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平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作者李泉,1985年獲學士學位;1987年中國人民大學畢業(yè)后,留在中國人民大學對外漢語教學中心、對外語言文化學院從事對外漢語教學。2002年評為教授。1996-1997年應邀在美國Dickinson College東亞學系任教。曾赴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進行講學或參加學術會議。獲得過很多國家級獎項。現為《世界漢語教學》編委,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同時,他也是本書的作者。
工具性,顧名思義,就是書本身帶有一種實用特征,在遇到相關問題的時候,可以在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本書具有工具性,一方面在于對外漢語指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工具性,語言作為文化的承載體,也是一種交流的工具。另一方面,本教材以對外漢語教學和教材編寫研究成果做為基礎,借鑒很多相關理論和成果。
本書一共八章,一共三十一個小節(jié),每一章的最后2——3頁都是小結與余言,將每一章的內容都總結整合成幾頁內容,更容易學生去理解和找到相關知識,最大程度的節(jié)約了時間,并且找到相關解決途徑。內容總結:
(1)第一章的教材含義與屬性,可以更好的解決一些關于教材存在意義的問題,并且了解到第二語言教材的屬性,從而確定第二語言教學的教學目標,最終得到研究結果,實現教材意義的最大化。
(2)第二章教材功能與分類,將教材從組織方式、編校人員、教材合作、教學性質、教學階段和層級、外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上、語言技能訓練方式、教學內容上、外遇見愛哦粗的結構原則或者依托的教學法、學習者的年齡、教材的使用的區(qū)域上、教授和學習方式等十二個角度進行分類,并且進行下級分類,將教材可以分為本科教材和研究生教材等非學歷教材,還可以分為短期強化教材和長期進修教材,專門用途外語教材,還可以分為商務外語教材、旅游外語教材、醫(yī)學外語教材、醫(yī)學外教材等。
(3)第三章教材與教材概論,詳細的說明了教學理論、教學法和教學模式在教材編寫的時候所能發(fā)揮的作用。
(4)第四章是教學與教學大綱,教學大綱在每一本教材中都至關重要,它的設定規(guī)定著教材的走向和教材編寫的統一風格。由于編者眾多,所以,教學大綱的設定對于教學很有用。通過本章的學習,可以更好的了解教材大綱的作用,從而設計出適合對外漢語的教材,取得卓越的成就。
(5)第五章是教材編寫相關問題討論。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語言標準的突出作用在對外漢語教學當中,漢語教學的語言標準舉足輕重;教材內容的文化取向能讓編者獲得教學內容的大致規(guī)則;對于民族文化和社會文化的一種尊重,還有對于民族自豪感,文化軟實力的宣揚和鞏固。對于教材中文化偏誤進行分析,可以得到更多關于修改、改編教材,以及之后自己進行書寫的時候的一些注意事項和靈感。例如說在很多教材里出現有關于中國人繁文縟節(jié),見面仍需要下跪;在飯桌上,只有長輩吃完了飯菜,小輩分的才可以上桌;中國的婦女仍需要遵守三從四德等,就可以進行改正。
(6)第六章是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是針對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實用性原則、趣味性原則等等。這指導著我們怎么樣才能制作一個好的教材,一個好的教材必須怎么樣才能獲得其應該有的標準和原則,什么樣的原則,最終對于教材才有用,對于社會和學生才有用。是否針對學生進行任務大綱的編程,是否針對科學性進行科學的展開需要講述的內容,是否有趣,是否實用,有利于留學生或者說是漢語學習者對于教材的理解和實際生活當中國的應用。
(7)第七章是教材編寫的基本程序。這一章完美的詮釋了教材編寫的步驟,他告訴我們應該以一個怎么樣的順序進行編寫。編寫教材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他需要通過思想準備、理論準備、資料準備和方案制定。有序的編寫教材才可以有效的實現工作效率最大化和教學資源整合化,以及最后的教學成果顯著化。
(8)第八章講的是第二語言教材的評估。為什么要評估,怎么樣進行評估,以一個什么樣子的標準,什么類型什么要求,在這里全都一一舉例。這有利于我們在編寫完教材之后,深刻反思教材里出現的問題,然后進行修改,也可以看到自己寫教材的有點和長處,在自己的寫一個教材或者是教案中,繼續(xù)自己的優(yōu)點,并且發(fā)揮優(yōu)點,對于缺點應該改正,使得編寫出來的每一個教材都是完美的,都是無可挑剔的,都是可以拿出來進行作為輔導材料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
本書之所以能夠在教學實踐中脫穎而出,得到很多著名高校的使用,有它一定的突出性。它內容上的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每個部分里面的每個詳細分點,在查詢的時候是有利于節(jié)省時間的,而且也比較便捷;雖然其字數不多,但是每一個單元都一針見血,用最少的字數進行最大的容量的編寫,達到短小精悍的效果。因為其出自于對外漢語教學高級教學教材,所以它發(fā)揮的工具性作用也逐漸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