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琳
AI,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簡稱,中文翻譯為“人工智能”。目前,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化,AI技術在廣播電視中的應用日漸廣泛。由于大多數電視新聞皆為直播,以往的技術條件下,從內容安全、技術安全、播控安全等方面考慮,都難以實現虛擬手語主播的直播同步,而引入AI技術在電視新聞手語播報中已經成為現實。
目前,電視新聞的手語主播和手語播報大致分為以下三種類別和三種呈現方式,并且由此衍生出不同形態的電視手語節目。
手語主播的三種類別。手語電視新聞中的手語主播主要分為健聽人、聽障人、虛擬人三種類別,在手語電視節目中,各有利弊。
一、健聽人手語主播。這類主播最為常見,大多是由專業手語老師或殘聯工作人員兼任。健聽人在與節目制作人員溝通上更有優勢,但在聽障人群中的認同度上并不高。二、聽障人手語主播。也有部分電視機構聘用文化素質較高的聽障人擔任手語主播,他們對聽障人的信息環境比較熟悉,在手語的手勢表達上更符合聽障人需求,缺陷是在對復雜文稿的理解上略遜于健聽人。三、虛擬人手語主播。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虛擬手語主播的技術條件已經成熟。其優勢在于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標準化操作流程。2020年,長沙廣播電視臺成功運用AI技術,將虛擬人作為手語主播,與節目主持人同步播報新聞。
手語播報的三種呈現方式。一、主視窗為新聞主持人,手語主播在小視窗。新聞主持人占主要畫幅,手語小視窗位于左下角或右下角的“畫中畫”之中。二、主視窗為手語主播,新聞主持人在小視窗,以手語播報為主,國內暫時較少運用。三、新聞主播與手語主播以同樣大小的畫幅呈現。這在中國少數幾家城市廣電已經出現。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AI、VR、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手段在助殘方面實現了新突破,“文化+科技”的融合將有效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為聽障人群精準賦能,從而使該群體更好地融入社會,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聽障人群。
政策背景。作為有著公共屬性的廣播電視媒體,在助殘扶殘、鞏固殘疾人脫貧攻堅成果方面,承擔著媒體責任。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大眾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鼓勵和支持有條件開設手語節目的電視臺進一步為殘疾人提供公共文化服務。2021年,《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年版)》要求,省、市級電視臺按照《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開設手語節目,尤其是為聽障人士提供公共服務。最新公布的《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的通知》提出,鼓勵電視臺、廣播電臺、網絡視聽媒體和融媒體中心開設殘疾人專題節目,加快發展信息無障礙,支持研發生產科技水平高、性價比優的信息無障礙終端產品。
社會背景。中國有2780萬聽力殘疾人,居五大殘疾類別之首,占全國殘疾人數的30%以上。可以說為聽力障礙殘疾人賦予融入主流社會的語言文字能力十分重要,這其中電視手語節目的開設就是主要方式之一。《2019年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一共有省級殘疾人專題廣播節目25個、電視手語欄目32個,地市級殘疾人專題廣播節目219個、電視手語欄目272個。
綜合對比全國電視臺的數量,已經開辦電視手語欄目的電視臺占比僅為12%。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電視手語節目是周播節目,存在播出時間短、間隔時間長等問題,電視手語欄目沒有“常態化”播出,形式內容不夠“接地氣”,影響力較差,電視播出機構沒有嚴格落實好《殘疾人權益保障法》中的相關規定。
技術背景。國家廣電總局《廣播電視技術迭代實施方案(2020-2022)》要求,“編制智能機器人AI播報、機器人手語技術方案,逐步推動虛擬主播、動畫手語等技術在新聞、綜藝、氣象、科教等節目的應用等”,并將“開展虛擬主播、動畫手語小規模應用”列入“近期主要任務”。
人工智能手語電視播報技術可將漢語自然語言翻譯成手語,同時結合唇語、圖文動畫來表達自然語言語義,基本解決了手語計算問題。經過前期調研和技術升級,該技術系統開發了適合于視聽媒體機構應用的播報軟件,可實現將文稿轉換為虛擬主播的手語動畫視頻,經多種制作模式與節目視頻合成,形成電視手語播報畫面。其主要應用場景為資訊類電視節目,如新聞播報、天氣預報、生活資訊等。
人工智能手語電視播報的數據底座是國家通用手語的動作大數據,實現了手語的信息化處理。
播出平穩安全。人工智能手語電視播報系統應用在電視場景,首先要確保的就是安全和穩定,同時融合技術先進性、理論科學性、操作便捷性。尤其是技術指標應當符合國家廣電總局對電視節目播出的行業要求,可以實現文本編輯、視頻編輯、智能上載、自動播出等功能,并且兼容高清信號和標清信號。
技術升級迭代。人工智能手語播報技術的迭代升級包括優化虛擬主播形象、豐富新聞樣本學習、升級手語翻譯軟件和工作站、新聞摘要手語時長自動計時、智能摘要系統研發等,進一步優化受眾體驗,提升播出安全度。
長沙市聾人協會主席及聽障人士代表觀看了長沙廣播電視臺《長沙新聞》的手語節目之后表示,人工智能在電視手語播報上的應用,可以幫助聽障人群更好地獲取新聞資訊,了解社會發展。
媒體廣泛應用。2021年,湖南省長沙地區包括長沙廣播電視臺和長沙縣、望城區、瀏陽市、寧鄉市等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已經全部安裝使用該系統。截至6月,人工智能(AI)手語電視播報系統已經在全國2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03家電視臺安裝并使用。
參與重大宣傳。隨著應用覆蓋范圍的進一步擴大,人工智能手語電視播報系統已成功應用于全國“兩會”和湖南省、海南省“兩會”,以及湖南長沙市、湖北襄陽市“兩會”新聞播報。雖是一方小小屏幕,卻為聽障人士打開了融入社會的大窗口,為該人群更好地參與政治生活大事提供了便利,為“兩會”的宣傳營造了無障礙信息環境。
技術賦能媒體融合。經過長沙廣播電視臺的前期摸索和應用,人工智能手語電視播報技術已經在電視應用場景中建立起一整套規范的工作流程,實現了虛擬主播、動畫手語等技術在電視節目中的示范作用,具備較好的復制、推廣、應用條件,能夠為全國各級廣播電視臺貫徹落實國家廣電總局《廣播電視技術迭代實施方案(2020-2022)》的要求提供參考,有望打通媒體融合發展的技術瓶頸。
安裝便捷運行高效。目前,人工智能手語電視播報系統可以實現一小時內安裝、一鍵生成手語動作視頻,新聞采編完成即可得到手語內容,審核完成之后即復現手語內容。虛擬手語主播“精力充沛”,不存在手語播出前后力度、精準度、表情表現不一致等問題。在電視新聞或各類資訊節目中應用人工智能手語電視播報技術,可以通過主流媒體平臺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有效擴大國家通用手語的推廣覆蓋面。
深度學習功能推動手語數據庫建設。在無障礙智慧城市建設、精準助殘等工作中,電視媒體作為社會導向和示范窗口,可通過打造無障礙的信息化環境,體現黨委政府對弱勢群體的關愛,保障弱勢群體無障礙獲取信息的權利。人工智能手語電視播報系統采用了基于神經網絡的人工智能算法,具有深度學習功能,隨著系統在主流新聞節目中的應用,可從主流資訊中不斷采集詞匯樣本,豐富國家通用手語大數據庫,推動國家通用手語在聽障人群中的普及。
助力信息無障礙建設。人工智能手語電視播報技術的研發和在電視節目領域的應用,可以幫助近3000萬聽說障礙人士與外界社會的溝通交流更為便利,是對中央信息無障礙的工作具體落實。同時,該技術可為電視行業提供模板化的技術解決方案,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實現電視手語節目的持續性、常態化播出,營造信息無障礙社會環境。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關鍵時期,也是促進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期。人工智能手語電視播報技術作為AI技術的一支“輕騎兵”,在電視行業的應用,不失為一種創新嘗試和有益實踐。接下來,還有待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優化、深化和產業化,使應用場景從電視新聞播報到公共交通、政務服務、終身陪伴等更多領域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