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 張帥
1940年12月30日,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創辦的第一座廣播電臺開始播音,這一天被確定為中國人民廣播創建紀念日。此后,它幾易名稱,從最開始的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到北平新華廣播電臺,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直至并入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人民廣播的聲音已回響有80余年,永不消逝的電波背后是一代代廣播人對于文化的堅守與傳播。
新中國成立前的廣播文化傳播。歷史總要“開其首端,因有沿革”。不開首端,便無沿革,也就無所謂歷史。首端、開頭、發祥關聯著其后的發展,關聯著其后的一切。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聲音傳遍四方,自此,我們黨增添了新的現代化的宣傳工具,這大大增強了我們黨的宣傳能力,報紙、期刊、文字廣播、語言廣播基本齊全。同樣重要的是,這打破了日寇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政治封鎖。
其一,廣播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新聞宣傳的思想。在多年的廣播宣傳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積極發揚和繼承列寧廣播宣傳的思想,并從實際出發,提出了新的觀點和理論。毛澤東曾在延安王家坪總部禮堂會議上指出了發展無線電通信的緊要性,“無線電臺是我們的耳目和機要”,在1942年1月的一次會議上,特地談及到廣播并指出“社論、新聞、廣播應三者并重……廣播比三千份報紙更重要,要成為第一位的工作。”在民主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人始終要求廣播宣傳的有關工作者要深入群眾,堅持廣播宣傳工作的群眾路線;特別注重實地調研,講求實事求是,堅決抵制“黨八股”。這些思想和理論是對列寧廣播思想的深化、發展和創新,也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新聞宣傳的思想。
其二,廣播促進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自誕生之日起,就以戰斗姿態出現在新聞一線上,這是中國共產黨聯系人民的橋梁和紐帶,也是人民對敵人有力的法寶。為了取得抗戰的早日勝利,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始終遵照中共中央制定的總方針,采取“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反對頑固勢力”的策略,反復播報解放區人民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生氣勃勃的精神風貌,大力播報抗戰的大后方民主政權的建設狀況。1941年勞動節,《新華日報》正式發表了《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文件。之后,延安新華廣播電臺不斷地播放此文件,使群眾及時地了解政策,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民主政權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強了全國人民群眾對我解放區和共產黨的進一步信任。
當時的播音稿件多是針對于國內外的新聞以及抗日戰爭的消息,新華社編輯部為廣播電臺提供漢語稿件。此外,廣播電臺還會播送一些文藝節目。由于廣播具有伴隨性、通俗性的特點,這為許多并不識字的老百姓提供了便利。在廣播中,郭沫若的《屈原》和蕭巖演唱的《延安頌》被多次傳送,影響著當時的人民大眾,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和信念。
在一致抗戰的歲月里,延安新華廣播電臺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喉舌,與新華社的文字宣傳互相配合,深度報道了中國共產黨關于抗日戰爭的內外政策,進行反法西斯的宣傳,激勵和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決心和信心。
新中國成立后的文化傳播。1949年10月1日,齊越與丁一嵐向全世界現場直播了新中國開國大典的盛況,讓全中國人民感到自己從此站起來了。中國人民的獨立福祉已然到來,然而,衣食住行的基本問題仍然存在。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于1950年6月6日發表題為《各級領導機關應當有效地利用無線電廣播》的社論,指出“無線電廣播是群眾性宣傳教育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特別是在我國目前交通不便、文盲眾多、報紙不足的條件下,如果善于利用無線電廣播,則將發揮極大的作用。”由此可見,新中國成立后,廣播電臺對于影響民眾生活方式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為當時的中國人民傳播了鮮明的文化信息。隨著抗美援朝的勝利,上世紀50年代后,國民經濟恢復成為了國家建設中的重要一環。土地改革正在向下推廣,宣傳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級廣播電臺積極響應號召,按照中央的指示進行上情下達,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這時期的廣播電臺針對不同的改革發展政策,開辦了許多不同形式和內容的節目。從1949年和1956年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全天播音時長可以看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全天播音時間從1949年的5小時增加到1956年的23小時55分,播報基本是全天不停。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作家魏巍采寫的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文章發表后,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后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齊越同志播出了這篇文章,前方戰士在這鏗鏘有力的中國之聲中受到極大的鼓舞和振奮,這也間接推動了后方人民參與到抗美援朝前線中去。隨后,“最可愛的人”成為了人民群眾對志愿軍最親切的稱呼。齊越同志以飽滿熱情播出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為后人提供了通訊播報的典范。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為了宣布政令、發布新聞、提供文化和娛樂更加及時、迅速,創辦了《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臺聯播》節目。1955年7月4日正式改名為《各地人民廣播電臺聯播》節目,全國各級廣播電臺之間搭起了交流合作的橋梁。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全國發布的政令、法律、法規等都會在《各地人民廣播電臺聯播》中率先播出。每次有重要新聞要披露時,中央領導同志總是批示:“今晚廣播,明日見報。”可以想見,廣播節目為祖國的建設與發展,為提高全國人民的政治科學文化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節目的最大特色是經常搶發“本臺剛剛收到的消息”,有時來不及錄音,則由播音員直播。
改革開放后的文化傳播。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全黨、全國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決議,開始通過行政與市場的雙重力量來進行社會資源調配。進入這一時期,我國的大眾傳媒機構紛紛開始探索新經濟體制下的運營模式。“收聽率”對廣播來說顯得格外重要,各級廣播電臺在選擇節目的內容和形式時,開始更多地考慮聽眾的特點和需求,保證聽眾的服務質量。1981年1月1日,徐曼主持的《空中之友》開播,這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推出一檔主持人節目。主持人徐曼以其“輕軟甜美”的主持風格為隔膜已久的海峽兩岸人民架起了心靈溝通的橋梁,受到寶島民眾的深深喜愛。這檔在寶島引起強烈關注的節目不僅塑造了“徐曼小姐”在臺灣民眾心中“和平使者”“知心大姐”的形象,也給中國廣播播音界吹來了一股提升播音藝術的徐徐春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徐曼主持的《空中之友》與廣東人民廣播電臺李一萍主持的《大眾信箱》,開創了中國廣播節目主持人播出方式先河,兩位主持人也被譽為“北徐南李”。
這一時期,廣播依然具有幫助政府管理社會、進行對外宣傳的屬性,其內容在服務聽眾、娛樂聽眾等領域大幅增加,已具備了鮮明的服務型廣播的特點,因而具有宣傳與服務的雙重屬性。需要指出的是,進入新世紀后,由于傳媒業的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廣播也在根據自身的優勢,使其社會功能相對于其他大眾傳播媒介更為特色化。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在多家電臺熱播,形成“三國熱”。上世紀80年代初期,隨著這樣的潮流不斷推進,四川人民廣播電臺也針對《三國演義》進行創作和改編,最終錄制成了108集廣播劇。該劇被有關專家譽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廣播劇罕見的鴻篇巨制,其運用演播藝術來改編文學名著,讓聽眾在優美激揚的聽覺中,獲得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從1983年10月1日首播,一直持續到1994年4月才完,獲得了聽眾的廣泛好評。該劇由四川人民藝術劇院演播,戲劇界不少人士參加了編、導、演和顧問工作,該劇還先后在全國和四川省榮獲特別獎、一等獎、“五個一工程”榮譽獎,曾在多家電臺播出。同一時期,1983年,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改編創作的評書《三國演義》也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長篇小說連播》節目中播出,由評書藝術大師袁闊成演播。播出后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形成“三國熱”,演播者和節目責任編輯還受到時任國家領導人王震的接見。
在智媒時代,網絡對于傳統媒體沖擊有目共睹,技術發展往往是不可逆的,直播交互、短視頻傳播等形式屢見不鮮。廣播媒體若想求新求變,就要主動擁抱新媒體。目前廣播用戶的受眾群體大部分是出租車、私家車的司機和乘客。智媒、新媒與傳統媒體相融合,通過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客戶端進行通力交互,增強廣播媒介的競爭力。例如,上海SMG推出的阿基米德FM網絡電臺就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成功案例。不難發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如今的廣播媒介通過資源互通,內容共享,吸引了更多的年輕受眾。廣播技術優化升級,推陳出新,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提升傳統媒體的綜合實力。
文化傳遞:我國廣播節目新動態。2015年11月30日開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陸續推出了《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系列廣播紀錄片,以人文視角呈現文化流變,折射出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充分調動聽覺感知中國人曾經走過的文化印跡。這一節目的推出有助于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自覺,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該廣播紀錄片運用優質的聲音,為受眾打造一場“聽覺盛宴”,每一檔節目都在將文化與時代相結合,留下了寶貴的“聲音檔案”,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媒體利用多媒體矩陣推出的優秀代表作。《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獲得了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不難看出,中國在向世界表達中國思想,傳遞中國聲音。廣播的意義不再只是傳遞消息、宣讀政策,當下的社會,更重要的作用是文化價值觀念的輸出,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
文化標桿:我國廣播節目新征程。廣播電臺要牢記傳媒人的責任和使命,充分發揮廣播的優勢,例如伴隨性、即時性。堅定黨的立場,時刻秉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樹立文化品牌形象,將核心價值觀文化囊括其中,使聽眾不斷地在媒介大環境下受到熏陶,獲得身份認同感。品牌不僅僅是商業,文化也有品牌。不僅如此,文化成為品牌的過程就是傳播的過程,每位聽眾都可以不斷受到內容的浸入和文化的滲透。文化自信是最深厚的自信。當下,我國亟需通過廣播打造文化品牌,提高國家在國際中的話語權和文化軟實力。
文化價值:我國廣播節目新發展。提升傳統廣播節目的傳播效果,方可增強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沖擊力。廣播節目不僅要求廣度還要有深度,內容的豐富性依賴于先進的傳播技術手段和傳播能力。在智媒時代,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不可分割,話語權的掌握更是尤為重要,文化傳播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智媒時代,廣播隨著傳播途徑的拓展,其伴隨性、時效性特征凸顯,網絡電臺異軍突起,例如喜馬拉雅FM、蜻蜓FM、阿基米德FM等。人工智能的播報方式深入千家萬戶,用戶選擇余地空前加大,質量不佳的節目變得難以生存。因此,廣播節目要突破繭房、實現媒介融合,就要做信息輸出的“把關人”,抓住時代浪潮,創新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優秀廣播節目。
2018年3月21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宣布正式成立。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建制撤銷,廣播資源在總臺的框架下得到重新整合。3月29日正式播出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聯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播音員首次為節目配音。這是歷史性的一刻,這也是新時代廣播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說明了當下新媒體時代到來,資源整合、互聯互通的重要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全國人民勠力同心堅決打贏抗疫阻擊戰。廣播作為傳統媒體的先鋒和宣傳報道的重要陣地,扛起了傳播疫情最新消息的旗幟。媒介的公信力凝聚在播音員的每一次報道中。各級廣播電臺迅速響應號召,打通所有頻率報道新冠疫情最新進展,例如濟南人民廣播電臺要求全體員工立刻結束假期,全部投入一線工作中,嚴格把控稿件的主流價值觀和輿論風向,為公眾樹立起擔當的形象。疫情期間,傳統的廣播節目有固定的播出時間和時長。因此,24小時滾動播出疫情信息也是各大廣播電臺采取的措施之一,并且將節目投放在新媒體平臺供大家回聽,以免錯過重要的消息。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人民廣播歷經時代巨變而屹立潮頭。如今,5G時代已經到來,技術創新催生多樣化的傳播手段,媒介生態又將發生劇變。新時代的廣播,需將更為豐富的內容、更為專業的形式與更具品質的品牌相互融合,不斷優化升級,進而增強民眾的國家認同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