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雨 王超群
長期以來,我國的民族旅游網絡輿情往往是與一些突發性的旅游危機事件息息相關,比如“鳳凰古城收費事件”“麗江女游客被打”事件等,故而呈現出負面性、沖突性的特征。然而2020年11月,四川理塘的藏族青年丁真憑借純真、天然的笑容的7秒鐘短視頻在網絡上爆紅,讓民族旅游網絡輿情的傳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變化。
2020年末“甜野男孩”藏族小伙丁真走紅,引爆網絡輿論。很多網民看到“騎著小白馬珍珠,馳騁在壯美的雪域高原”,便誤以為“此藏族少年就在西藏”,進而導致四川和西藏兩地文旅部門展開了一場“搶人大戰”。該事件反映出民族旅游網絡輿情傳播的諸多新變化。
新面向:積極正面報道成為輿情風向標。“民族沖突事件”“極端民族主義”“分裂勢力”等確實存在,民族分歧與矛盾也曾出現過不可調和的情況。在大眾視野中,民族輿情負面情況長時間活躍,“民族”和“問題”兩詞潛移默化地自相關聯。然而,民族因素直接與負面詞匯關聯,無疑是對“民族”本身的扭曲和污名化。為倡導網絡輿論的正向傳播和引導,近年來,社會生活交往中許多民族旅游的正能量事件,成為各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從關注民族旅游事件的負面報道博眼球,轉變成為民族共同發展使命而團結聚氣的正面報道,媒體所做出的積極改變成為民族旅游網絡輿情傳播的新面向。
新平臺:短視頻平臺成為輿情引爆端。新媒體時代,微信、微博紛紛推出短視頻制作和分發窗口,試圖與抖音、快手、微視等專業的短視頻客戶端分一杯羹。在短視頻平臺的助攻下,2020年11月11日,攝影師“波哥”拍攝的一段不到10秒的短視頻引爆網絡輿論。截至2020年11月30日,該條短視頻獲得275.3萬點贊量,13.6萬轉發量。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21年2月3日在京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9.27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73億。在網絡輿情中,短視頻平臺數以億計的用戶體量是其發展成為輿情引爆端的天然優勢。可見,短視頻平臺逐漸成長為網絡社交主舞臺、輿論發酵主戰場,成為引爆輿情的重要一環,也是當前民族旅游網絡輿情傳播所呈現新特點之一。
新領域:助力旅游脫貧成為輿情落腳點。2020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脫貧攻堅戰不是輕輕松松一沖鋒就能打贏的,從決定性成就到全面勝利,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依然艱巨,決不能松勁懈怠。”大眾對涉民族事件的討論和關切并不囿于身邊的負面事件,大眾的注意力經濟同樣能為地方經濟與文化旅游的發展貢獻力量。民族旅游網絡輿論爭議背后是人們對脫貧這項全民族事業的渴望。網絡輿情助力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為地區旅游經濟的脫貧創新打開了新思路。因而,民族旅游網絡輿情最終落腳在助力地方經濟以旅游服務業脫貧上,是我國民族旅游網絡輿情傳播的一個新情況。
我國的主流媒體在輿論引導方面應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如今,網絡新媒體迅猛發展,主流媒體在獲取新聞點、掌握輿論發布先機等諸多方面,稍顯遜色。但不可否認的是,主流媒體在人才貯備、專業知識、輿論引導等其他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經驗積淀,其中,主流媒體對民族旅游輿情的引導確有其可圈可點之處。
積極:反“媒體失語”下的議程設置。主流媒體采用積極的議程設置的手段,牢牢掌握輿論發展的方向,引導受眾去感受民族旅游的輿論環境是積極正面的。一方面,對積極的事件予以引導和宣傳,保證其正面性的充分展現;另一方面,面對較為棘手的消極負面信息,采取“疏導”而非“阻塞”的輿論引導方式予以充分曝光。盡管民族因素相關的負面信息極易誤入耽于消極報道的歧途,但在積極的議程設置之下,媒體將建設性新聞運用到民族旅游的負面新聞之中,強調積極的一面,以積極的傳播姿態解決問題。這樣既發揮了主流媒體在輿情引導方面的積極主動性,展現自身能力,一定程度上也是以實際的行動為主流媒體的地位和功用正名。積極的議程設置態度是主流媒體對“媒介失語”現象的有力回應。
全面:地方與中央媒體的聯合報道。民族旅游網絡輿情引導方面還表現出地方與中央主流媒體報道的聯合性和全面性。在主流媒體進行輿論引導的過程中,不僅地方媒體因其新聞本身的地域接近性而產生報道積極性,在中央媒體方面,也因民族旅游輿論對于民族大團結的特殊意義而表現得積極宣傳和引導。針對輿論事件的多方宣傳引導,實際上形成了從地方到中央主流媒體報道自上而下的網格化趨勢。這種自上而下、張弛有度的輿情引導和傳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人全面了解民族旅游輿情本身,也能從輿情中獲得對民族差異性的重新認識,更是使受眾深刻理解團結民族、中華一體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可持續:逆流量化、“養成系”的發展規劃。以四川理塘藏族青年形象走紅為例,純真、質樸的氣質帶來的流量吸引了選秀類綜藝制片人的目光,企圖迅速將他推入市場、完成流量的變現。與市場化思維不同,主流媒體對民族旅游網絡輿論中主要對象的討論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探索其形象意義的可持續發展規劃。在四川理塘地方政府的統籌下,丁真成為理塘旅游事業發展的代言人,得到網民的廣泛好評。可見,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民族旅游網絡輿情的引導正確,“流量”不再是洪水猛獸,努力提高“人”的素質,使其與流量體量匹配,最終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有益形象,彰顯了主流媒體引導力的優越性。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時代賦予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歷史使命,需要各民族同胞們的齊心協力,風雨同舟。丁真事件中的民族旅游網絡輿論引導帶給我們什么樣的經驗和啟示?
觀念層面:端正態度,莫談“民族”即色變。“涉民族”并不必然意味著“負面”,民族問題和民生問題一樣,影響每個人賴以生存的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全。因此,在觀念層面,我們應該堅定民族自信、端正“涉民族”因素態度,堅持對民族的正確認知觀。這有利于我們接受民族差異,進一步深入理解涉民族輿論事件,積極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通過獲得從認知領域對民族情緒的全景式認識來逐漸修正偏見、化解分歧,不要談“民族”色變。
行動層面:敢于發聲,善用新媒體手段。對于媒體機構或媒體人來說,對民族旅游網絡輿論的關心應表現為敢于發聲。日新月異的技術引導著媒體人專業素質的與時俱進,逐漸成為兼具媒體人與自媒體人本領的新媒體人。當前,技術善惡的討論尚未有定論,但技術的應用已然滲透進人們學習、工作和社交的方方面面。新媒體人應當善用新媒體技術手段,在民族旅游的網絡輿論引導的相關問題上負起責任來,敢發聲、有作為。
意識層面:同心共筑,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大原創性論斷,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鮮明主線。”民族力量、時代強音,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是一句輕飄飄的口號。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塑造的需求氛圍下,國家、媒體以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肩負起同心共筑的時代使命。因此,在民族旅游網絡輿情引導方面應當緊緊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總目標,在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以加強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共筑中華民族共同體。
民族旅游網絡輿情傳播與引導是當前網絡輿論環境中關注的部分,互聯網時代,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需要大眾、媒體和政府三個方面的共同努力,關注民族問題,盲目為民族大家庭背書或企圖分裂民族的想法應該及時地扼殺在萌芽階段。此外,在民族旅游網絡輿情傳播方面,主流媒體應積極報道,讓受眾參與議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民族情緒氛圍。而在民族旅游的網絡輿論引導方面,應淡化受眾的民族差異,追求民生的共性;主流媒體要運用新媒體技術手段,進行新穎的新聞報道呈現,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跳出民族對立的思維誤區,對民族心懷同胞之情,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