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理工大學
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門課程,是著眼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質優化和心理潛能開發,以心理知識傳授、心理品質培養和心理問題輔導為內容的一面課程。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綱要》中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必須“堅持立德樹人、育人為本,注重學生心理和諧健康,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心理健康課程以心理的預防性和發展性為主要任務,是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
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指的是學校自主開發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是由教師主導,根據學生的特質及學校外部環境特點,由學校自主開發課程的過程。農村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具有政策強制性,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中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并且農村學校沒有心健康教育教材,所以校本課程是農村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也是農村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所在。
我國農村心理健康教育發展,雖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學者宋德如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現狀: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出現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研究隊伍重視專家輕視一線教師;理論研究與現實操作的脫節。劉恩樵研究發現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還有待發展和重視,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待加強,自卑膽怯,自信缺乏,人際恐慌,適應不良,孤獨自閉等心理問題,需要專業心理輔導。
在校本課程開發方面,很多學者都有自己的見解。王斌華提出的校本課程開發過程包括:環境分析、課程目標設置、課程組織、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五個階段。俞雷指出根據課程表現形式,將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通過學科滲透、借助學校各種活動、優化校園環境等,能夠從不同角度達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開發的重要途徑和內容。心理健康教育顯性課程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活動課程。王建軍,黃顯華支出需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組織機構,確定課程開發的領導者與參與者。推動發揮學校——家庭——社區——高校聯動在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與學校的校風,校領導的重視程度息息相關。教育部門對農村學校的心理健康課程開設沒有強制要求,所以如果學校以“升學服務”為主要目標,則會重視主科發展而忽略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教師學生都圍繞著應試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校領導對心理健康課程開設起決定性作用,若校領導對其課程性質的理解存在偏頗、誤解等,認為心理健康課只是讓學生放松的課程,或者等同于“學科課程”,則很有可能影響課程的效果。
據走訪調查發現,農村初中每周只開設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由班主任以德育課的形式教授。教師以班級發生的事情為例,強調灌輸和說教,內容一般有:遵守紀律,刻苦學習,尊敬師長,關愛父母等,這與《綱要》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大相徑庭,并且缺少內在的思維、探究活動的支撐,而使課程顯得空洞和膚淺,沒有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
“雙高雙普”督導評估要求每個學校配備一個心理咨詢室并有一名兼職心理健康教師。但是,由于農村心理健康課沒有教材,沒有開發校本課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也沒有系統的課程體系,僅僅由班主任教授的德育課很難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預期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課也是有名無實。其次,農村心理健康教師專業化水平低,他們只管理心理咨詢室并不授課,并且他們基本未學習過心理學理論知識,也沒有了解過心理健康課的授課形式,即便授課也很難達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要求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別于傳統授課型的課程。首先,心理健康課不是以學習心理學的理論知識為目的,而是注重學生在課程過程中的體驗、分享及感悟,心理健康課都是以活動的形式開展,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強調學生的互助及自助。其次,心理健康課程注重過程性評價,它不以考試分數論高低,而是學生在課程中心靈的成長,心理品質的提高。還有,心理健康教師不是講授者,而是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在活動中營造合適的情境。
心理健康課是以團體動力學為指導理論,但是它與團體咨詢又截然不同。首先,團體咨詢一般是挑選出來的同質性小組,小組成員都有相似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需求,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以班級為單位,成員有可能是同質性的,也有可能是異質性的。其次,團體輔導人數較少,一般十人左右,不超過二十人,而班級人數可達四五十人,這使得心理健康課程更難操作,活動課的秩序更難把控。
教育部門要加強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管理,使廣大教育工作者充分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應有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或心理健康課程設置的具體要求和措施。校領導要轉變思維,要認識到心理健康課程的實用價值,把心理健康課程納入到學校的常規課程體系中,切實做到綱要中要求的使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建立學校分級管理制度,使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都落到實處,提升農村初中生的素質水平。
教師是開發心理健康校本課程的主體。教師的專業性直接決定了課程開發的質量,要加強農村初中心理健康教師的培訓力度,安排教師參加心理咨詢師證的考試,爭取持證上崗。并且教師也可去心理健康課程開展的好的學校進行觀摩學習。在課程開發方面,教師和學校要做好配合,教師引導,學校輔助,共同開發。
第一,農村初中物質條件不豐富。在教具制作,活動準備中,因充分考慮到這一點。第二,農村初中留守兒童學生較多。有研究指出農村留守兒童存在較多的心理健康問題,因為遠離父母少親情,所以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獨立性差、怕吃苦、自私心重、難合群、有過度自尊、少謙虛、極端自負、抗壓能力差等。在課程開發時因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第三,家庭貧困的學生易出現自卑心理,對自己的價值感有不合理認知。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質、開發智力潛能、增強心理適應能力、激發內在動力、維護心理健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即育性、啟智、強能、激力、健心、導行。具體來說,不同的年級都有不同目標。在課程設置上,每單元及每課都有不同的分目標。
每學期一般有二十周,除去考試還有十八周,各班每周一節課,這十八周可以分成五到七個不同的單元,教師可以根據不同主題設置單元目標,課程目標。
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及農村學生特點,初步設置課程的組織架構為:
七年級六個單元:適應新生活、做一名心理健康的初中生、我長大了、提高自信、親情時刻、人際關系。
八年級六個單元:學習方法、記憶策略、男女友誼、性心理健康、調節情緒、學會分享。
九年級五個單元:心理調適與行為不良、抗挫折教育、激發夢想、職業規劃、考前輔導。
根據組織構架再確定課程的內容,選擇課程策略與方法,確定課程的時間,擬定課程程序。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要看課程實施環節對細節的把握和各環節的掌控。結合初中生實際情況,可以按照引入話題—創設情景—展開討論—樹立樣板—聯系自我—反饋矯正—總結深化這七個環節進行教學,在實施過程中要注重教師的活動帶領策略,避免課程的德育化、知識化傾向。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人更新了健康的理念,健康不僅是身體健康,還要心理健康。而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學校必須承擔的責任。所以,學校一定要加強重視,設置合理的課程管理體系,由教師牽頭,學校輔助的形式開發適合自己的心理健康課程,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健康地發展,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