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璐
抖音短視頻自2016年9月上線以來,由一個音樂短視頻社區逐步發展成了泛資訊短視頻平臺,其內容涵蓋了時尚、旅行、美食、娛樂、政務、新聞等多個領域,視頻長度也從最先的15秒擴容到了60秒,部分認證賬號還可以發布5分鐘的長視頻。抖音短視頻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用戶在移動端接收信息的習慣,豎屏的觀看模式也成為了當今互聯網中廣受歡迎的視聽方式。隨著媒介融合不斷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開始入駐抖音平臺,專業媒體在抖音中傳播的信息已經成為用戶獲取社會動態的重要參考,本文旨在對抖音平臺中的新聞資訊類賬號的視覺呈現進行分析探討,以期為相關業務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
視覺呈現契合第二人稱觀看視角。傳統的電視大屏傳播是一種面向所有人的大眾傳播,電視觀看是一種集體的觀看,大屏傳播模式下,受眾觀看節目的場景往往伴隨著家人或朋友的在場,而這樣的情境決定了電視傳播的語態是一種面向多人的傳播語態,其內容的表達和視覺的構圖呈現也相對更為規范。隨著傳播向移動端轉移,信息的接收越來越呈現出私人化、個性化的觀看趨勢,媒體的視聽表達也開始由第三人稱視角向第二人稱轉變。在央視新聞聯播抖音號推出的《主播說聯播》系列短視頻中,主播以單人正面的角度面向觀眾,其坐姿相對在電視《新聞聯播》節目中更為放松,表情較為輕松,在語言設計上,更多的采用“你”“我”這類代詞,營造出了一種面對面交談的氛圍。這樣的設計使觀眾仿佛進入到了節目的后臺,在和主持人進行著一場私人談話,而這種私人情境的營造恰好契合了用戶獨自使用手機觀看視頻的習慣。
新聞畫面集中展現事件高潮片段。互聯網快節奏的表達使得用戶更傾向于瀏覽重點突出、節奏緊湊的新聞信息,這也對內容生產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聞內容的剪輯中,有創作者會直接以特寫的形式將核心畫面剪輯出來,省去前因后果的交代,讓用戶在最短的時間獲取新聞事件的核心內容,獲得情緒共鳴或者填補自身認知的空白。人民日報抖音號在發布外交部發言人記者會相關新聞時,采取了將記者提問以大號字幕標題呈現,用特寫鏡頭展示發言人回答問題畫面的形式。豎屏特寫鏡頭相對16:9的寬屏而言,有效規避了環境中不必要的嘈雜干擾信息,將畫面集中在了發言人身上,其面部細微的眼神、表情以及回答提問的手勢、身體姿態等細節都得到了更為聚焦的展示。四川觀察在對甘肅隴南洪水泥石流進行報道時,選用了紅黃色的黑體字作為標題,將洪水沖走汽車的瞬間剪輯到了視頻的最開始,雖然沒有過多的背景陳述,但是極具視覺沖擊力的洪水畫面讓受眾瞬間感受到了災難帶來的危害以及災區人民所面臨的困境。四川觀察對甘肅隴南文縣洪水泥石流報道的新聞短視頻評論數達到了28.5萬,評論區全國各地的網民紛紛表達了對災區人民的擔憂和祝福,這樣的一條新聞通過聚焦的視覺呈現,及時向社會傳遞了災區的災情,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大標題字幕輔助理解碎片化表達。在抖音快節奏的敘事中,為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傳播者有時會選擇性的省略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在15秒內將一則新聞事件完整的交代清楚相對較為困難,因此抖音平臺中的新聞呈現出了碎片化、聚焦化的表達。碎片化的表達雖然可以快速吸引受眾的眼球,但是也會增加用戶理解信息的難度,在這樣的情況下字幕就發揮了重要的解釋說明的作用。在抖音短視頻平臺中,字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視覺符號,相對于敘事時間和展示空間更為寬裕的電視而言,抖音中的字幕符號有著更為重要的地位。電視的觀看場所較為固定,其視聽環境也相對可控,而移動端觀看的視聽環境則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用戶可能會在車站、商場、餐廳、候機廳等各種場景下觀看抖音短視頻。當外部環境較為嘈雜時,手機聲音信息的傳播就會受損,此時字幕輔助受眾理解信息的意義就更為重要,無論是視頻中人物說話的同期聲字幕還是用于解釋說明的標題性字幕,都是傳遞信息的有效載體。新華社抖音號在報道嫦娥五號月軌交會對接時,選用了“太空之吻”的鎏金標題,并在標題旁添加了一顆愛心符號。這樣符合抖音年輕化受眾視聽習慣的表達,簡潔生動地將時長有限的航天題材的視頻進行了有效的傳播,充分體現出了標題的重要作用。
更加適配移動設備。傳統的橫屏設備源于早期的電影,而電影屬于非參與型的媒介,并不需要觀看者在播放中有過多參與。智能手機誕生后,用戶豎持設備接打電話和瀏覽信息的習慣與觀看視頻時不得不進行手機橫向翻轉的這一操作產生了矛盾。
豎屏9:16的屏幕設計使得觀看者在瀏覽視頻時有了更好的觀感體驗,用戶可以在移動中單手點擊屏幕回復消息或瀏覽資訊。豎屏視頻的誕生順應了傳播介質的發展方向,用更加匹配移動的介質閱覽的方式嵌入了人們的生活。抖音中雙擊點贊彈出的愛心效果,左滑進入博主主頁面等操作,都在很大程度上為用戶創造了良好的視聽觀看體驗。部分新聞的篇幅略長,在單條視頻無法講述完的情況下,創作者會把視頻分成若干段并按序號用大字號數字標注好,當觀眾隨機刷到其中一段有意觀看完整內容時,左滑屏幕即可清晰明了地看到完整版視頻目錄。這種流暢的操作相較傳統的橫屏豎屏切換選擇操作而言,有了更加明顯的優勢。
優化個人觀看的沉浸體驗。用戶在觀看豎屏新聞時一般都采取單手把握手機的姿勢,這種符合手部生理特征的持握方式使得用戶即使在戶外通勤的途中也能較為舒適地專注觀看新聞。
此外,用戶在觀看消遣性資訊時經常會被打斷,中途可能切換到實時通信社交軟件中回復消息,或者到郵箱查看郵件等,豎屏新聞在方向上和手機系統的默認設置保持一致,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用戶獲取信息的連貫性。當某位手機使用者將手機橫置,很容易被周邊環境中的人發現自己在觀看視頻這一行為,而豎屏從技術上保護了用戶的視聽隱私權。
智能移動設備使得在實際生活中“在場的缺席”成為可能,即使不同人身體處于同一空間,但通過觀看手機可以實現意識的離場,橫屏置放手機的行為過于直接地暴露了神游的狀態,而豎屏視頻可以更加緩和地化解這種面對面的尷尬。
從固定的電視新聞到移動端的手機新聞再到豎屏的風行,視頻新聞的形態其實是伴隨著人們的日常移動規律和社交場景的變化而變化。豎屏新聞在視覺呈現方式和用戶觀看方式上都契合了當下的社會情境,抖音全屏沉浸式的體驗既滿足了用戶的視聽需求,也照顧到了用戶在使用手機時的社會情境。
強化信息的集中呈現。豎屏新聞的展示側重于局部,放大細節,凸顯人物,“聚焦”是它的最大特點,它能讓人在碎片化的時間里完成沉浸式閱讀。這是豎視頻的優勢,但同時也更容易暴露作品的缺陷,對內容生產者而言,對細節的把握要求更為嚴苛。新華社抖音號在《以國之名,向抗疫英雄致敬》短視頻集中以特寫鏡頭的方式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呈現了國家領導人講話內容,在頒獎環節鏡頭用中景和特寫的方式拍攝了張定宇、鐘南山與習近平總書記合影的畫面,起到了樹立榜樣、鼓舞人心的示范作用。在對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的采訪中,特寫鏡頭捕捉到了陳薇非常細膩的神態,講到情深處時眼中的淚花被鏡頭捕捉到在豎屏中得到了生動的展現。這種聚焦化的表達更容易集中受眾的注意力,排除無關的干擾,實現信息的有效傳播。
豎屏拍攝需克服創作的困難。豎屏內容雖然已經為廣大用戶所接受,但是內容生產生態依舊處于發展階段。有的創作者直接將原來的橫屏攝像機進行垂直翻轉來進行豎屏拍攝,這樣可能會使得原本適配橫屏攝像機設備的支架失去原來的穩定性,存在傾倒風險,影響設備安全。另外,攝像機方向的改變還會影響到原有的取景設定,會讓習慣橫屏構圖的攝影師感到不適。實際操作中,也有攝像師選擇繼續采用傳統的橫屏方式拍攝,然后通過后期的二次構圖將橫屏素材處理成豎屏使用。這樣的操作在技術上不存在障礙,但是橫屏轉豎屏的剪輯時間成本較高,很多關鍵的信息無法實現同屏呈現,特殊的場景缺乏環境交代和景深映襯,會在視覺呈現效果上大打折扣。在新聞實踐中,更多的橫屏素材其實本身并不適合裁剪成豎屏呈現,生硬的構圖不僅會影響美觀,還可能會有損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近年來,隨著手機攝像頭像素的提高以及便攜式穩定器等新型設備的出現,拍攝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但是豎屏視頻拍攝的配套設施依舊沒有橫屏的配套完善,新設備的出現從誕生到與業界深度融合,仍需要時間沉淀和磨合。
豎屏敘事需強化視聽邏輯。不同構圖內在蘊含的視覺語法不同,除了在美觀層面的表象,構圖事實上也蘊含著創作者對新聞內在邏輯的編排和自身的立場傾向。新聞是用事實說話的文化產品,具體體現到視頻作品中,除了用新聞事件自身的事實,新聞事件敘述的視聽邏輯也是重要的“藏舌頭的藝術”,這種敘述也會影響到新聞具體真實和整體真實的一致性。
豎屏新聞的聚焦化呈現可以突出主體,但是細節上的缺點也會一并被放大,原先可以同屏呈現的人物關系在豎屏中需要用鏡頭切換的形式實現,大環境的交代也需要更多的推、拉、搖、移來進行客觀全面的闡述,視野的窄化在敘事中產生了更多的鏡頭切換需求。如何在頻繁的切換和敘事的流暢間找到平衡點,是當下豎屏新聞創作仍需繼續探索的方向。
豎屏新聞需突破傳播的局限。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入推進,一次采集,全媒體平臺多渠道分發已經成為新聞傳播工作的日常。然而,豎屏的呈現方式在某些資訊平臺不能得到較好的兼容,全屏播放時會出現屏幕橫向翻轉,兩側呈現寬幅黑邊的畫面,十分影響觀看體驗。
有些豎屏視頻,雖然在格式設置上達到了豎屏的要求,實際上只是將橫屏視頻居中鋪在了一張9:16的豎版底圖上,在空白處加以字幕輔助說明。這種名義上的豎屏其實還是橫屏內容,并沒有專門針對豎屏在創作源頭做頂層設計。
豎屏短視頻是新技術發展的產物,豎屏的呈現方式正在改變著人們認知世界和記錄時事的方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做好思路的轉型以更加開放和從容的姿態應對新媒介的變革,是當下媒體人亟需研究重要的課題。豎屏的呈現方式給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作者必須學會構建新的編碼思維,打破傳統既有經驗的束縛,這需要創作者在技術水平、創新能力等整體素養上都大膽嘗試,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