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文 莘 巖/張家口學院
在2014年2月27日召開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事實上,公眾對意識形態的關注話題不斷增多。高校突發事件是指高校校園內突然發生或發生在校園外但與學校有著因果關系,影響高校正常行政和教學正常運行,對學生、教師的安全和正常的學習、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的事件。常見的校園突發事件有自然災害、交通事故、校園火災、食品安全、學生感情糾葛、校內外打架滋事,或其他社會性危害事件等。由于高校校園內人員密集、人員眾多,突發事件的直接影響受眾廣、速度快,缺乏良好的信息感知和線下管控,很容易使得事件升級擴大,由此造成或者可能會造成嚴重校園危害和社會危害,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行政管理措施加以應對。尤其是在網絡背景下,突發事件、容易在網上形成公開討論、進行裂變式傳播,很容易形成網絡負能量的輿情。而網絡輿情往往會誘導高校突發事件的直接發生,加速高校突發事件的惡性發展,延緩高校突發事件的有效解決。因此,如何應對網絡輿情,如何推進工作的開展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1)突發性:高校突發事件的誘因比較隱蔽,一般是某些偶然因素在特定的契機造成的,因此,事件的發生并不遵循某種規律,在事件發生之后,很難對突發事件的發展和演變進行規律分析和客觀估量。
(2)蔓延性: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中的信息傳播速度呈現出指數增長,因此,一旦高校發生突發事件,事件信息將會迅速傳播造成不良影響,尤其是一些“偽信息”將會更加快速的蔓延,引起一些連鎖事件的發生,影響十分惡劣。
(3)危害性:高校發生突發事件之后,由于一些負面信息的傳播,可能會影響高校的正常工作開展,影響師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學活動的開展,嚴重的造成高校名譽損失,因此,極其具有破壞性和危害性。
(4)敏感性: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比較成熟,并且思維較活躍,對于一些突發事件的探究欲望強,此外,由于學生的敏感心理和沖動的性格,容易在突發事件的影響下做出一些錯誤的舉動,發表一些錯誤的言論,引發社會的關注卷入進行某些突發事件的輿論漩渦。
(5)復雜性:由于高校突發事件的發生存在多種影響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等,并且事件容易出現漣漪效應和裂變反應。因此,應該根據不同的事件類型和發展進程,采取不同的措施,此外,在事件處理過程中,由于需要宣傳、保衛處、學工部門、教務處、后勤、網絡中心等部門參與,提高了事件處理的復雜性。
以人為本是高校管理的核心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體現了高校全心全意在黨的領導下為師生服務的宗旨,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高校應對突發事件時都要確保教師和學生的生命安全,以人為本制定相應的突發事件應急方案和事件處置,牢固以人為本樹立應急管理理念,一切為了師生,慎重對待和處理突發事件,體現出高校的人文情懷,并且積極調動師生參與到突發事件的解決中,群策群力。
解決危機的最好方法是提前做好預防措施,由于高校突發事件存在一定的不可預測性,因此,相關的部門應該提前制定預防措施,降低突發事件的發生率,通過構建預防體系可以強化危機意識,在日常事務的處理中和高校的日常管理中,貫徹“防患于未然”的意識,并且使“防患于未然”意識深入師生,首先從思想層面做好突發事件的群防群治工作。
突發事件的發生是不可預測的、是突然的,需要“兵貴神速”,快速反應,在第一時間內做好應急準備,迅速做出判斷,掌握事態的發展,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突發事件的破壞性和負面影響,引導事件向著正面的方向發展。
為了降低高校突發事件的負面影響,第一時間做好處理工作,高校應該成立專門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小組,統一對突發事件進行處理,通過應急管理小組形成強有力的應急管理班子,緊密團結形成一個決策核心,并且構建完整的管理制度,顧全大局、上下齊心,在應對突發事件的過程中,尤其要強調各部門同心協力,加強協調配合,建立聯防聯控聯治的協調配合的工作方式,形成管理合力,發揮整體功能,不能相互推諉扯皮。
為了更好的應對高校突發事件,應該構建高校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一是,成立專門的突發事件應對機構。由于高校的科研任務、教學任務比較繁重,高校對于突發事件的處理缺乏經驗,而突發事件的預防和處理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等,因此,需要成立專門的突發事件應對機構,選拔突發事件管理方面的人才,成立突發事件管理小組,明確小組職責,形成高效的突發事件預警機制和管理機制,規范突發事件的管理制度,建設高校安全巡查制度、問責制度等。二是加強突發事件的預警機制建設,由于高校中的師生數量較多,達到了幾萬人,人口密度較大,因此,高校的日常管理涉及的業務較多,需要多個部門進行工作協調,因此,應該聯合高校的宣傳、保衛處、學工部門、教務處、后勤、網絡中心等部門建設預警機制和校園內部的突發事件預警平臺,以應對突發事件。此外,加強高校不同部門的信息溝通,在高效的溝通下形成各部門聯合應對突發事件的合力,發揮出最大的戰斗力處理突發事件,抓住突發事件處理的最佳時機,避免由于缺乏溝通高校各部門之間產生沖突,各個部門之間可以定期發展應對突發事件的實踐演練,提升應急小組的理論知識和專業素養。三是,構建恢復機制。恢復機制主要是對全校師生進行危機意識教育,科學評估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和不良影響,妥善按照相關的機制對高校的秩序恢復進行重建,暢通談判協商機制,更新突發事件處理的工作預案,并充分提供應急處理保障。
在我國,互聯網特別是新媒體的普及和發展為公眾提供了表達表達自我意愿的重要途徑,一旦發生高校突發事件,信息的網絡傳播速度十分迅速,因此,需要利用網絡技術完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輿情監測機制。一是,大力改進和提升輿情監測技術。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完善突發事件的輿情檢測平臺,并建立突發事件的輿情庫,讓公眾及時掌握真實的突發事件信息,讓一些虛假信息和謠言不攻自破,做到早發現早處置,駁斥各類不實傳言。利用大數據技術及時全方位的監測網絡輿情,了解網絡輿情的動向,分析網絡輿情的發展規律,為突發事件的處理提供合理的應急管理方向。二是,高校應急事件管理小組要適應新媒體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在認清和掌握輿情傳播途徑后,要主動掌握和運用新媒體,充分發揮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在倡廉建設中的積極宣傳作用,以“清新姿態”有效開辟與網友的良性溝通渠道,掌握突發事件的主動權、主導權和話語權,引導和控制涉及學校和諧穩定、涉及相關部門形象的敏感輿情。
一旦發生突發事件之后,由于大學生的公共安全意識較差,缺乏一定的風險意識,容易卷入突發事件的漩渦,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應該推進公共安全教育課程,對大學生普及一下公共安全事件的管理知識,注意在源頭上疏導各種突發事件的影響因素,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同時,加大學生對于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知識普及,提高他們的應急自救、避險能力。
高校發生突發事件之后,要在信息透明的基礎上,引導正向的輿情信息,避免一些虛假的信息造成師生恐慌,進一步造成突發事件的連鎖反應,為突發事件的應對帶來不利影響。為了降低突發事件的影響,應該加強突發事件的輿情引導,具體的措施如下:一是,注重和關注校園內部的教師和學生的意見表達,掌握輿論的焦點,積極引導正向的輿論。二是,投入相應的經費,加大輿論引導團隊的建設,發生突發事件之后,在校內和校外積極傳播真實和客觀的事件信息,提供和諧的突發事件輿情信息環境,傳遞正能量。三是,打造自由、平等交流的平臺,發生突發事件之后,為了引導正確的輿情信息,高校可以在公眾號、微博中提供平等交流的機會,充分尊重每位師生的發表意見的權利,強化“疏”的工作理念,引導師生有組織有紀律的表達自我和處理問題,把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開展全方位的輿情疏導。四是,高校充分利用校內各級資源,采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措施,舉行各類教育活動。例如,發揮校內學生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在學生群體內的強大號召力,開展豐富有趣的宣傳活動,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行正面引導,共同助力校內突發事件輿論環境的凈化。
高校在日常管理中可能會發生一些突發事件,為了降低突發事件的影響,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構建高校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健全高校輿論的引導機制,利用網絡技術完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輿情監測機制等,正確的應對突發事件,降低突發事件的不良影響,保證高校的和諧、穩定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