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城建學院
20世紀80年代后,國際高等教育界開始重視實踐教育、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而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思路拓寬,自2014年起鼓勵部分高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整體轉型。應用型本科高校就是指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的高等教育,重點是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培育具有明顯行業背景、綜合技術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為主要目標的高等教育機構。
產教融合模式在國內外職業院校中的探索與成果已經頗具規模,主要有包括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三明治”、美國的“合作教育”等國外的產教融合模式。國內最早提出產教融合概念的是江蘇省無錫市技工學院,主要應用于該校在學生的實習過程中的控制與指導。
但高職類院校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因其與應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養定位、培養目標、培養層次、培養側重點的差異,并不能完全適用于應用型本科高校。
應用型本科高校要培養出既能手動與腦力并重的復合型人才,強調從事智力與獨創性的工作;高職類院校要培養專業崗位技術人才,強調從事重復性與獨立性的工作。
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中要求學生除了具備相應企業所需的各種先進技能外,也要具備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所有知識,培養的是學生的職業能力;高職類院校人才培養是一種“微觀培養”,培養的學生只能適應合作單位的某一個特定崗位,人才培養崗位局限性較大。
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是高層次人才,基礎知識堅實、專業視野寬、工作適應面廣;高職類院校培養的學生只能適應某一特定行業的某一具體崗位。
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在重基礎、重理論的前提下,強調創新能力的培養,重點培養人才在新科技領域的專業技能;高職類院校強調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重點培養人才在特定專業或崗位的技能。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是要培養有從業能力,但不受崗位限制,在完整的知識體系背景下的擁有創新理念與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所以要形成匹配應用型本科高校背景及培養目標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避免破壞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培養目標,符合培養過程,違約及學生進取心不足的情況出現,采用“協議班”培養模式,由高校和具有招聘意向的企業合作(不簽訂就業協議),遴選一部分有意向的學生,在不改變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下,利用原教學計劃外的時間制定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對強化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最終達到企業選聘合格崗位人才,學校培養優秀行業人才,畢業生符合行業及企業需求的目標。
“協議班”采用“1+2+1”培養過程,大一學生進校后,學校負責人就培養模式等問題向特定專業學生進行宣傳介紹,使學生們有大致的理解并能夠提前準備。
從大二上學期開始,邀請意向企業進校宣講,通過 “初選+面試”的方法遴選15-20名學生,以學校為主體與企業簽訂定向培訓與實訓的協議,在暑假前利用在校課外時間邀請企業人員到校進行企業文化、需求的業務能力及素質要求的培訓,自當學期暑期開始進入意向企業進行頂崗實訓。
大二下學期返校后,學校負責人與學生本人、企業負責人就各方面表現進行交流、評價,針對實習期間的問題調整本學期的培養方案及目標,有針對性的進行薄弱能力的強化。大三與大二的培養過程及時間節點基本相似。
自大三結束開始,配合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在大四上學期的實習目標要求,進入意向企業進行為期半年的脫產實習,大四最后一個學期返回學校準備畢業設計,如果企業與學生雙方有簽約意向,可在這一時期簽訂正式的三方協議。
通過“1+2+1”培養模式,實現行業與企業的雙向需求,在不改變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下,通過企業與學生的雙反饋機制,采用動態的、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促使學校、企業、行業與學生緊密聯系,培養過程不局限于合作企業的崗位需求,而是培養不受崗位限制,具有行業的代表性的應用型人才。
1、實施方式
較為靈活,可利用學生在校課外時間及寒暑假進行所需知識與能力的學習、分段實習、集中實習。實施地點包括學校和企業,可以較好地利用雙方資源。促進學生在不同的階段和時間掌握不同的知識能力,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主動地學習所需知識和能力,學習效果更加明顯。
2、培養主體
學校校與企業共同培養,而不是以企業為主,避免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技能過于單一,缺乏創新能力,違背本科人才培養目標。
3、培養方案
以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為基礎,通過企業與學生的雙反饋機制,不斷優化培養方案,既體現行業人才需求,也符合本科人才培養要求與原則。
4、實習與就業
就業面向行業,而非特定企業,培養學生有從業能力,但不受崗位限制。就業機會增加,且學生在校期間實習有保障。也增加了學生在畢業時就業的競爭力。
1、強化教學質量
“協議班”在培養過程中充分結合生產實際,能最大化地使用用校、企業兩種資源,使學生在培養過程中接觸真實的職業環境,了解行業、企業的需求及動態。并且通過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加深雙方的合作與交流,高校教師通過交流、參與也能對行業、企業的需求以及生產一線的知識和技能有進一步了解,促進教學質量提高。通過合作也為雙方搭建了合作平臺,創造了科研交流的機會,進而推動高校教師隊伍的優化與充能。
2、優化高校人才培養方案
“協議班”培養方案由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培養過程由雙方共同完成,培養方案比較貼近行業對人才的真實需求,是高校深入了解行業現狀及企業需求的途徑之一,高校在“協議班”實施過程中動態且完整獲取所需信息與數據,能夠反哺教學及時調整和優化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滿足行業、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3、強化學生就業能力
學生在培養的過程中,對企業一線的生產環境接觸較多,這就能夠使學生更直觀的認識到自身所處的崗位,也能提前培養學生的崗位意識、職業意識。通過學校與企業簽訂的實習協議,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實習及就業機會。學生在參與實習的過程中,不僅能提升自身實踐與業務能力,更多了解行業、企業及崗位環境的實際情況,也能提前接觸社會,學會溝通、交流,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4、滿足企業人才需求
企業積極參與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實踐過程中,在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日常管理及學習當中,企業應不斷普及管理體系、競爭意識和職業能力要求,這不僅有利于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入,也有利于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工作的實施。同時,企業應該在內部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企業文化氛圍和職業環境,使學校在企業的影響下能夠培養出更加貼近良好企業發展和符合社會、行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當前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發展必須與產業升級和國民經濟轉型相結合,能夠對區域經濟中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持,培養社會、行業和企業緊缺的綜合能力強、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都已經與行業、企業建立了長效的合作與聯系,不斷推進產教融合、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等工作,來滿足企業、行業對這類人才的大量需求。
應用型本科院校和企業是產教融合的最直接參與者,重視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將有助于促進產教融合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中的深入發展。這不僅需要企業與應用型本科高校在自身發展領域做出一定的改進,還需要校、企雙方共同推進。通過校企合作不斷深入,高校持續強化自身建設,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原則,提高教師隊伍科研水平,增強科研成果轉化力度,在企業與行業對人才需求的基礎之上,采用理論實踐相結合教學方法,不斷調整、優化專業設置與課程設置,助力企業的快速發展,不斷增加對企業的吸引力。企業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積極參與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并且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與高校合作共同培養人才也有利于增強企業的綜合實力和社會聲譽,利用校企合作建立品牌效應,為地方經濟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服務。
“協議班”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一種科學、合理的模式,通過“1+2+1”的培養過程及學生、企業的雙反饋機制,能夠充分利用校、企雙方立體的教學資源和學習環境,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及就業競爭力的為目標,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縮短工作與學校的距離及時間,使學生能更好地滿足行業、企業的動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