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婷/昆山高新區美陸小學
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學生發展的需要都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現在的課堂必須“活色生香”才能“博人眼球”,現在的老師必須要基于學情的考量,才能創設出有效的課堂。所以,單純的“講授式”、“練習式”教學形式亟需打破傳統的禁錮,融合新鮮的技術手段,足夠刺激學生的感官和思維,讓“教”有的放矢。
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包括課前預習單的設計和使用、課堂教學資源的采集(包括圖文、音視頻材料)、課上多媒體的教學輔助(電子白板、演示文稿等)、課后作業的多樣性選擇(分層作業、合作探究)等。不難看出,要想學生在信息化的大時代背景下綜合發展、高效學習,我們的教學手段必須跟上學生發展的需求。
部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亦是跟著時代的步伐,統籌了教學模塊和單元目標,綜合訓練學生的語文素養。更新“教”的形式,拓展“教”的維度,能把有限的教材挖掘出豐富的內涵,能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
無論是課前的預習,還是課堂的呈現方式,亦或是課后作業的設置,我們都不能局限于書本和筆端,而應讓學生從一本書、一篇課文走進更寬廣的世界,借助老師所提供的方法、工具、資源,學會查找信息、整理資料、輔助學習,這不正是自主學習能力養成的過程?
老師的“教”不拘一格,學生的“學”自然也應該豐富多樣。傳統的學習方式只是注重課堂的聽講、完成課后筆頭練習。但是這樣的學習方式是很局限了,如何在固定量的時間內收獲最大的學習價值,則需要學生不僅僅動用他們的眼睛、耳朵和手,更要動用的是他們的嘴巴和思維。在綜合性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習的能力,才能將習得的內容內化成學識、涵養和技能。
“學”的方式如何在“融合式”的教學模式下更新、活化、豐富,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解放學生的表達、實踐、思考能力。比如在預習工作中,學生習慣于識字、讀文,權當完成了任務。而如果將預習作業具化為:(1)熟讀課文,查字典解釋不理解的詞語;(2)根據自己的理解完成預習單的問題;(3)將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這樣的設置旨在讓學生掌握自學的步驟和方法,也在完成預習作業的過程中學會通過自己的能力解決適當的問題,這樣的能力就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課堂上,主要訓練學生的探究和表達能力,由學生提出問題,再引導大家交流研討,變一成不變的“教”為積極主動的“學”。再如《兩小兒辯日》這篇古文中,完成課堂的教學任務后,可將課后作業設置為:將這個小故事排演成課本劇,小組競演。這樣的設置豐富了學生作業的形式,既趣味橫生,又在實踐中鞏固了教學內容、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融合式”教學模式對應的是學生“學”的多樣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聰明才智,以工具書、網絡資源、團隊協作等為手段,綜合服務于自己的學習,將學生的學習生活化,將生活學習化,“融合性”地學、“浸潤式”地學,使學習結果最大效益化,升華為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現代化的教學模式需要我們對教學進行“拓寬”,拓寬教學的空間,老師的“教”不再局限于課堂,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僅靠課堂的約束是不夠的,所以教學必須延伸到課堂之外,延伸到學生的家庭自主學習。“教師不在場”的學習效果才是衡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充分利用起課堂教學的前后時間,可以稱之為課堂的“前置”和“后補”,讓學生學會預習和學會復習,將大大拓展教學的寬度,深化教學效果。
“前置性”的學習可以表現為預習單的設計:(1)通過預習,你知道《草原》的作者是誰?查找資料,介紹一下他;(2)摘抄一句文中你最喜歡的話,說說理由;(3)你從“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話中體會到什么感情?這樣的設計能夠清晰地抓住文章的學習重點,把握學生的自學情況。當然也可以是籠統和開放性的預學任務:(1)批注式賞析你喜歡的句子;(2)標記不理解的地方,課堂交流。
“后補”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和強化,以往師生均不重視課后的復習,大多以完成筆頭基礎性練習為主,這樣的作業設置無疑不夠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何讓學生將課堂“后置”,讓復習更自主,師者則需要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如學習了《古詩三首》后,我們可以變傳統的作業“抄寫并背誦三首古詩”為“將古詩所描繪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既檢查了學生對古詩的掌握情況,又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寫作能力。延展課堂的寬度,需要創新作業形式,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和展示的空間,以趣味為引導,學生更愿意投入學習的過程,延長學習的過程,課堂的前、中、后完整銜接,教學才會更加高效。
課堂的寬度可以拓展,把課堂從學校延伸到家里,那么教學的時間也可以打破限制,課上的四十分鐘固然是教師的主戰場,但是僅靠這四十分鐘的學習對學生來說遠遠不夠,快速發展的時代,信息更迭的迅速使得學習也更碎片化,時間也更自由化,因此,我們的課堂也應走出四十分鐘的框架,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由學習”為方向,更新教學模式。
教學時間的“定時”是指課堂教學的時間是不可變更的,而我們要努力的是通過有限的課堂四十分鐘將教學目標具象化、教學效果最大化,學生的這四十分鐘的學習是沉浸式的、無可替代的。而在這“定時”之外,并不是教學的終止,因而需要發展出“選時”教學。
“選時”是針對學生主體而言的,更為自主式、自由式的學習方式和時間選擇。比如在教學六下第一單元時,圍繞第一單元的“民風民俗”主題,可以設計開放性的延伸活動:(1)找一找斯妤的《除夕》一文,讀一讀,比較其與老舍的《北京的春節》有何異同?(2)在《古詩三首》的基礎上,再去搜集與節日有關的古詩,與同伴交流;(3)向家中長輩了解家鄉有什么獨特的習俗及其背后的寓意,可以演講、書畫的形式向同學展示。這些實踐性的任務可以貫穿整個單元的教學,給學生充足的準備時間和充分的選擇自由,這樣的好處是充分營造濃郁民俗文化氛圍,學生能夠浸潤在教學文化中,同時抓住課堂之外的碎片化時間,充分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綜合實踐能力。
要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要綜合運用能夠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手段。區別于傳統的“聽—講”模式,當今的課堂應該是靈動的、鮮活的,所以我們開始倡導“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模式。
以問題引領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再以“探究—解決”問題為途徑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此過程中的學習收獲才能夠內化為學生的學習能力,讓課堂教學由“知識傳授”走向縱深處,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部編版教材中的略讀課文都會在篇頭設置一些閱讀提示,對于這類文本,無需詳盡的解讀,完全可以將閱讀提示作為問題引領,放手給學生進行閱讀探究。以六下教材中的《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為例,對于這樣的一篇對未來學習生活的想象類微型小說,學生是很感興趣的。而且孩子們對今天他們所體驗的學校和學習模式有很深的感知度,因此基于這樣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由閱讀文章,尋找未來的上學方式和今天有何不同,學生可以找的非常迅速。教師可以設置小組內的競賽,通過合作解決問題的形式,比較哪組能夠找得既快又全面,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度,也訓練了快讀閱讀、提取信息的能力。其次,對于課文所設置的第二個問題:想象一下未來學習生活還可能是什么樣的?教師則更應該將課堂還給學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集思廣益”,再把老師的“講臺”變為學生的“演講臺”,鼓勵學生展示自我、暢所欲言,一起討論想象內容的好壞之處,辯證地分析問題。
改變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改變學生參與課堂的形式,讓課堂成為學生的主場,將課堂創設成學生“生命在場”的體驗場,這是“學”與“練”的融合,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策略。
有教學就應該有評價,“融合式”教學模式必將包含與時俱進的評價眼光。評價再也不是“唯分是上”,義務教育階段需要綜合考量學生的成長發展結果,無論是針對學生的個體評價,還是針對一節課的教學評價,都應該將目光聚焦到學生,發散開來看學生獲得的體驗,而不是只看學生是否能夠將知識點背默出來。
六下語文第五單元是科學主題,從科學發展到想象,所以本單元的習作主題是“插上科學的翅膀飛”。對于這樣一個寫科幻故事的習作教學來說,評價必然不可能僵硬固化。我們要通過學生的寫作看到他們的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還要通過交流展示觀察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勇氣、自信心、表現力等。
每個學生都是在發展中的人,如果我們的評價標準也能基于學生的能力養成,那么自然能反向觸動教學模式的革新,以鼓勵和肯定的眼光去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更能激勵學生自主投身到學習過程的參與和體驗中,只有主動地參與和體驗,才能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綜上所述,“融合式”的教學模式需要我們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學習先進的教學技術,利用好有效的教學資源,去革新我們的教學手段,生成新的教育策略。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應融合進“課上”與“課下”、“教學”與“評價”,立足學生本位,致力于素質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