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杰/無錫汽車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強調的就是要開展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活動。他認為教育可以說是書本的、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但我們如果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對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從書本的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這一思想與當前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讓學生回歸生活,全面發展理念不謀而合。這也強調當前社會下,要強調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不僅僅是知識,還要有道德、身心及踐行;同時也要求我們要注重從生活的角度切入教育,讓職校生能夠真正從生活中學習知識技能,運用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綜合素養:“綜合素養”是面向社會產業結構的轉型、面向社會日益呈現的多元化結構,面向社會對就業人才高素養的需求應運而生的教育理念。2016年8月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開始全面實施新課程,其中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正是此次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綜合素養處于核心競爭力的位置,職校生素養的培養應更多從專業素養的培養轉向全面的、平衡的綜合素養的培養。
本調查以江蘇省無錫汽車工程高等專業學校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為調查對象,對思想道德素養、基礎文化素養、專業技能素養、身心基礎素養、職業基礎素養、職業專業素養這六個維度開展調查。
1、思想道德素養
(1)職校生對自我思想道德素養的評價。職校生主觀觀念上對自己目前的思想道德素養滿意度較高。其中非常滿意頻率占比43.5%,接近于半數,比較滿意選項頻率占比49.6%,這兩項共同占比93%。
(2)職校生對行業道德規范的認知。職校生對于自己即將從事行業的道德規范的認知頻率情況呈現下滑趨勢。對所學專業從事的職業道德要求上,明白了解的人占比40.9%,更多的職校生對與自己切實相關的職業道德僅為略知一二,更有少許同學對此很模糊或完全不了解。
綜上,職業學校學生對自我思想文化素養在主觀上持滿意態度且較為忽視這一板塊的自我積累,尤其是在更具針對性的行業道德素養的認知中處于較為欠缺的階段。
2、基礎文化素養
(1)對公共基礎課開設的態度。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63.5%的職校生認為學校公共基礎課的開設對自己的發展大有裨益,相當部分的學生是認同并支持公共基礎課的開設。
(2)公共基礎課堂的感受。進一步驗證職業學生對公共基礎課的態度看法,運用感官詞對職業學生進行頻率選擇分析。頻率選擇最高的“有趣”、“愉快”、“充實”,這表明職業學校學生對學校開設的不同種類的文化基礎課基本呈贊同態度;另頻率選擇中“枯燥”、“苦惱”、“無聊”、“壓抑”也占據一定比例。
綜上所述,職校生公共基礎課的開設問題上基本持支持態度,但這多樣課程開設中的呈現形式和授課方式需改進,要符合學生的興趣需求度。
3、專業技能素養
(1)職校生專業選擇原因。選擇城市軌道交通專業更多職校生看重本專業的社會需求大及廣闊的就業前景,另外,父母家長的影響占據28.7%比率,位居第二,這也與中國社會的家庭環境有關,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往往以自己的意愿為孩子挑選決定所學方向。
(2)專業學習情況。對職校生專業課程掌握欠缺情況分別從專業基礎課與專業拓展課兩個層面進行現狀調查。專業基礎課中機械基礎與機械識圖、電工電子技術排在前兩位;專業拓展課中,城軌專業英語被排在第一位,這說明職校生在對較為復雜的專業知識與英語的實際運用中適應及接受能力不足。
4、身心素養
(1)職校生課間操參與情況。在課間操參與表現中,60.9%的學生都能做到每次參與并認真鍛煉,但有31.3%的同學卻是每次隨便敷衍應付,另有7.8%的學生會經常缺席、偶爾參加。
(2)職校生周末時間安排情況。在時間安排上職校生以戶外活動為主占比40.0%,表明職校生身體鍛煉的意識還是有的;另周末安排以電腦電視為主占比13.0%,說明部分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不足或者說對身心素養并不在意。
5、職業基礎素養
(1)職校生職業基礎素養認知的來源。顯示其中占比的前三項分別是:學校開設的專業課程(31.6%)、學校社團活動(22.0%)、學校組織的相關講座(21.7%)。一方面這顯示了學校開設各種針對性活動的必要性和價值體現,另一方面,學生職業基礎素養認知主要來源學校,這也說明校外實踐活動開展需要加強、增加力度和效度。
(2)職業基礎能力期望提高項。職校生最為希望提高的職業基礎能力前5項分別是:職業語言表達能力(15.8%)、職業崗位適應能力(14.9%)、職業實踐操作能力(14.5%)、職業社會交往能力(14.3%)、職業自我管理能力(13.2%)。
6、職業專業素養
對城市軌道運營與管理專業學生專業能力掌握情況的調查,主要從城軌專業必需的四項能力入手。在客運組織能力中,掌握較差的是客運設備操作與維護能力(40.9%);在行車組織能力掌握中,行車設備的監督與操作能力(26.1%);票務管理能力中,掌握較差的是AFC設備操作與維護(42.6%);在設備管理能力中,掌握程度較差的是車站低壓電氣設備其他輔助系統設備管理能力(40.9%)。
“生活教育”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陶行知在陶行知鄉村教育五目標中提出要擁有“康健的體魄”、“農人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改造社會的精神”,這說明好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輸出,不只是能安身立命的專業技能的獲取,更在乎于高尚品德、健康體魄、良好美育習慣的培養。當前,學校公共基礎課在課程安排與師資隊伍建設及投入力度上都遠不及專業課程,這也是職業學校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阻擋所在。在當前視野下,提升職校生綜合素養,必須以基礎文化素養的提升為前提,優化學校課程安排,使得基礎課程變為必須、變為精品,立足于立德樹人的長遠要求,這才是教育真正的含義。
陶行知始終把教育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考察,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綜合素養提升視野下,專業課程設置要以實際調研為基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現狀及特性為前提,以嚴謹體系為支撐。在問卷調查中發現,專業理論課的內容安排有兩個問題較為突出,一是理論知識過多且抽象,學生在掌握中理解能力不夠;二是內容知識更新緩慢,職校生專業課程知識與社會關系密切,內容更新速度緩慢會直接性影響到教學效果。同時,在專業實訓課程安排中,學生在調查中更多反映的是實訓課程安排過少,實訓課與理論課不能有效密切銜接。這表明,實訓課程需要更為完善系統安排來支持實訓課效度,要對實訓課進行拓展強化。
職業學校課程的專業特點對學生技能能力的掌握要求更高,這對職校教師在對學生綜合素養提升中的教學方式就提出了挑戰。建成一個更高水平的職校人才培養體系,需要在課程體系教學方式中更注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在課堂學習中生長彰顯。職校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自律能力并沒有塑造定型,對外界環境有極大的依賴性,所以,學校作為這個主要的環境營造者在課堂這個主渠道上應合理安排、規范引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當前職校生綜合素養研究具有較大的指導意義,職校生綜合素養提升的問題背后隱含了各種價值取向,也反映了不同主體對綜合素養的觀念理解上的差異,而這些觀念差異也正支配著職業學校對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實踐行為,因此,在陶行知生活教育視域下對職校生綜合素養從理論視域的構建到實踐的標準探索進行科學分析,以期真正促進課程生活化進程,推動職校生綜合素養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