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
傳統觀念認為男女之間的生理差異是其產生性別差異的主要原因,而這種差異又形成了性別分工。中國文化中“男女有別”的傳統觀念正是建立在性別差異的基礎之上。從原始儒家的思想來看,‘別’不僅是一種社會分工,還體現了‘男尊女卑’的道德判斷。這種“男女有別”在儒家經典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地位有別,即男尊女卑;第二,分工有別,即“男主外,女主內”;第三,禮儀有別,即男主女從。
西漢時期,董仲舒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許多內容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名義上以儒家的“仁”來治國,實際上依然是“霸王道雜之”,是一種外儒內法的管理機制。在這種機制下,三綱五常中的“三綱”是這種外儒內法極有力的表現形式——“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其中,“夫為妻綱”說明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上升到了國家層面,其各自的地位以法令的形式被固定下來。男性是女性為人處世的根本標準,女性成為男性的附屬品,成為父權制管理的工具。女性“被封閉”,使得男性在這種三綱的束縛中也背負了沉重的擔子,需要負起更多的責任。“夫為妻綱”雖有男尊女卑消極的一面,但也強調了男人的社會責任。丈夫和父親不能任意買賣妻子女兒,有贍養妻子和女兒的義務。因此男性也逐漸走進了封閉自己的怪圈,由此形成了長達數千年的男女“封閉化”現象。
在中國近現代女性解放和男女平等的社會呼聲和制度努力下,過去關于男女性別的一些極端對立思想得到明顯改善,但是對“男主外、女主內”現象產生的影響依然比較有限。當代男性與女性作為社會的基本成員,以結合構成家庭的形式組成了社會的基本單位。當代大多數家庭是“421”模式,核心成員夫妻雙方各自需要贍養兩位老人,此外還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孩子需要撫養。按照過去僅僅依靠家庭中的主要男性成員去維持這個大家庭顯然有些吃力。這種生活壓力使得女性逐漸走出家庭,開始工作。
相應地,這使得女性面臨著一種新的角色困境——即如何處理家庭角色與社會角色的雙重身份。女性雖然打破了女主內的封閉現象,得以參加生產、工作,但是這種情況并非女性自發選擇,是她們為了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做出的必然選擇。在一些經濟壓力較輕的家庭中,也有部分女性主動打破封閉,走出家庭,與其他的家庭成員進行角色轉換或者角色分擔。這兩部分女性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是否由她們主動做出選擇。
女性在家庭中的封閉已經被打破,雖然是被動無奈之舉,但卻也是進步的表現。而這種封閉的結束卻也是另一種封閉現象的起點:女性需要平衡其在家庭和社會工作中的關系。
相較女性來看,男性家庭的封閉現象基本上延續了古代的情形。主要表現在男性要成家立室,不僅需要成家還需要養家,提供家庭所需的一切生產生活資料。這種現象歸咎起來源自古代“夫為妻綱”的倫理思想,從而形成了男性需要承擔家庭大部分的經濟來源的封閉現象。現代女性加入到“養家”的隊伍中,與男性共同承擔這一責任也屬于男性封閉現象的“破”。而在這種新的模式下,男女共同尋找一種維持家庭穩定的平衡可稱作是這一過程新的發展。
從男性、女性所從事職業的封閉現象來看,一些職業群體性別固定化的現象被打破。古代一些特定職業的種類如歌姬、舞姬、伶人等,其性別不再僅僅局限于女性。除了性別的嚴格約束,這類職業的群體較過去也發生了明顯的擴大。此外,由于男女之間的生理差異,女性被認作只可以從事一些次要的藝術,“如烹飪、編制、刺繡和縫紉”。女性只能從事一些簡單初級的物質資料再生產活動,更遑論其他依靠腦力等的高級活動。這一點從古代當朝為官者皆屬男性,女性寥寥的情形中可見一斑。當然這也是古代綱常思想約束下的產物。近代外來思想的沖擊,也帶來了男女平等的先聲。興女學和廢纏足的進行便是最好的例證。近代的女性可以與男性進行相同的生產工作,到后來女性有權參與選舉,到現在各行各業都有杰出女性的身影。這當屬女性打破“男主女從”這一標簽的進步選擇。
對于性別封閉化在社會中的表現,不得不提的是女性因其孕育生命進行人類再生產時所遭遇到的封閉化。有研究表明,城市女性在工作上花的時間已經與男性相當,但是個人每周自有時間比男性少10個小時。究其原因,女性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家庭,其留給自己的時間顯然會比男性更少。這屬于“女主內”在新時代下的延續,不同的是女性多了“在外”的一部分內容。目前因為“‘生孩子’使女性掙扎于家庭與職場兩難境地甚至遭受就業歧視的‘原罪’”的現象仍屢見不鮮。
現代社會除了有男女所從事職業的封閉化現象外,還存在著對于男女作為社會個體的封閉。雖然社會文明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對于男女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一談到禮儀,個子高挑,樣貌出眾的女性形象便會浮現在腦海中。這與古代部分女性職業領域的封閉化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女性作為獨立的個體,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但是顯然長期“被封閉”的女性已經忘記使用自己的這項權利。當女性認為自己應該做某件事,提不出異議的時候,證明她們尚處在封閉的圈子里而不自知。
對于男性的刻板印象則是古代傳統觀念“男以強為貴”的延續,這也是男性在新時代下封閉現象的直接原因。或許是解放女性運動的成效過大,女性的許多標簽被撕下。當女性不再以弱為美,而是身穿男性的服裝或者剪去被視為其顯著特征——長發的時候,這屬于社會可接納的范圍。反之,男性如果穿一些有違于男性群體普遍所穿戴的服飾或者留長發,則極有可能會引來異樣的目光。“娘炮”一詞便是對男性違背這種刻板印象形成的產物。那么究竟是衣服和發型這些附屬物被封閉化了,還是人們自己在走向封閉化的過程呢?顯然,飾物從屬于人類,是為人類服務的,封閉的不是物品,而是物品的主人本身。
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現代社會在以一種革命性方式批判傳統社會中的“男女有別”、努力建構男女平等,但是又走向抹殺性別差異的另一極端。男性、女性應該如此做,正是他們在社會中所面臨封閉的最好解釋。
首先,性別封閉化與中國的傳統倫理思想有著很大的關系。以三綱為核心的綱常禮教乃是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石,也代表著一種以尊卑等級為基礎的倫理專制主義。這一現象在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傳入后開始發生改變。近代的先哲們為了反抗封建專制制度,對這種封建綱常禮教進行了批判:認為這是統治者為了維護其封建專制統治制造的精神枷鎖。還將批判以“父為子綱”和“夫為妻綱”為核心內涵的傳統家庭倫理與反抗封建專制制度結合起來。這種男女性別的破與立雖然是接受近代外來思想后的產物,卻也有助于改變古代以來男女的封閉化。至于其后所形成的新的封閉,也是性別破立過程繁復現象的一種體現。
男性與女性在當代社會中均面臨作為家庭成員或是社會個體的封閉化問題,而這一封閉化又在不斷的“破”中沖出封閉,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新“立”中又走入了另一封閉。男性從過去的“為妻綱”,到現在與女性共同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在各自的領域中貢獻力量,分別承擔各自的社會責任,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這對比過去是極大的進步。
相較于男性,女性的封閉現象則復雜得多。近代的女性解放運動是打破女性封閉的一次大事件。主要表現為身體層面的廢纏足以及精神層面的興女學。過去女子必須纏足以求美觀,而最終目的是為了求得更好的婚配對象,進而又落入了男主女從的封閉中。就精神層面而言,女性被要求無須有過多的知識,即便讀書也僅是識字即可,為了更好的嫁與夫家,女方家人會讓女子讀《女四書》,了解為人妻、為人母之道。當然這種也僅僅局限于個別家庭。其本質上還是在貫徹三綱。因此大多數女子的受教育權利仍然不能保證。廢纏足運動的進行使得女性身體得到解放,興女學使得女性有了受教育的權利。這是女性一改以往封閉化現象的一大進步。
最后,性別封閉化現象既已形成,我們所要做的,所能做的就是打破這種封閉。如上所說,即使一種封閉被打破,也仍會陷入一種新的封閉。但這并不意味著打破封閉沒有任何意義。其實仔細看來,每一次的“立”雖然形成了新的封閉,但卻打破了過去的封閉,這恰恰是調和性別封閉現象的進步表現。男性,女性的差異在于其性別,但二者都是社會中的成員,本無大的不同。可是男性與女性如今都或多或少地為自己的性別所累,陷入了封閉現象,并且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不斷地在自我封閉化或被封閉化。因此,肩負起打破封閉的責任,努力做到性別中的求同存異是當下社會每個成員應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