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棋
湖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古風歌曲大多以文學故事作為文化背景,融抒情、敘事為一體,歌詞大多瑯瑯上口,和語文課本的契合度很高。因此在中學生群體中很快收獲了一大批粉絲。比如早年的許嵩就是在網易云發歌慢慢紅起來的。本來就是網絡歌手出身的他很快就能收獲超高的人氣離不開他自身的古典文學修養和文學知識的積累。很多歌曲都是自己寫詞、譜曲,至今都能成為經典之作。
顯然,古風歌曲興起是有社會背景的原因的。混跡于古風圈的大多是學生和老師。這類社會群體的顯著特點是平時工作學習壓力大,對古典文化詩詞有一定的研究和興趣。古典詩詞中的江南水鄉、微雨小橋的意象都可以在歌詞中找到蹤跡。
再加上近年來一些古裝劇的熱播,帶動了一批影視古風歌曲的大火。比如早年的《上錯花轎嫁對郎》中的《煙雨唱揚州》到現如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涼涼》。《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運用高科技打造了一個完美的仙俠世界——世外桃源、兒女情長的主題頗符合古典詩歌的審美傾向。電視劇中的的場景就能讓人很自然聯想到《詩經》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畫面中的高山流水、白云飛瀑與美人、美少年互相映襯,意境之美不可言喻……再配上優美的《涼涼》的音樂,很快就收獲了一大批忠實的觀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和學習之余,打開電視機頻道,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放松和享受。
古風歌曲走紅,是一種令人欣喜的文化現象。它一邊探尋了全新的音樂風格,一邊又傳播了經典和古典詩詞的種子,用流行音樂唱出了中國文化,同時也給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帶來了視聽效果方面的全面創新。
古風歌曲在創作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有的創作者就想走捷徑,“為賦新曲強說愁”——強行套用古典詩詞的做法在廣大學者看來有生搬硬套之嫌,并不可取。
“霸王收起劍,別姬也已走遠”“涼涼夜色為你思念成河,化作春泥呵護著我”“今人比枯葉瘦花黃”……這樣的歌詞引用、化用古詞句,乍看古典雅致,但細究起來,讓人摸不著頭腦。“別”在霸王別姬的歷史典故中是訣別之意,在這里是虞姬的姓嗎?把“落紅不是無情物,化用春泥更護花”生硬翻譯成“涼涼夜色化作春泥呵護著我”是不是有一些牽強附會了呢?把李清照的“人比黃花瘦”化用成“人比瘦花黃”,難免顯得怪僻、生硬。
這些隨意篡改詩詞的歌詞,既談不上美感,混淆大眾視聽,更不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相較前者,從早年的瓊瑤劇中的《雨蝶》、《昨夜星辰昨夜風》、《一簾幽夢》到周傳雄的《寂寞沙洲冷》,周杰倫的《青花瓷》、《東風破》、《蘭亭序》,再到近幾年的《虞姬嘆》、《西樓別序》、《千百度》、《芒種》、《貴妃醉酒》、《清明上河圖》、《桃花扇》以及最近大火的《大宋宮詞》的片尾曲《陽關引》,歌曲中的古詩詞化用可以看出此時就比較巧妙了:精致典雅的歌詞配上符合歌詞主旨情感的樂曲,在大眾中走紅也就不感奇怪。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聽聽,并且寫寫樂評,作為日常的練筆。
眾所周知,中國古詩詞博大精深,講究韻律、對仗、造境。塑造的意境往往別具中國特色,讀來字字珠璣,讓人拍案叫絕。這斷斷不是斷章取義、張冠李戴、隨意組合而成。為賦新曲強用古詞不是傳承,帶不來古風歌曲,倒是破壞音樂流行格局和破壞漢語言文字使用規范的危害。這樣的古風歌曲一旦經過包裝流行起來,極易將那些思想和藝術俱佳的精品歌曲淹沒在海量信息中。除此之外,還極易誤導聽眾,讓人曲解與之相關的中華傳統文化。
古風歌曲可以根據歌詞意象進行一個大致的分類,正如古詩詞意象分類,這兩者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類是敘述兒女情長的愛情歌曲,這類歌曲代表作比如司南的《煙雨行舟》、音闕詩聽的《芒種》、毛阿敏的《相思》、七朵組合的《醉花陰》、網絡歌手的《蘇幕遮》、《芳華慢》、《霜雪千年》中的閨中少女等等,這類歌曲的主體對象通常是古代女子,且善于將個人細膩的情感體驗融于歌詞之中、寄情于景物之中。在字里行間我們通常能夠尋到李清照等古代人物的影子,表達意象主要有:紅豆、楊柳、春花、煙雨、游船等等能表現愛情的主題的事物。曲里行間,一段古代女子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便被娓娓道來,頗有宋詞中的婉約之風。
另一類是敘述游俠生活的,有點像詩詞風格分類中的豪放派,意象主要有酒、大漠、孤煙、瘦馬、寒鴉、刀劍等等。這類歌曲還善于化用文學藝術形象,比如胡歌的《逍遙嘆》中的游俠形象,歌手——等什么君的《關山酒》、《不謂俠》就化用了《木蘭詩》中的花木蘭這一藝術形象。
還有的豪放派古風歌曲直接用古詩詞,比如以歷史為主題背景題材的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就是根據楊慎的詞《臨江仙》改編而來。“滾滾長江東逝水........”如今還能在人們口中交相傳頌。直接用古詩詞內容作為歌詞的還有電視劇《紅樓夢》中的片尾曲,就直接用了林黛玉的《葬花詞》。
還有一類是體現人物個性、塑造人物形象的古風人物歌曲,比如銀臨的《流光記》,網絡歌手——一個大金意的《梨花笑》。
最后一類是反映古代文化的古風歌曲,比如歌曲《下山》就體現了道教文化,《花田錯》、《緣分一道橋》、《伯虎說》、《青絲》等歌曲中,戲腔的插入是一大亮點。因為中國傳統戲曲本身就是傳統詩詞文化的一大載體和集中體現,這類歌曲的曲善于插入中國傳統民樂和民間傳說故事——比如二胡、古箏等的使用,經典的有歌曲《梁祝》、《女兒情》、《千年等一回》等。
通過對這類插入中國傳統民樂和經典文學故事、神話傳說的古風歌曲的欣賞,不少人也能更好地去進行戲曲中戲詞的鑒賞——比如元雜劇《竇娥冤》、課文《長亭送別》中的詞、課后古詩詞《游園驚夢》中的最經典的唱詞........所以說,古風歌曲在中學生群體中的流行對中學生的中國古典文化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古代的樂府詩其實最早也是根據歌曲的形式創作而來的,所以中國古典詩詞很講究音樂上的韻律美。歌曲創作雖有詞、曲之分,但兩者應該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精品歌曲在歌詞上向來都是思想性、藝術性的統一。在古風歌詞創作上化用古人詞句,就像古詩詞中用典,故中求新、恰到好處是要追求的目標:“混搭”搭不出文采和新意,“拼湊”拼不出意境和唯美,強用濫用出不了精品和經典。
真正有影響的古風歌曲,要讓聽眾透過歌詞能感受到真情實意的同時,尊重經典、引用有度,有出處可尋,這也是對古人古韻乃至傳統文化的基本尊重。
其歌詞創作,既要圍繞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來遣詞造句,也要符合漢語言文字使用規范,用得準確恰當,切忌隨意堆砌。傳唱古風歌曲要仔細甄別,盡量遠離粗糙濫制的劣質產品。遵從經典、大膽創新,才是我們大眾所向往的新古韻、新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