道對應到當時的人能夠勉強比喻的東西就成為了氣。或許是因為一個人沒有生命了,最外在的表現就是沒有了呼吸,而一個事物要完結的時候會用氣數已盡來形容。在這里把氣解釋成運行規律,把數表示運行周期,我們就能很好理解。就是指事物的規律性運行周期已到盡頭。
那么,體內氣的流動不通暢會怎么樣?我曾經問過一個從事和中醫有關又喜好健身的朋友問題:我最近胃口不好怎么辦?他回答,要多做有氧運動,提高新陳代謝可以加強血液里線粒體的供養能力。伴隨代謝和供養的提高,食欲也就上去了。通過提高消耗來增加身體對于攝入需求的增加,這種倒推的逆向思維是道家思想的特色之一。
如果道是指天地萬物運行的法則,而氣是指人體運行的法則,氣在身體里流入四肢百骸既不指血液,又不指氣體,可又關乎人的身體機能。由此我們可以推測氣是人吸收養分轉化為身體能量,再通過身體使用出去的整個關聯性循環。它不是一種單一規律,而是多種規律共同運行形成的類似生態鏈系統。
一般我們講以氣運身,都會提到或聯想到呼吸。中國古典舞的動作呼吸也講究與動作之間的協調性。比如古典舞特別講究動作的起范兒,其實起范兒就是做動作前的吸氣準備。給身體供足氧氣,起范兒之后一般都是發力動作,自然且合理。我們以最簡單的叉腰手起山傍手為例。起范兒是提腕吸氣,壓腕吐氣,拎手又吸氣,最后亮相吐氣。就這一個簡單的起式動作就要經過兩個來回的氣息運作。通過呼吸來糾正動作的發力,就如同中醫補肝可以明目一樣,通過一種關聯性規律來增強整個動作,而增強呼吸又可以通過身韻中的提沉來強化訓練,這樣就形成了關聯性的循環強化,也順應了人體的自然規律。而我們訓練完也需要補氣,需要攝入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各種礦物質來補足所消耗的氣。
所以如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最講究與自然的融合,這個自然即是天地萬物的自然,而融合就是順應自然的規律。比如中醫看病,根據《黃帝內經》,由于五臟所主不同,如肝臟,在官竅主目,所以眼睛不好一般情況中醫都會給你吃增強肝臟功能的藥草來增強眼睛的功能。中醫有言“三分治,七分養”,指的是通過自身調節來自愈,也就是通過加強其中一種規律來增強整個關聯性的循環。
由現代醫學理論的發展我們可以知道,呼吸是通過收縮呼吸肌來改變肺部的內外氣壓來進行的,再由肺部然后經心臟循環到血液里。這樣一系列循環運作體系稱之為氣的內在運行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把氧氣看作是一種分子結構進入人體進行作用,結合之前提到氣不是一種單一規律。那么吃進去的食物也可以看作糖原和氨基酸分子結構在人體中進行作用。如此一來,自然就產生了吃某種食物可以補氣,發某種勁力需要運氣的說法就比較好理解了。
因此,氣的內在呈現可以類比地看作人體系統運行過程。人體的所有系統運行過程的總和是氣的內在呈現。
氣在人體的外在呈現我們通過客觀物理上的身體運動規律來嘗試做對照。
在中國古典舞的學習過程中,對于沉氣和提氣的字面理解曾經抱有疑惑,提、沉二字的動勢與氣息的上下進出成反比。沉氣為何會有氣體離開身體?從武術的視角來理解,這叫做逆腹式呼吸,是在吐氣的時候將內臟下沉以鼓出腹部同時擠壓出空氣,從而達到重心下移的目的。所以沉氣是通過加強重心的下移,將人的運動能力全部向下加強,但人卻沒有變低。可以這樣說,蹲的中心不一定低,但沉氣的重心肯定低,因此沉氣沉的不是空氣而是重心。
而從中國古典舞的角度說沉氣,是通過順腹式呼吸的方法下更進一步地收縮腹部肌肉降低腹腔內的氣壓,造成軀干生理弧度的變化,從而達到沉的效果,這是由于舞蹈和武術的應用需求不同所導致的。可是我們都叫做沉氣,那么達到重心向下轉移很可能是沉氣的一種呈現。
在起跳時常常會用提氣來要求,而提氣也不是將空氣儲存到胸腔的高度,如果站在稱上更不會因為吸入的空氣導致體重減輕。提氣是通過收縮腹部將內臟上提,腰腹中端收縮并收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腰部的支撐性和剛性,從而獲得將起跳的反推力更好地傳導至上半身。同時收腹的動作還有力于拎手,拎手的速度與幅度的增加就會提高上半身的作用力,那么通過肌纖維張力的收縮改變身體部位的強度,從而增強力的傳導,很可能是提氣的一種呈現。
由此推測,提氣也好,沉氣也罷,氣的外在呈現,都不是空氣的氣,而是包含著重心的轉換或力的改變。而重心和力在我們現有理解,是一個物理學定義概念。由此我們可以推測,氣的外在呈現可以通過人體在運動過程中改變重心或改變身體局部強度這種物理觀測方法得以呈現部分。
古典舞中精氣神最具代表性的訓練就是亮相。這是一種通過不斷重復的訓練表情神經與精神狀態的積極性的外放練習來達到氣的神經系統與精神層面的訓練。只有面部表情的變化不是亮相,而單有精神狀態的醞釀也缺乏釋放。除了面部的神情,動作也是同理。神經也操控著我們的肢體運動,精神也影響著我們的運動狀態。比如古典舞的男子傳統身韻組合《馴龍》就需要在運動神經操控肌肉做出有爆發力和絕對力量狀態的同時,配合內心的堅毅和果決,才能很好地詮釋《馴龍》這個組合的名字。
中國文化中形容人的活力常用“精氣神”來指代。一個人的精氣神也在人體氣的運行系統之內。醫學已經表明,精神疾病,如抑郁癥會降低人體免疫功能,增加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從古至今也常有心病引起的身體疾病,即便是心理緊張也容易造成輕則平凡如廁,重則胃部痙攣。
這種能動性,用現代醫學理解就是人的神經和精神。當然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科目,不過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首先我們來看神經。神經細胞和血細胞不同,血細胞是不斷更新替換的。而神經細胞幾乎是和人的生命一樣長短。不僅如此,人體內最優質的能量物質葡萄糖一定是優先特供給神經細胞。與此同時,其他細胞甚至需要通過分解自身的蛋白質來茍活。我們的中樞神經和身體其他部分幾乎是隔絕的。血液和中樞神經不能直接接觸,當中隔著一層血腦屏障。所以這里我也將其沒有放在氣的內循環。而神經的傳遞主要是靠電信號,因此也可以將其理解為在身體里流動。而中醫的針灸和現代理療的電療也是電信號的刺激。有很多醫學研究表明,通過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儀觀察針灸或電療會引起體表微循環的增加。由此可見神經會影響血循環,同時神經系統還支配著肌肉活動,調整著內臟活動,以適應肌肉的需求。
再來看精神,從現代醫學看,精神是一種情感、思維、記憶和意識的心理活動。是人腦在反應客觀事物時進行的復雜功能活動,也是大腦各部分的整合活動。精神也隨著接觸的事物不同而產生心理活動的流動。若精神狀態處于不流動的狀態,時常會用行尸走肉來形容。由此可見精神雖然抽象,卻也在主觀意義上定義著一個人是否活著。我們要主客觀相統一,更要理性地看待精神病是一種病理。精神也可以通過外界刺激來增強精神,中國自古就有諸多磨練精神意志的典故,如臥薪嘗膽等,都是對精神力的一種磨練。
因此神經和精神只有主客觀相互統一才能做到自然協調,才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在加強人對外部或內部受到刺激或影響時,能夠做出更積極、更好的選擇或反應及表演。
中國古典舞提煉了中國戲曲和武術,具有中國特色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的舞蹈。
古人用氣來表述中華五千多年來的經驗理論,是中華文明智慧的結晶。大約兩千四五百年前,墨子就和他的學生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實驗。在《墨經》中就提到“景到,在午有端,與景長,說在端”,遠早于牛頓兩千多年,而這兩千多年也一直停留在經驗理論上。經驗理論和科學理論是辯證轉化、相互促進的。中國經濟建設在騰飛,我們文化藝術也要發展。經驗與科學不應該固化和封閉,而應該辯證統一、相互促進、相互轉化,需要我們更理性地去認識。
在中國古典舞的傳承和發展中總少不了氣這個字的出現。氣是多種規律共同運行的關聯性循環。規律在特定條件下可以進行呈現,通過這種呈現將經驗科學化是中國古典舞更進一步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