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永忠 秦 賓
重慶市江津中學校;重慶市江津四牌坊尚融小學
中小學的學生認知能力較弱,但是模仿能力以及好奇心非常強。這也就凸顯出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在人生觀的可塑性非常高。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中小學階段學生德育教育的重頭戲,應當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和家長的共同關注。對于學生的是非觀,人生觀,價值觀,這門課程都是塑造學生基本道德品質的敲門磚,也是今后學生認知能力提升的重中之重。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教學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中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材中尋找能夠運用多媒體的素材,將課本上的文字變成更加直觀的動畫或者課件,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熱情。同時,聲音、畫面、色彩等豐富的教學內容,能夠讓學生有效的參與到教材內容的學習中,真正感受到德育教育的氛圍,能夠有效的訓練學生對于教學情境的深入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四個不同的活動主題:哪種環境我最喜歡?不只是為了環境整潔、這樣做不對、我能做到什么……這樣能夠讓學生在多媒體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到保護環境,維護公共衛生的必要性,真正的讓學生深入的參與到德育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首先為學生播放不同的操場環境,一個整潔如新,一個垃圾滿天飛。讓學生選擇環境。然后告訴學生不僅僅是要整潔的環境,更是為了我們日常的學習生活更加便捷,緊接著讓學生觀看不同同學在操場的做法,討論誰的更加正確。最后讓學生們討論和分享自己如何做,能夠做什么……通過這樣的多媒體教學結合,讓學生們好像身臨其境,真正感受到德育教育的樂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真正的將情境進行表演。這樣的方式不僅增強了課堂的整體氛圍,同時也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融入到課堂之上,真正的理解和掌握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同時幫助學生增強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育,真正響應新課改標準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和發展。
讓學生能夠一直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們自行扮演不同的角色,一個扮演優秀值日生,一個扮演搗亂值日生。讓學生在扮演的過程中,真正了解值日生的職責和職務,同時能夠對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錯誤進行了解,幫助學生能夠培養熱愛班集體,熱愛教室環境的習慣,同時將教材內容進行理解和掌握。真正地做到能夠健康全面的成長。
道德與法治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更加具有生活化的特點。在教材中引入了大量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人或事物,這也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重將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幫助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學生在內動力的驅使下,不斷挖掘出自身對于課堂學習的興趣,從而促進課堂質量的提升。如果教師僅僅只是借助教材機械式的照本宣科教授知識,就會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厭煩心理,無法積極的投入到學習當中。只有讓學生對書中的事例有親身的體驗,才能加強學生的認同感,從而更好地開展德育教育。
首先,教師可以制定好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情況來談一談自己是怎么度過周末的。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成興趣小組,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和交流,說一說自己度過周末的方式。然后,再由組長代表進行匯報。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通常分為兩大板塊,一種是學生在周末沒有計劃的自由活動,一種是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制定了科學的計劃和安排,可以度過一個有規律的周末。雖然學生得出的答案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過周末的方式,但是老師此時并不能對學生的匯報進行否定或肯定,而是要注重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安排進行思考。鼓勵學生想象,這兩種不同的方式會給自己的生活造成哪些不一樣的影響。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就能提高學習興趣,積極投入到問題的討論當中,并且逐步意識到沒有規律的周末生活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和學習造成不良的影響,只有我們能夠合理安排時間,有計劃的做事情,才能對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益。
道德與法治作為中中小學階段必學的科目之一,能夠對學生人生觀的形成造成重要的影響。道德與法治這一門學科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緊相連,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將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融合。幫助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產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認同感,從而達到教師想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幫助學生從小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法治觀念,提高個人核心素養,為學生將來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