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肖
“課程思政”的主要內涵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打通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之間的教學壁壘。對于新聞傳播專業教育教學而言,開展課程思政有以下因素:
行業健康發展需求。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茂名職業技術學院是廣東省較早開始傳播與策劃專業的院校,該專業2021年在校生562人,位居全國高職院校同專業人數之首,立足當地、面向全省,培養黨和人民放心,素質全面且適應全媒體時代發展需要的新聞傳播人才。
地方專業特色建設需求。2020年11月,教育部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新文科建設肩負推動學科融合、培養時代新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使命。新文科建設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創新課程思政的理念與模式,強調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新文科視野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書育人,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
社會文明呼吁需求。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新聞傳播教育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培養后備人才,責任重大。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宋文新提出:加強自媒體管理,注重用主流價值觀引導“飯圈”;全國政協委員馮鞏提出重視發揮自媒體“四兩撥千斤”作用。近年來,隨著治理力度的不斷加強,網絡生態逐步得到改善,但各種自媒體亂象仍屢禁不絕。有的制造謠言傳播虛假信息充當“標題黨”,以謠獲利、以假吸睛,擾亂正常社會秩序;有的利用手中掌握大量自媒體賬號惡意營銷,大搞“黑公關”,敲詐勒索,侵害正常企業或個人合法權益,挑戰法律底線;有的肆意抄襲侵權,大肆洗稿圈粉,構建虛假流量,破壞正常的傳播秩序。這些行為偏離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部分學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違背了新聞傳播教育所秉持的“正確輿論導向”的宗旨。落實傳媒專業課程思政理念,對提升傳媒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意義重大。
2021年,在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影視編輯實訓與前幾年的實訓方式發生了以下轉變:從重視線下技能知識+練習簡易傳達式的“以教為中心”向“線上+線下”翻轉課堂“知識+價值觀+實操”并重的“以學為中心”教學模式轉變,從“填鴨式”“片面追求專業化”向探索式、個性化的技能操作轉變,從練習成品封閉式+老師打分向重視練習成品開放式、同學評價、社會評價的多元學業評價轉變,教師從“技能傳授者”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創造的“引導者”角色轉變,學生從完成任務被動學習到積極主動學習、爭先恐后發布作品的學習行為轉變,達到了潤物無聲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影視編輯實訓課的效果。
以“學為中心”教學模式。過去的影視編輯實訓,僅僅重視線下影視剪輯技能傳遞,觀看模仿影片,學生操作練習。現在的練習采用學習通過線上影視技能傳遞,線下集中面對面指導翻轉課堂模式,觀看模仿的影片,結合當下熱點時政內容,如慶祝建黨100周年優秀影視展播片《覺醒年代》《大決戰》等,改變了過去提供學生模仿影片傾向于瀏覽量大、粉絲多、商業模式明顯的抖音賬號或B站UP主,忽視了模仿影片的思想內涵、教化價值。前期學生創作的作品多傾向于搞笑型、自娛自樂型。在課程思政的引領下,經過本輪實訓后學生創作的作品多走向關心校園大小事、關愛父母等具有家國情懷的作品,如《茂職學子觀察》《父親節,想對父親說》《修德、強技、起飛》等一系列視頻作品。
探索式、個性化的技能操作模式。過去的影視編輯實訓,重視掌握傳統的全景、遠景、中景、近景、特寫等鏡頭語法應用,采用學生單一的尋找影視片源,自行配文案、字幕、聲音完成練習作品的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操作潛力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近年來,國家加大對短視頻領域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堅決整治短視頻平臺以及自媒體、公眾號運營者未經授權復制、表演、傳播他人影視、音樂等作品的侵權行為。實訓結合國家法律、大政方針,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索影視剪輯技術應用不當帶來的不良影響,引導學生學法、知法、懂法,讓技術操作符合法律法規要求。影視技術日新月異,學生的自學能力、掌握情況不一,引導學生結合個人的經濟條件、影視裝備、學習興趣,實施無人機航拍、延時攝影、自編自演等個性化特征操作。這樣就改變了過去實訓作品模式單一、內容同質化的特征,形成的作品更加體現了個人特色。例如,技術類操作的航拍高手制作作品《航拍茂名露天礦》、表演能力比較強的同學創作作品《青春之故事祝你晚安》、校園揭秘類《食堂推行外賣究竟是賺錢or虧錢》旅游愛好者的作品《鹿營牧場》等個性特征顯明的作品。
開放式、多元化學業評價模式。將以往學生作品僅在班級展示、老師評價,轉變成把作品放到公共空間展示,同學、老師、受眾、專家一起評價。例如,在微信公眾號、B站注冊作業展的相關賬號,學生分組成立作業運營管理小組,對接作業小組成員,篩選優質的作業放到作業展的網絡賬號,好作品的內容對外開放,接受同學、老師、受眾以及行業專家瀏覽、點評、轉載。作品的分數由班級學生打分、老師給分、專家點評、瀏覽量、轉載情況等各占一定比例組成,引導學生思考影視精品的思想內涵、制作工藝、社會反響等,大大激發了學生的作品創作積極性。學生通過作品提升個人的影響力,激發了對本專業的熱愛之情,形成了精益求精、爭先恐后的學習氛圍,改變了過去為了完成作業而做作業和功利性獲取學分的消極學習狀態。
教師“引導者”角色模式。在實訓課程的過程中改變過去僅僅傳遞技能的授課內容,在學生完成基本的技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大量瀏覽閱讀優秀視頻作品、優秀編劇、知名導演書籍,演員自傳作品等,樹立影視技術與影視藝術結合的思維理念;引導學生結合黨史學習、大學生創新創業、校企合作等機會、項目完成自己的作品,在校期間積累作品,形成個人特色;引導學生課外搜索學習先進技能,課堂展示技能的自學習慣,幫助學生提升自信、培養自立自強的人生態度。在這個過程中,有學生大膽開展了以攝影知識為載體的新媒體內容創業,感受到了視頻制作產生利潤的難度以及看到視頻制作的紅利,立志未來要在此領域闖出一番天地的決心。有學生結合黨史學習制作了《黨在我心中——高圳革命基地參觀》紀錄片,加深了對黨崢嶸歲月的了解以及對革命英烈的崇拜感,激發了學生勇擔時代重任、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使命感。
課程思政模式一方面提升學生的技術能力。在影視編輯課程實訓中,融合節目策劃、攝影攝像、新聞采寫、新媒體運營等實操技術,提升學生運用新媒體工具的技術水平,提高實踐能力;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組隊采訪、拍攝,互幫互助,提升了學生交流溝通能力,班級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另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質。學生作品文化底蘊更加深厚,擺脫了浮躁、空洞的創作形式,學生深入實地采編,對國家、歷史、個人的認知更加清晰,作品反復修改,能體現出傳媒學子的專業素養、職業道德,增強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培養了具有高尚情操、正確價值觀、獨特人格魅力的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傳媒工作者。
傳媒教育的使命是培養職業化的新聞傳播工作者,培養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接班人。實訓課的研究與實踐,更加明確了思政教育融入傳播與策劃專業的時代性與必要性,在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引入思政元素,激發了學生創造主動性。思政元素在技能的實操中內化成學生正確價值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組成部分,成為學生工作生活的目標和堅守的指南。最終強化了愛國主義、愛崗敬業情懷,明確了傳媒人才培養目標,提升了學生責任感,促進了教育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