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月如
短視頻又叫短片視頻,是指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可以在移動終端上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觀看的、時長在幾十秒到幾分鐘的視頻。諸如抖音、快手、微視等短視頻APP目前均運行良好,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已經高達8.73億,較2020年3月增長1億,占網民總人數的88.3%。2011年快手推出“GIF快手”,2013年快手由工具應用轉為短視頻社區;2013年9月騰訊推出微視;2016年抖音上線,頭條視頻升級為西瓜視頻;2020年1月微信視頻號內測。十年間短視頻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式發展。以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的抖音為例,截至2020年8月,抖音日活躍用戶突破6億人次,而截至2020年12月,抖音日均視頻搜索次數突破4億人次。
短視頻的制作門檻低且娛樂性強,這些APP均具有易操作的視頻編輯功能,視頻制作者只需要拍攝一個簡單的視頻就可以通過編輯功能把視頻變得精美而有趣。因此短視頻具有以下特點:(1)短視頻平臺的受眾涵蓋面廣。以抖音為例,其日活躍用戶達到6億人次。(2)短視頻平臺傳播者眾多。得益于視頻制作的門檻低、智能手機普及率高且國家的通信技術強大,人人都可以是短視頻平臺的傳播者。(3)短視頻的內容豐富,而且大多是娛樂性的。以抖音APP為例,搜索廣西民歌會發現無數的視頻資源,有些播放量甚至達到幾百萬次。
短視頻平臺的發展使信息傳播速度加快,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并增加了用戶的知識儲備量,同時這些短視頻APP也對廣西民歌的發展及推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面筆者就廣西少數民族民歌的發展現狀與傳播途徑進行分析。
由于語言和地域等的限制,導致廣西少數民族民歌傳唱范圍不廣、受眾較少、影響面窄。大多數少數民族民歌只是口頭傳唱,缺乏曲譜留存,民歌演唱者和傳承人隨著歲月更迭也在逐漸減少,導致大量優秀民歌消逝在了歷史的長河中。雖然政府和各類民間組織做了大量的工作來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民歌文化,但由于傳唱人大多只會演唱而不會記錄,所以很難將優秀的民歌通過文字和樂譜的形式留存下來。
在網絡多元文化迅猛發展的沖擊下,傳統少數民族民歌的演唱者和關注者越來越少,流行音樂的編曲、節奏感和配器等更受到年輕一代的青睞。在傳統少數民族民歌逐漸遇冷的現狀下,一部分作曲家也在改編方面進行了新的嘗試,他們將流行音樂元素有選擇性地加入少數民族民歌的編曲中,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就有眾多的版本可供聽眾選擇,作曲家們用自己的專業技術使民歌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廣西少數民族民歌最初都是用口耳相傳、“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一代代進行傳承和傳播的。壯族的“三月三”、苗族的“坐妹”、京族的“哈節”等傳統少數民族節日,都是民歌演唱和傳播的重要途徑。廣西的少數民族大多沒有屬于自己的文字,中國第一大少數民族—壯族也是在1957年才擁有了統一的文字,以至于有很多優秀的民歌沒有得到及時的記錄。后來,隨著電視機和收音機的普及,民歌得以更直觀地面對大眾。例如,1960年上映的電影《劉三姐》,其中就包含著《世上哪有樹纏藤》《只有山歌敬親人》等經典的廣西壯族民歌唱段。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廣西的文化和民歌有了更直觀的傳播方式,全國乃至全世界都能通過各種平臺搜索到廣西少數民族民歌,其中就包括目前最時尚、最常用的短視頻方式。
傳統模式下,廣西少數民族民歌大多通過口口相傳以及文字、電視、電臺等途徑進行傳播,這也是多年來廣西民歌大多只在本區內傳播,很難向區外擴大其影響的原因。但今天短視頻的興起顯然使廣西民歌的發展有了新的契機,智能手機的普及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以抖音和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更是成為人們學習和傳播信息的重要途徑和方式。短視頻擁有自己的大數據算法,如果用戶在搜索框輸入了“廣西少數民族民歌”并相對完整地觀看了一個視頻,平臺根據算法會認為“廣西少數民族民歌”是該用戶的興趣點所在,就會給該用戶推送與之相關的各類內容,讓他們不斷欣賞這些內容以增強用戶黏性。這種傳播方式突破了區域限制,將廣西的聲音傳遍世界各地。當然,由于用戶眾多且背景復雜,也導致了短視頻質量良莠不齊,需要大家擦亮鑒別的眼睛。
傳統的民歌表演者大多在村莊進行表演,但今天借助于短視頻APP,很多表演者拍起了民歌短視頻并從中獲得收益。廣西的少數民族民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融合了各族人民的智慧與汗水,多姿多彩的民歌對多數觀看短視頻的受眾來說是非常新奇的。新穎的短視頻會增加觀眾的點擊量及評論,進而獲得短視頻平臺一定的獎勵,這大大地增加了表演者的創作動力。民歌表演者的視頻也有機會被專業的音樂人看到進而收獲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促進表演者提升自己的短視頻質量。筆者在抖音搜索民歌表演的視頻發現,點擊率較高的表演者大多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歌手,他們上傳的視頻通常旋律優美、表演性強,這對于民歌表演者制作短視頻起到了一定的導向作用。
以往喜歡聽廣西民歌的觀眾大多數都是通過傳統的傳播渠道來獲得資源,現在得益于各類短視頻APP的飛速發展,人們通過抖音、快手等APP在移動客戶端就能觀看到自己喜歡的歌手或演員的表演,大大地增加了受眾觀看的便利性。觀眾在短視頻APP中“關注”廣西少數民族民歌的表演者,就可以與表演者進行直接的互動。當然,受眾也可以發表對當前曲目的看法或感受,直接在APP進行民歌的學習等。短視頻APP成為受眾獲取廣西少數民族民歌資源的一個重要渠道。
“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又稱“歌圩節”,于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舉行。2014年“壯族三月三”被成功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此廣西將每年的三月初三定為重要節日,全區人民享有兩天的假期。“三月三”期間廣西各地都會舉行盛大的民俗活動,如拋繡球、對山歌、吃五色糯米飯等,用歌聲和舞蹈來歡慶這一盛大的壯族節日。廣西文化和旅游廳的數據表明,2021年4月14日至4月17日,廣西“三月三”節日期間共接待游客1577萬人次,廣西游客接待量比2019年同期增長3.1%,實現旅游消費比2013年同期增長4.6%。這些喜人的成績和廣西的發展緊密相連,同時也離不開短視頻APP對廣西秀麗山水和動人民歌的推廣。廣西文化和旅游廳等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也在這些短視頻APP上注冊了官方賬號,制作精美的宣傳內容,對廣西少數民族民歌文化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廣西少數民族民歌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長期以來難以得到有效的大范圍傳播,甚至有些少數民族的曲目在“非遺”政策的保護下才得以存活。如今得益于國家的強盛和民族的復興,互聯網的發展一日千里,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日均活躍用戶都以億為計。這些APP的發展也帶動了廣西少數民族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對廣西的文化產業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這些極具特色的廣西少數民族民歌文化也充實了短視頻平臺。廣西少數民族民歌和短視頻APP二者相互促進、互利共贏,優秀的民族文化在新的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