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儀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12)
“衣食住行”,我們將服飾放在了第一位,足以彰顯服飾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我國的服飾文化經歷了不斷變化,占據著中華文化的重要地位。“衣裳是文化的表征”,漢服作為我國重要傳統服飾,經歷了不同朝代的變遷,其風格形制也處于變化中。漢服的形制以四書五經為中心,經過輿服志的承襲,總體上形制并未有太大改變。從商朝確立衣冠制度開始,“上衣下裳”制基本為各朝代所沿襲,到秦朝,秦尚黑而統一了服飾顏色?!耙律咽撬枷氲男蜗蟆?,魏晉南北朝南北交融,思想碰撞,服飾袖口肥大,下擺寬松,極具瀟灑之風;唐服飾受開放的國風影響,“齊腰襦裙”出現,給人以俏麗修長之感;清朝晚期,漢服已帶有濃重的滿族色彩,自民國后,中西碰撞中西結合服飾陸續出現,傳統漢服也淡出大眾視野……直到2003 年王樂天身著漢服上街,漢服正式重回大眾視野,便掀起了復興漢服的一輪熱浪,即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是一系列主要由漢民族人民穿著漢服、宣傳漢族文化的運動,其重要的網上基地是漢網、百度漢服吧等,除此之外活動區域多為大中城市所在高等院校,具有傳統意義的景點、公園等,以及近幾年通過街拍、攝影以視頻方式傳播漢服文化,漢服運動的主要目標是希望恢復漢服蘊藏的華夏文化,弘揚傳統民族文化。
當然,漢服運動并非異想天開或博人眼球,是國民熱愛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對于文化傳播也具有深刻意義,具有科學性、進步性。漢服運動掀起的熱潮也成為了傳播漢服文化的重要助力,使漢服重新進入大眾視野,促進漢服文化的新興和發展。漢服的新興除了漢服運動的直接影響外,更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共同助力。
一是禮服的欠缺。漢服運動最初是由一小群苦于漢族沒有民族服飾的青年發起的,漢服作為民族情感及文化的載體,成為其切入口。“華夏復興,衣冠先行”,中國自古就有禮服文化,歷朝歷代對官員出席著裝都有明文規定,即使在民國時期國家對禮服也做了詳細規定。但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并未明確規定禮儀服飾,“正裝”的界定也并未十分明確。正因如此,漢服運動的興起是對禮服的嘗試,而禮服的欠缺也成為了助力漢服運動及漢服文化新興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是文化的助力。隨著近幾年國學文化復興,不僅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助力,更在一定程度上為漢服文化新興準備了良好文化環境基礎?!鞍偌抑v壇”“詩詞大會”等節目以歷史故事、詩詞、文字的形式傳播傳統文化,而漢服則以更為直觀的視覺感受傳播服飾文化、民族意識及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復興為漢服文化的新興提供了文化支撐,而漢服文化也由此有著更為堅實的文化后盾。
三是相對自由的環境的推動。在以快節奏為主的21 世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閑適的生活狀態,自由的生活態度,一個強力要求展現個性的時代已經到來。正是如此,漢服愛好者和漢服運動也得到了更多的理解,展示漢服文化的途徑和方式也越來越豐富,更是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雖然漢服文化成為了一種潮流,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質疑的聲音,而漢服運動和漢服文化新興回應質疑最好的方式是展現其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是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漢服作為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漢服運動復興的并不是簡單的服飾,而是其蘊藏的深厚文化底蘊及歷史傳承。漢服愛好者通過身著漢服展現在大眾面前,或采用視頻、攝影等多種形式給大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傳播漢服文化,進而喚起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傳統文化傳播的一大助力。
二是助力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在相對自由環境背景下,漢服文化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漢服作為一條線,以文化為魂,與傳統樂器、手工古飾、攝影等都具有交融點,形成一條社會禮儀、文化展演在內的產業鏈。而與互聯網相結合產生的諸多創新機制更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了可借鑒的經驗。
三是有利于提高國民文化素養和文化保護意識。漢服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服飾載體,漢民族的符號象征,漢服文化的復興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文明”即深厚文化底蘊的復興具有深刻意義。
目前,漢服文化復興主要以漢服社展示、概念推廣以及短視頻等方式進行文化傳播,在漢服熱浪的推動下,相關文化產業得到迅速發展,但對于其自身發展及文化研究依舊存在一些問題。
內涵彰顯不足,并未達到復興之根本目的。漢服復興過程中,漢服生活方式缺位,漢服生活方式并不是指身著漢服生活,而是指漢服穿著的場合。國服缺位是漢服復興的最初助力,但隨著漢服的復興,各團隊忙于概念推廣,忽視了漢服新興的基礎建設——漢服的復興并沒有提供適合大眾身著漢服的日常場合,以至于其難以植根于日常生活,如空中閣樓一般。
漢服形制紛繁雜亂,缺少規范系統的推廣。在歷史歷程中,漢服經歷了形制的變化,展現出不同的絢爛,因而漢服復興的初期出現了漢服愛好者不同的推廣,雖展示了傳統服飾的紛繁,在一定程度上仍顯得雜亂無章。這一點需要專業人士的突破。
漢服復興作為新興的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雖存在很多待解決的問題,發展依然不成熟,但漢服復興不僅是推動傳統文化傳播以及提高國民素質的助力,在經濟發展方面,更帶動了漢服周邊產業的迅速發展,并且形成了以漢服文化為中心的價值增值幅射半徑,涉及到文化產業多方面,為其在現代生活扎根提供了物質基礎。
任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都必不可少存在很多問題,漢服復興過程也是如此,在多層面的建設上雖不足,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漢服熱浪的推動下,相關產業、經濟、國民素養以及文化的傳播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因而,為使漢服不僅僅成為簡單潮流,漢服發展需要深層次的融合發展,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
“傳統并非是現代的對立面,而是現代的源泉”,漢服運動雖成為潮流,漢服文化復興也初具規模,但漢服的發展依舊急迫,漢服的發展不應局限于簡單的傳統重拾,更應注重與現代的融合創新,使其更具生命力,在深厚文化底蘊上煥發出時代的光彩。
首先,漢服的發展應有自身的思想。漢服作為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其具備有先天文化價值性。福澤諭吉曾說“外在的文明易取,內在的文明難求”,在漢服文化的傳播過程中,我們首先宣揚的也應該是漢服文化的內在精神。在漢服的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流于形式,成為空中樓閣,因而對于漢服的內涵必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思想與形式并重,漢服才能有堅實的精神基礎,長久的發展下去。
其次,漢服的發展應注重傳統與現代的創新融合。任何服飾文化都不是靜止的,漢服作為傳統服飾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新時代發展潮流中更應該做到與時俱進,植根于現代生活。隨著商品經濟的多元化,漢服發展需要明確市場定位,了解時代所需,在傳統的基礎上與現代創新融合,而在其發揮創造性和創新性的過程也應吸收西方和現代服飾文化的元素,真正實現融合創新,賦予漢服文化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再者,漢服的發展需與現代技術結合推廣。從無到有,漢服運動使漢服重新進入大眾視野后,漢服文化的發展收獲了一批漢服愛好者,對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漢服熱愛者們也以攝影、視頻平臺等更多方式展現漢服文化,漢服的發展需要深入大眾生活,漢服的發展需要影響力,而現代元素及技術則使漢服文化更加光彩奪目。
“有禮儀之大謂之夏,有服章之美謂之美。”其曰華夏,而外為華服,內在文化。漢服承載著漢服承載著秦的血氣方剛,彰顯著漢的穩重與唐朝的昌盛,展現著宋的溫雅,漢服復興不僅僅需要服飾的復興,更需要文化的復興,因而真正的漢服運動不應該被偏見掩蓋,不應該被異化為只有服飾的個體狂歡。為承接優秀傳統文化并使符合時代精神需求的獨特魅力服裝走進生活,共青團中央也設立“中國華服日”④,并在2018 年和2019 年開展了第一屆和第二屆活動。漢服的復興不僅也不應止步于此,它需要與時俱進,真正做到由服飾文化過渡到更深刻的層面,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
注釋:
①《后漢書·輿服志》、《晉書·輿服志》、《舊唐書·輿服志》、《宋史·輿服志》、《明史·輿服志》等大抵對相應朝代漢服形制及風格做詳細記錄,后朝以前史為基礎而不斷變化。
②2003 年一位名為王樂天的電力工人身穿漢服走在鄭州市區,經網絡傳播,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據此寫為一篇報道,從而引起媒體廣泛關注,從而也推動了漢服運動的發展。
③此句出自《春秋左傳正義》,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為高雅之意;服飾之美謂之華。
④中國華服日選定為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由共青團中央于2018 年設立,旨在不忘根本,以期繼續前進。第一屆活動在西安大明宮遺址紫宸殿舉行;第二屆于西安曲江舉行。