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姜紅
邢臺市信都區文化館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悠久,經歷了長期以來的發展,有著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例如歌謠、曲藝、手工藝制作等,不僅藝術內涵豐富,而且具有藝術文化獨有的特殊性,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以端午節、春節非遺為例,作為文化遺產,審美價值獨特,科學價值和文化氣息深刻,節氣、時令對群眾的文化和生活產生了積極地指導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群眾文化寶貴的精神財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也有益于促進各民族大團結,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推動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促進我國的進步與文明發展。
群眾文化受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帶來的積極影響,首先是對于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人民群眾的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創建起了良好的條件,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明需要。在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的基礎之上,為了達到豐富日常生活的目的,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明世界的建設愈發重視,以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精神文明世界的構造。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提升文化修養的載體,必須要將群眾文化的主導作用發揮出來,使群眾向著健康的精神方向不斷的探索與發展,避免形成低俗落后的群眾文化,而是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引導和影響下,形成積極正確的精神審美觀念。例如,成立熱愛民間藝術、文化素質較高的退休干部、老文藝工作者組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顧問團”的方式,定期舉行非遺展演會,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發揮文化感染力,豐富群眾的精神文明世界,日常生活愈發精彩。
非物質文化推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提高了精神文明水平,對于現代化社會建設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體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文化中產生的積極影響和作用。每一名群眾都在健康文明文化的熏陶作用下,加入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中來,群眾文化對于群眾的精神文明、生活質量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更加的貼近生活實際群眾,對于群眾文化的形成參與感更強,自覺加入其中。群眾文化的建設、養成與發揚均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指引和指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發揮出來,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滋養下,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接受健康文明群眾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高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水平。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融入到群眾文化的發展中,將起積極作用體現出來,促進群眾文化更長久的建設與發展,民族文化的立場鮮明,廣受民眾喜愛,在群眾文化中,民族文化奠定了群眾文化的基礎,人們重視民間文化遺產,并主動傳承民間文化遺產,當地的群眾文化若是脫離了對文化體系中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揚,將會導致群眾文化特色減弱,越發普遍,成為社會文化的同化文化,使當地文化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群眾文化向著生機勃勃的局面不斷的探索,提高群眾精神文明質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創新,將新的活力注入其中,擴大受眾范圍,推進群眾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繁榮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文化中帶來了積極正面的影響,有助于群眾文化樹立品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作為寶貴的財富,有著多種多樣的文化形式,如:剪紙、武術、地方戲曲、面塑、刺繡、石刻、陶瓷、小吃、社火、神話傳說等。群眾文化的發展中,將非遺保護和群眾文化的開展與實施有機結合在一起,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強化品牌意識,使群眾文化得到擴展,樹立起群眾文化品牌,將更多民眾力量調動起,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群眾文化,強調群眾文化的積極和優勢作用。例如我國無錫老城區在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時,對老字號的眾多商店進行了創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助力作用下,脫穎而出,老字號的商店在申遺中獲取成功,得到了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扶持。樹立起老字號群眾文化品牌,通過自我樹立發揮優勢,強化了老字號文化的商業價值,帶來積極的影響和更高的社會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明顯的顯著特色,經歷了長期以來的發展,是群眾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部分,對于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過程的研究,體現了群眾審美視角的演變過程。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推進群眾文化建設,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消亡在時代中。將群眾文化和非遺保護相結合,樹立起關于群眾文化的品牌,實現群眾文化的拓展,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