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卉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立足河北省的自身實際,打造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需要制定一個長期的計劃。為了有效地推動民間文化傳承,發揚創新事業的發展,在基層群眾文化生活中進一步的樹立文化的品牌項目,要在創新和傳統傳承的基礎上開展相關的工作。在我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是一個在文化部推動之下開展的項目,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具有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已經有將近1000個。在河北省,因為文化藝術之鄉的品牌打造也使得很多傳統文化藝術得以保護和進一步的發揚,另外,也成為當地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機遇,既豐富了群眾的文化藝術生活,也提高了人們的收入。在多年的發展中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走出了各自獨特的模式,同時在發展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河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立足當地的實際情況,能夠在傳承和創新當中尋找平衡。然而要面對當前發展中遇到的困境,還需要具體情況作出具體的分析。因此,要吸引廣大消費者對文化的關注和消費,同時也能讓更多的當地群眾在文化藝術之鄉品牌的打造當中,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要極大地促進當地旅游事業的發展,同時也能保持當地的傳統文化藝術的形式和特色。經過調查研究筆者認為,當前在河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建設當中,還需要做出一些重要的調整,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創新是在發展和建設當中所要遵循的重要的指導思想,河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建設和發展,同樣需要創新,創新要可持續的開展,要能夠圍繞著工作的具體進行有條不紊地形成一種常態化的模式,面對問題采取創新的方法加以解決,這些都有助于進一步的激活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發展動力。所以在工作中要保持清晰的思路,我們也需要在原有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建設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研究適應現代社會的文化發展需求的傳承、保護和普及的創新途徑。特別是要針對當前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在建設和發展當中遇到的一些新問題新困境,開展相關的教育引領的工作。要結合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通過線上線下各項整合的方式,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在旅游演出周邊產品的開發,銷售等方面進行一對一的診斷和問題應對。特別是要加強與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和發展相關的法律,商業管理,銷售管理等領域的專業知識的宣講和培訓工作。提高當地群眾在具體項目經營過程當中的相關素養。要形成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旅游的項目,能夠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也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形成品牌的效應,讓品牌本身在消費者心目當中留下深刻的美好的印象。所以,只有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能夠拓展思路,讓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在本鄉本土深深地扎根,才能積蓄更多的力量,也能吸納更多的人才,讓當地的群眾也能在文化藝術的熏陶之下,提升更多的幸福感。
打造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要有長遠的考慮,特別是要將民間文化藝術的建設和發展工作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實際的需求進行有效的聯系。一方面,保護了傳統的民間文化藝術的形式和內涵,使得傳統的民間文化藝術得到創新和傳承。另一方面,當地的群眾也能從這些事業當中獲得相應的收入,讓他們的基本需求得到解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把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各種項目當成自己的事業能夠投入更多的精力,也能從中獲得一定的回報。所以,河北省民間文化藝術發展事業當中,特別要注意挖掘,并且整理當地有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的具體項目,發揮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資源優勢,找準與旅游相結合的切入點,強化政策扶持,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形成文化產業,增加經濟效益,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這也特別需要在文化產業的制度建設和市場體系建設方面,立足當地的實際,能夠尋求傳統和創新相整合的具體模式,能夠在新型的文化業態方面加強培育和引導。當地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文化藝術的傳承等是當地所有群眾的共同文化記憶,也是在我國整個宏觀的華夏文化所主導影響之下的區域性發展成果。所以要總結當前在民間文化藝術產業發展方面所形成的經驗,總結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進一步的發掘民間文化的價值,讓文化藝術的產業發展銷售模式的創新等,進一步地給當地的民間文化藝術事業帶來更多的活力。
在河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建設和發展當中,也要更多的考慮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多年以來,關于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進行了大量的挖掘和傳承保護的工作,但是我們也發現,只有讓更多的群眾加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來,才能進一步的在保護的基礎上傳承發揚,讓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為非遺保護營造活態傳承的有利環境,使民間藝術之鄉建設成為非遺項目傳承保護重要載體,尋找相關的契合點,助力非遺保護與旅游融合發展。
在河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建設和發展當中,要立足當地實際,抓住工作的關鍵,發展旅游經濟,弘揚非遺文化,助力文旅融合和創新發展,使當地旅游經濟增收,非遺文化活態傳承,我們要借助新的技術和工作的思路打通互聯網渠道,增強媒體效能,讓河北彌足珍貴的非遺文化得以最大限度被認知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