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先明
(作者系中國法學會《中國法律年鑒》社編輯)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我國法治國際傳播是我國國際傳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做好我國法治國際傳播,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包括傳統媒體、網絡新媒體、社交媒體等在內的媒體平臺,是講好中國法治故事的重要路徑。我們應從傳播方法、傳播素材、傳播內容、傳播載體、傳播人才等方面入手,強化通過媒體路徑開展法治國際傳播的效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法治中國形象,增強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在國際社會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一)我國法治國際傳播是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增強我國在國際法律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這就必然需要進一步加強法治國際傳播。法治國際傳播是國家大外宣的重要領域之一,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直接宣傳,直接關系到我國的國際軟實力。
(二)我國法治國際傳播是統籌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的關鍵環節。通過向國際社會傳播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有利于提高我國法治的國際公信力,增強我國參與國際治理的說服力。我國法律的域外適用,需要國際社會充分認識我國法治體系和法治建設的成就,了解我國法治在實踐中探索出來的經驗、規則和制度,認可我國司法制度的公平、公正、透明。這些均離不開我國法治的國際傳播。
(三)我國法治國際傳播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面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我國不斷以法治手段擴大對外開放、打造公開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這些努力及其取得的成果,需要通過國際傳播積極展現,讓海外投資者、貿易伙伴、市場參與者及時、充分了解,通過法治國際傳播展現我國優良的營商環境,從而增強國際社會參與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在國際競爭中贏得有利地位。
講好中國法治故事,離不開包括傳統媒體、網絡新媒體、社交媒體等在內的媒體平臺。要從傳播方法、傳播素材、傳播內容、傳播載體、傳播人才等方面入手,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增強國際傳播效果。
從傳播方法上,善于從微觀與細節入手,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法治故事,通過講故事來展現我國法治的進步與文明。過去,我國法治國際傳播的宣傳味兒較濃,宏大敘事多,具體案例少,概念判斷多,個人體會少,只管自己“要說什么”,不管別人“想聽什么”。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受眾,都更喜歡故事化、具象化。宏大敘事的感染力,比不上一件件真實可感的故事,我們要善于抓住典型案例講故事。近期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的云南野象群北遷,就是一次很好展現我國依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案例。2021年5月下旬,世界環境司法大會在昆明召開,來自我國法院系統的參會者在闡述中國環境司法保護立場時,播放了一段關于野象群北遷的視頻短片,贏得外方參會者的極大認可,報以長時間的掌聲和笑聲,國際傳播效果極佳。近年來,我們法治進步給國人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保障與好處,存在大量真實可感、生動可信、有血有肉的故事。挖掘好、講述好普通人身上發生的法治故事,無疑有助于我國法治國際傳播。
從傳播素材上,加大我國法治素材特別是典型案例的翻譯數量,同時提升翻譯質量,“量”“質”并舉。近年來,我國在對法律條文、法治文件及其典型案例的對外翻譯與推廣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中國法學會每年編撰的《中國法律年鑒》《中國法治建設年度報告》均出版有英文版;《最高人民法院案例選》(英文版)自2018年開始以每年一輯或兩輯的方式發布;國家知識產權局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啟動英文網站;司法部網站發布疫情法律問答等英文宣傳冊;等等。但與我國全面依法治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相比,我國可進行國際傳播的外文法治素材數量依然偏少,而且普遍存在直譯生硬、晦澀的問題。由于法律文化的差異,我國特色的許多司法制度在國際上沒有完全對應的表達,目前僅根據字面含義的直譯,往往導致海外受眾看不懂、缺乏認同。因此,我們既要加強中國司法案例的對外翻譯與介紹,尤其要加大最高人民法院案例、典型案例、涉及海外當事人以及國際媒體關注的案例的翻譯,還應重視翻譯介紹我國在互聯網、知識產權、智慧司法等世界法治前沿領域率先開展探索的案例,向國際社會介紹我國的領先經驗。同時注意與國際通用的法律話語體系相銜接,改進翻譯質量,讓海外受眾看得懂、增強認同。
從傳播內容主題上,抓住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比如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人權司法保障、外國人在華權益、外商在華營商環境等顯性話題,以點帶面,重點突破。媒體傳播要了解受眾的關注點,注意貼近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北京、上海、廣州成立知識產權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掛牌成立知識產權法庭,建立起知識產權專業化司法保護體系。我國不斷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健全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非法證據排除等法律原則的法律制度,健全冤假錯案有效防范、及時糾正機制,“呼格吉勒圖案”“念斌案”“浙江張氏叔侄案”等冤假錯案得以堅決糾正。2019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積極促進外商投資,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打造良好透明的營商環境,給在華投資的外商送去“定心丸”。針對這類容易被海外受眾關注的中國法治故事,我們應深入挖掘,突出重點,以點帶面,以達到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
從傳播載體上,強化網絡技術手段,綜合利用微博、微信等國內社交媒體平臺,以及臉譜、推特等海外社交媒體,提升傳播效果。世界已進入新媒體、“小眾化”、秒互動的信息時代,新媒體成為當下最重要的信息傳播載體。2013年8月,我國微博直播公開審理薄熙來案,成為我國法治國際傳播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隨后,我國庭審直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著名的案例包括北京海淀“快播”案、山東聊城“辱母殺人案”案等。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發布的《法治藍皮書: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我國法院庭審直播次數達390多萬次,直播率達33.2%。《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2021)》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庭審公開網已經累計開展全國法院庭審直播1104.94萬次,網站累計訪問量突破319.04億次,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政務視頻直播網站。我們要繼續發揮好庭審直播的傳播效應,強化中國司法公平、公正、透明的形象認知。要重視海外社交媒體,在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社交網絡設立官方賬號,在Reddit、Quora等新聞社區適時跟發、創設相關話題,在Instagram、Podcast、Youtube、Vime等多媒體平臺發布圖片、音視頻等作品,搶占國際主流輿論陣地,強勢傳播中國法治故事。
此外,在傳播人才方面,加強外語、法律、傳媒“三合一”復合型人才培養。人才是搞好法治國際傳播的關鍵所在,我們培養的人才要具備以下幾方面素質:政治立場堅定,守住基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意識形態與文化安全等底線;跨學科知識豐富,至少精通一門外語,懂法律知識,而且要熟悉國際傳播規律;善于在實踐中取得勝利,能在涉外法治斗爭中傳播我國聲音,在國際輿論斗爭中推介我國立場。這就要求高校、媒體、法學法律界通力合作,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上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三合一”人才。同時,要善于團結動員海外背景深厚、有國際影響力、對我國友好的外籍人士在國際輿論場多講中國法治故事,壯大知華友華力量,做大做強我國法治國際傳播的人才隊伍。
【注釋】
[1]黃進.深入推進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N].法治日報,2020-01-08(05).
[2]杜國棟.新形勢下我國的法治對外宣傳思考[J].中國司法,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